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二十国集团(G20)发展报告(2018-2019)
0.00     定价 ¥ 48.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19605704
  • 作      者:
    彭龙
  • 出 版 社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8-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依靠北京外国语大学得天独厚的语言优势和国别研究与经济研究的学术优势,充分挖掘对象国的新发展咨询,数据丰富,分析独到。同时,本书从国情观察、能源与气候等方面入手,通过收集和整理第一手资料,对2018年度G20重要成员国经济发展情况、能源与气候方面进行分析与概况。此外,本书还从不同的领域对不同的成员国进行了深入的学术分析,提供了一些较有见地的建议。

展开
作者简介
  彭龙,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1999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14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1997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博士学位,2001-2003年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06年间作为高级研究学者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从事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金融工程、证券投资、衍生证券定价理论。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曾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入选教育部2008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2009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2014年度第四届中国管理科学奖管理专项奖。出版专著及教材多部,在国际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主要专著有《有限概率算法及其高精度分析》、《中国证券市场风险管理研究》等,主编教材有《货币金融学》《证券投资学》等,主要译著有《WTO中的   金融服务自由化》《布莱克韦尔运筹管理百科辞典》等。
  现任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交叉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兼金融量化分析与计算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金融学会金融工程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国际商务英语研究委员会副理事长;《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杂志编委;《国际论坛》杂志编委;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客座教授;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NewCastle   University)商学院客座教授;英国雷丁大学( University of Reading) 亨利商学院( Henley Business   School) 客座教授。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国情观察、能源与气候、学术视角。
  第一部分经济观察,分别介绍了中国、美国、日本、欧盟、英国、韩国等国2018年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并对2019年进行展望。
  第二部分能源与气候,分别探讨了G20参与全球能源治理的现实困境与深化路径、中日韩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的原因及影响分析,以及二十国集团碳排放及能源结构比较。
  第三部分学术视角,从学术视角研究了二十国集团的相关问题。这些问题中有关注经济发展的,也有对经济思想的研究,还有就金融监管改革分析的,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使我们对二十国集团及其成员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展开
精彩书摘
  【摘要】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地球变暖、土地沙漠化等环境问题层出不 穷,加之国际社会诸多不稳定因素使得环境问题恶化,使其成为多领域关注的重   点。其中,气候变化作为环境问题中的重要因素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 面临的最紧迫的环境问题之一。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中日韩三国为全球   经济的发展方面有较大贡献,在节能减排方面的表现也较为突出。2017 年中国成 为碳排放总量第一的国家,日本第七,韩国第九,三个国家的碳排放量均位于全球   前十。三国作为临近国家,都在积极回应国际关于节能减排的呼吁,以使本国走 上和谐发展的可持续道路上去。所以,本文将从中日韩三国碳排放现状着手,探   究影响三国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建立 SITRPAT 模型,分析各个影响因素的显著 性,进而探讨三国低碳发展与合作的可能性及其有效途径。
  【关键词】碳排放;SITRPAT 模型;中日韩合作;低碳发展
  一、引言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地球变暖、土地沙漠化等环境问题层出不穷,加 之国际社会诸多不稳定因素使得环境问题恶化,环境问题成为多个领域关注的重   点。其中,气候变化作为环境问题中的重要因素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和各国政 府面临的最紧迫的环境问题之一。科学证据表明,由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发的气   候问题对世界自然和人类环境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其影响包括全球平均气温升 高、海平面上升、冰川和冰盖迅速消退、许多动植物物种灭绝、飓风和台风的频   率和幅度增加等。随着科学家们提供证据的增加,要应对国际中气候变化谈判, 管理温室气体排放的必要性应该提上日程。根据《2017 年 BP 能源报告》显示,   2017 年,碳排放量上,中国第一,日本第七,韩国第九,三个国家的碳排放量均   位于全球前十。所以通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以及减少相应的能源消耗是每个国家,特别是碳排放量位居前位的国家所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随着《京都议定书》的生效,各国本有望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方面作出更
