引论
一 选题来源
二 研究基础
三 研究意义
四 研究方法与思路
五 主要概念界定与说明
第一章 影向城生:电影的“城市性”
第一节 电影的“城市胎记”
一 城市发展与艺术发展
二 电影诞生的前提条件
三 初生电影的城市烙印
第二节 电影的“城市性”理论
一 电影的“城市性”:从现象到问题
二 电影的“城市性”:从所指到能指
三 电影的“城市性”:从范畴到意义
第三节 “城影互动”现象与电影的“城市性”
一 关系:表征与属性
二 坐标:电影文化菱形结构
三 视野:宏观、中观与微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影因城变:城市境遇与电影命运
第一节 被遮蔽的哈尔滨:中国专业影院之诞生与早期电影文化格局
一 电影传入中国的海陆路径与中国专业影院之诞生
二 中国专业影院诞生地之争的文化隐喻
三 哈尔滨早期电影文化及其对上海的影响
第二节 北京与《定军山》:城市文化地理与中国电影之诞生
一 早期电影本土化规律
二 茶园、戏园与中国电影之诞生
三 谭鑫培住所、丰泰照相馆、大观楼与《定军山》
第三节 长春与上海:电影摇篮与电影发祥地的地位沉浮
一 溯源:话语蕴含与影城地位
二 正名:城史与影事
三 博弈:品牌影城的地位沉浮
第四节 城市境遇与电影命运
一 城市地理与电影命运
二 城市实力与电影市场
三 城市事件与电影发展
四 电影历史的“城市性”与电影史书写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影中城像:电影作品与银幕城市
第一节 电影作品的“城市光晕”
一 电影作品的“城市性”与“城市光晕”
二 城市因素在电影作品中的“遍在”“显在”与“隐在”
三 电影人的城市意识与银幕城市
第二节 银幕城市修辞:电影作品中的城市“显在”
一 影名姓城:城市作为片名
二 底色:城市作为背景
三 介入:城市作为场景
四 植入:城市作为广告
五 隐喻:城市作为意象
第三节 银幕空间美学:从现实城市到银幕城市
一 “套娃空间”与“反套娃空间”
二 “第三空间”抑或“第四空间”
三 “乌托邦空间”“敌托邦空间”和“异托邦空间”
四 “框取空间”与“溢出空间”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随影动:电影塑造城市
第一节 电影塑造城市的促动因素
一 联袂起舞:电影的城市性存在与城市
二 图像消费:电影塑造城市的心理驱力
三 增魅传播:电影对于城市的广告效应
第二节 电影塑造城市的三大路径
一 空间塑造:被电影生产的城市物质空间
二 文化塑造:电影文化与市民
三 产业塑造:电影产业与城市
第三节 电影影响城市创意产业的机制与模式
一 电影影响城市创意产业的理论依据
二 电影影响城市创意产业的机制
三 电影影响城市创意产业的常见模式
四 机制与模式探讨的产业意义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城影互动:电影文化产业的实践智慧
第一节 城影互动典范的产业启示
一 经典“影城”的产业特色
二 经典影片与城市旅游的互动逻辑
三 城影互动典范的有益启示
第二节 意义、现状与路径:电影文化遗产保护
一 意义梳理:电影文化遗产保护的双重意义
二 现状调研:电影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与困境
三 路径探寻:电影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
第三节 双赢发展:城影互动之要旨
一 双赢维度:作品、文化与产业
二 双赢旨归:综合效益的实现
三 双赢前提:以人为本与良性互动
本章小结
结语与余论
一 城影互动现象的文化逻辑、产业意义及其关系
二 城影互动现象研究面临的新情况
三 城影互动现象研究的拓展领域
附录一 国际电影资料馆联合会(FIAF)会员单位名称及所在城市
附录二 中国现有主要电影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统计表
附录三 哈尔滨现存60年以上历史老电影院建筑统计表
附录四 上海现存60年以上历史老电影院建筑统计表
附录五 广州现存60年以上历史老电影院建筑统计表
附录六 中国大陆主要影视拍摄及娱乐基地统计表(一)
附录七 中国大陆主要影视拍摄及娱乐基地统计表(二)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展开
——南京大学文学院李兴阳教授
★该论著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选题的前沿性和研究视角的独特性;二是作者以“影向城生”“影因城变”“影中城像”“城随影动”等章节建构了自己的理论框架,结构合理,思维缜密;三是作者在具体研究中时有新见,对研究对象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四是作者在研究的方法论上的创新。
——南京大学文学院胡星亮教授
★该论著读来颇感有说服力。据以分析、铺展的材料相当丰厚,对电影的“城市性”属性的指证颇具支撑力,对电影文化产业发展上的一些政策性建议亦有现实意义。
——复旦大学中文系郑元者教授
★该论著以开阔的国际视野,坚守本土情怀,立足中国问题,以跨学科的视角关注了城市与电影互动现象,并从中提出了电影的“城市性”这一前沿问题,尝试全面建构一种新的电影理论。既具有一定思想文化深度,又具备较强实践指导意义。从方法论角度看,该论著提出了电影学研究的新路径,即从“城市性”维度去研究电影。该论著取得重要的创新性突破,显示出研究者理论创新的极大勇气。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林拓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