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于祖尧集
0.00     定价 ¥ 99.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20334952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1-01
收藏
荐购
作者简介
  于祖尧,男,1933年1月生于安徽天长,1978年进入经济所工作。
  于祖尧出身于祖孙三代共产党人世家,祖父大革命时期参加革命,亲属中有6人为人民事业献身。于祖尧幼年投身革命,随军转战南北,先后在新四军准南公学、准南抗敌文工团、新安旅行团、华中干部子弟学校等单位从事宣教工作。1951年被保送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师从宋涛、苏星等著名学者。由于学习成绩优秀,吴玉章校长两次授予他“模范学生”称号,并予嘉奖。毕业后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从事政治经济学教学工作。1978年,调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79年,于祖尧发表了《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文,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范畴,主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该文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届优秀科研成果奖。调入经济所以来,先后任研究室副主任、所学术秘书、副所长、所党委书记、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曾任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经济学总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成立,于祖尧当选为首届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在经济所工作期间,于祖尧先后发表《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中国市场化改革:摆脱了困惑之后的艰难之路》《转型时期暴富群体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等300余篇论文,出版《于祖尧文集》《中国经济转型时期个人收入分配研究》《忧思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理念到实践的跨越》等论著多部。
  伴随着40年我国改革和发展实践历程,于祖尧展开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理论问题的坚定而持续不断地探索。于祖尧的主要学术成果与学术观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完整论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的财富分配与价值取向问题,提出了维护民众利益的“公平分配观”;坚定地批判了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强调经济研究要重视历史研究、彻底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
  1979年,于祖尧发表论文《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率先提出并全面系统论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范畴,并进而探讨研究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货币、市场及其相关问题。这是于祖尧重要的学术成果。此后,作者还撰写了《论商品经济一般的基本规定》《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等文章,进一步阐发了社会主义中国应当实行市场经济的基本观点。
  21世纪以来,于祖尧陆续发表《西方市场原教旨主义衰败和中国信徒的堕落》等一系列论著,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严厉批判了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于祖尧认为,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不单纯是超阶级的学说,已成为西方国家统治集团维护垄断资产阶级利益,对外推行新殖民主义、实行经济扩张、策动和平演变的政策工具,需要引起高度关注。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认识和分析必须有历史的观点。从全球经济思潮的实质作用看,“华盛顿共识”的形成标志着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已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从目前国内经济学思想变化看,忽视对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本质分析,盲目颂扬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动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地位,已成为关系中国改革前途的重大问题。于祖尧的研究也充分细致地阐述了重视历史研究、彻底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于祖尧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对历史研究的重视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的重要内容。
  于祖尧对改革过程中可能产生和已经出现的问题和矛盾给予了较多的关注。20世纪90年代初,在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随着财富和收入分配的日益不均,改革中各阶层利益分配格局渐次演变,利益冲突明显加剧,改革中的财富分配及改革政策的价值取向等问题,成为理论界争论的焦点。于祖尧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相继发表了《中国市场化改革:摆脱了困惑之后的艰难之路》《我国体制转型时期“农村病”及其治理》《我国当前收入分配问题研究》《转型时期暴富群体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等系列文章,针对这些关系改革前途的重大问题,发表了一系列引人瞩目的重要观点,提出了具有民本主义、维护民众利益的“公平分配观”。21世纪以来,于祖尧又陆续发表《中国经济内忧》《求解难题:我国经济内忧之成因》等文章,剖析我国社会经济中深层次的隐患忧患。
展开
内容介绍
  《经济所人文库》所选文章时间跨度较大,其间,由于我国的语言文字发展变化较大,致使不同历史时期作者发表的文章,在语言文字规范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为了尽可能地保持作者个人的语言习惯、尊重历史,因此有必要声明以下几点编辑原则:
  一、除对明显的错别字加以改正外,异形字、通假字等尽量保持原貌。
  二、引文与原文不完全相符者,保持作者引文原貌。
  三、原文引用的参考文献版本、年份等不详者,除能够明确考证的版本、年份予以补全外,其他文献保持原貌。
  四、对外文译名与今译名不同者,保持原文用法。
  五、对原文中数据可能有误的,除明显的错误且能够考证或重新计算者予以改正外,一律保持原貌。
  六、对个别文字因原书刊印刷原因,无法辨认者,以方围号口表示。
展开
精彩书摘
  《于祖尧集》:
  (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调整时期,生产资料被逼进市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了消除“洋跃进”造成的后果,中央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并根据这一方针修订了1979年的国民经济计划,基建投资由457亿元减为360亿元,工业增长速度由1 0%-12%调整为8%。由于压缩基建规模,加工工业生产能力过剩。这种情况逼迫企业走进市场,面向农村、地方小工业承揽订货,召开各种形式的交易会、展览会,实行来料加工、补偿贸易,设立维修服务网点等。这样,在生产资料的统一调拨体制之外,出现了一个带有一定自发性的生产资料市场。1979年年底,国家计委、经委批转一机部《关于初步改革机电产品供销体制的报告》,提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按市场需要组织生产,把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调整价格,改革订货会议形式,等等。自发的生产资料市场的出现,冲击了原有的物资统配体制。
  (二)推行生产资料计划分配为主、市场流通为辅的体制
  1980-1984年,在扩大企业产销自主权的基础上,实行生产资料计划分配为主、市场流通为辅的体制。
  生产资料市场正式起步是随着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的自主权开始的。1979年7月,国务院发出《关于扩大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要求各部委和各省市选择少数企业进行试点,规定在完成国家计划的前提下,允许企业根据燃料、动力、原料、材料的条件,按照生产建设和市场的需要,制订补充计划,产品可按国家规定的价格自行销售,可承接进料加工;企业对闲置的固定资产,有权有偿转让出租。根据财政部的规定,自1979年7月1日起,国营企业试行固定资产有偿调拨的办法。1980年9月,国务院批转国家经委《关于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工作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规定企业在完成国家计划任务的前提下,有权销售超产的产品和自进原材料生产的产品,以及试制的新产品;国家统配产品允许企业按一定比例自销一部分;企业有权本着择优、竞争、联合的原则,打破地区和行业的限制,销售自销品和选购材料设备;企业自销品实行国家统一价、浮动价、自定价。1984年5月,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根据不同类别的统配产品的供需状况,对企业自销比例作了具体规定,自销品价格可在国拨价200/0的幅度内浮动。
  ……
展开
目录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
经济市场化和市场现代化是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
——谈我国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的若干问题
中国市场化改革:摆脱了困惑之后的艰难道路
我国市场体系发育和建设的历史进程
我国体制转型时期“农村病”及其治理
我国当前收入分配问题研究
转型时期暴富群体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遭遇“休克”劫难的俄罗斯经济
——访问俄罗斯见闻
中国经济的内忧
求解难题:中国经济忧患之成因
走出“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困境,出路何在?
政治经济学研究50年
理论经济学在中国改革中的命运
西方市场原教旨主义的衰败和中国信徒的堕落:
13亿人民的消费需求:发展取之不竭的“金矿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于祖尧研究员
我的土生土长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我是怎样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
编选者手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