  多努力。但是,美国独自退出《巴黎协定》这一举动引起全球气候治理权力开始 快速转移,全球气候治理迎来了新的开始 a。这个开始能带来什么结果是未知的,   但是如果各国能够就低碳领域问题加强合作,共同面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那么 最终的结果一定是全球能够形成良好的命运共同体,共同促进发展。
  随着气候问题的不断升温,各国学者对于气候变化尤其是温室气体排放问题 的关注度不断增加。Boeters 和 Koornneef(2011 年)调查了   2007 年欧洲理事会春 季峰会(欧盟理事会,2007 年)提出的气候政策战略;Alper 等(2016)认为可再   生能源可能在增加能源供应和减少排放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同时,他们通过使用 格兰杰因果检验、IPS 检验、构造 VEC 模型等,充分证明了该面板数据存在序列   相关问题;蒋青嬗,韩兆洲(2017)在研究碳排放量影响因素的文章中采用面板 半参数空间自回归法对环境压力控制模型进行变量选择。但是基于 SITRPAT   模型 从国别角度分析碳排放影响因素的文献较少,所以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将从对中 日韩三国碳排放现状着手,探究影响三国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建立环境压力控制   模型,分析各个影响因素的显著性,进而为中日韩三国实现低碳发展与合作提出 相关对策建议。
  二、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1. 概念界定
  碳排放。狭义的碳排放一般认为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二氧化碳在温室气体中 占有很大的比重。人为温室气体的增加扰乱了地球的辐射平衡,并对气候、海平   面上升和世界农业产生相关影响。进入大气的二氧化碳排放以及其他温室气体的 排放通常与燃烧化石燃料有关,如天然气、原油和煤炭。虽然这对环境有害,但   可以购买碳补偿,以弥补这些有害影响。
  低碳。简单的理解是导致或只导致相对较小的二氧化碳净释放到大气中,低 碳能源主要来自于生产能源的工艺或技术,其二氧化碳排放量比传统的化石燃料   发电排放量要低得多。
  2. 理论基础
  低碳经济学理论。1992 年,Manne 和 Richels 在他们合著的著作序言中提到了 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这一词,认为一些关于能够实现碳减排的政策可   以由政府考虑出台,但是他们并没有对低碳经济有明确的解释说明。英国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2003 年版),将“低碳经济”定   义为“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该 项定义是“低碳经济学”第一次在政府文件中出现,后来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   可持续发展理论。1987 年,《我们共同的未来》中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 展”的概念,该理论是在全球人口不断膨胀、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能源资源日益   紧缺等社会矛盾下产生的,体现了不间断的发展、公正有序和一齐建设的基本原 则。学者主要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以及技术等角度来定义可持续发展理   论。因此,降低碳排放强度,在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减少能源消耗以及碳
  排放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路径之一。 3 文献综述
  碳排放与经济发展。1991 年,Grossman 和 Kruegera 发表关于对环境有潜在影
  响的文章,文中认为 EKC 曲线可以作为相关的理论支持。Saidi Kais 等(2016)建   立经济变量和能源变量作为自变量,碳排放量作为因变量的模型,同时再次例证 出经济变量和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就是“倒 U 型”的曲线呈现出的关系。哈佛报   告(2017)指出,城市化被认为是中国加速经济增长和相关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 素之一。张宝英,张蕙(2016)认为,碳排放总量随年增长量较大,同时各国碳   排放强度和水平也有很大差别,国际碳减排合作不明朗,各国仍需加强合作。李 志青(2018)在评述中提出,碳排放通过一个链条影响未来福利:碳排放会影响   碳浓度,进而影响全球变暖,最后造成经济损失的直线链条,这个链条本身体现 了全球层面上市场经济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外部性和失灵。
  碳 排 放 影 响 因 素 文 献。Kolstad 和 Krautkraemer(1993) 认 为: 环 境( 二 氧 化碳排放量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间存在某种动态的关 系。Perman 和 Stem(2003)首次提出用时间序列的方法研究人均 GDP 和污染物排放的相关关系。他   们对 1960-1990 年间国家的数据进行了时间序列相关的检验。所以,在本文的模   型中也会先对指标进行序列相关性的检验,然后再进行模型的估计和检验。Kais Saidi,Sami Hammami(2015)搜集了 1990-2012   年的数据,通过广义距估计法估 计出非稳态的面板数据模型,研究 58 个国家的全球面板经济增长和二氧化碳排   放对能源消耗的影响,但是过程中没有进行协整的检验。张雷(2003)指出我国 可能面临能源在结构上的变化,具体体现在煤炭在能源消费量中的比重在持续降   低。易丹辉、肖宏伟等(2013)从我国不同地区水平出发建立有关碳排放影响因 素的模型,此外,运用空间杜宾的方法对文中的影响因素与碳排放规模、强度的   相互间影响进行了实例的分析;他们的文章分析表明,我国各区域间碳排放总量   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差异,大部分的影响因素有较强的显著性,不过能源价格这一因素产生的影响较弱。蒋青嬗,韩兆洲(2017)在对碳排放量影响因素的分析中   通过面板半参数空间自回归方法对模型的变量进行了选择,最终选择出了关于技 术、财富(人均量)、产业发展结构和聚集等几大有显著影响的变量。苏文松,   刘艳艳等利用空间自相关、马尔可夫链过渡矩阵、动态面板模型和系统广义距离 估计等方法,作者根据 1992-2013 年收集的中国遥感数据,同样从实证的角度对   全文的观点进行了分析与解释。综上所述,在低碳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关 于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同时,国内对于碳排放的研究仅仅在于   方法的多样性,而非注重理论基础,作者认为,本文扎实的理论基础可以为文章 实现更加具有说服力的结果。
  从国外的研究方法看主要有:一,分解法;二,模型法。其中,自回归广义 模型、环境压力模型、分布滞后模型等是较为认可的模型。可以发现,较为广泛   使用的方法是构建环境压力模型,但是国内外对于该模型的分析大多使用在本国 之间,基于该模型从全球角度开展系统全面的关于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较   少。所以,本研究基于低碳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建立环境压力模型,对影响 中、日、韩三国的碳排放因素进行比较研究。
  三、世界主要经济体碳排放和相关因素分析
  从三国的总体情况来看,2017 年成为第一大碳排放国之后,中国在减排上的 压力开始增加,2020 年是否能够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是令世界瞩目的问题;韩国   的经济发展多年来一直是将重工业作为重心,在其国家进行经济发展建设中,但 是韩国环境的问题近年不断出现,这使得韩国政府意识到了应该注重碳排放的问   题,把以低碳方式发展经济作为是当局的紧要问题;日本,一直都是各国在低碳 发展方面的模范,但是由于资源匮乏,日本在减少碳排放的同时发展经济的道路   上略显艰难。这样看来,分析三国的碳排放的相关情况对三国的发展合作有重要 作用。
  1. 中日韩碳排放现状分析
  2017 年,全球碳排放总量达三百多亿吨,相比 2016 年增长了近一点五个百 分点,突破了世界的记录,a 根据 BP 官方网站的数据分析,碳排放量排序中中国   第一,日本排在第七,韩国排在第九。三个国家的碳排放量都在全球前十,解决 减排问题刻不容缓。同时,根据文献资料发现,日本已经出现了碳排放的峰值,   但是近年有超过峰值,多峰值的情况很可能出现,中国和韩国还未出现峰值。截 止到 2017 年,中国和日本年均碳排放量大于 6 亿万吨,韩国小于 6   亿万吨。
  ……
展开
目录
目   录
序   言    ………………………………………………………………………………     1
第一部分    国情观察
第一章   2018 年中国经济观察报告   …………………………………………   3
一、经济、社会概况 ………………………………………………………… 3 二、2018 年的重要经济事件及分析 ………………………………………… 8   三、未来与展望  …………………………………………………………   11
第二章   2018 年美国经济观察报告 …………………………………………   13
一、经济、社会概况 ………………………………………………………… 13 二、2018 年的经济大事件 ……………………………………………… 21
三、未来与展望  …………………………………………………………   23
第三章   2018 年欧盟经济观察报告   ……………………………………26
一、经济总体概况  ……………………………………………………   26
二、主要成员国大事件  …………………………………………………   32
三、与国际主要大国的关系  …………………………………………… 35   四、2019 年欧盟经济展望 …………………………………………………… 37
第四章   2018 年日本经济观察报告 ………………………………   39
一、经济总体概况 ……………………………………………………… 39
二、2018 年经济产业政策的重点 …………………………………… 47
三、2018 年大事件分析 ………………………………………………… 49
1
二十国集团(G20)发展报告(2018-2019)
四、2019 年展望 ………………………………………………………… 50
第五章   2018 英国经济观察报告 …………………………………………   54
一、经济、社会概况 ………………………………………………………… 54 二、2018 大事件:曲折的脱欧谈判 …………………………………… 59
三、未来与展望  ……………………………………………………………   66
第六章   2018 年加拿大经济观察报告 ………………………………………   67
一、经济总体概况 …………………………………………………………… 67 二、2018 年重要事件回顾 ……………………………………………… 81
三、未来与展望  …………………………………………………………   85
第七章   2018 年韩国经济回顾与展望 ……………………………………   87
一、经济概况 ………………………………………………………………… 87 二、2018 年经济重大事件 ……………………………………………… 98
三、未来与展望  ………………………………………………………   101
第八章   2018 年沙特经济观察报告   ………………………………………   106
一、经济、社会概况 ……………………………………………………… 106 二、2018 年重要事件及分析 ………………………………………… 112
三、未来与展望  ………………………………………………………   115
第二部分    能源与气候
第九章   G20 参与全球能源治理的现实困境与深化路径   …………   121 一、引 言   ……………………………………………………………………   121
二、G20 参与全球能源治理的战略基础     …………………………………   122
三、G20 参与全球能源治理的现实困境     …………………………………   125
四、造成治理困境的主要原因  ……………………………………………   129
五、深化 G20 全球能源治理的路径选择    …………………………………   131
第十章   中日韩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  …………………………………   133 一、引言    ……………………………………………………………………     133
二、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   134
三、世界主要经济体碳排放和相关因素分析  ……………………………   136
四、中日韩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   140
五、结论与对策建议  ……………………………………………………   144 第十一章     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的原因及影响分析  ……………   149 一、导论    ……………………………………………………………………     149
二、《巴黎协定》概述 ………………………………………………………     151
三、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的原因  ………………………………………   152
四、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的影响  ………………………………………   154
五、总结及中国的应对措施  ……………………………………………   157 第十二章     二十国集团碳排放及能源结构的比较研究  ……………   160 一、引言    ……………………………………………………………………     160
二、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分析  …………………………………………   161
三、二十国集团碳排放量及能源结构分析  ………………………………   164
四、结论及建议  ……………………………………………………………   170
第三部分    学术视角
第十三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城市战略研究 ………………………   178
上篇:中国能否避免大国崛起的“修昔底德陷阱”? ……………………    178
一、引言  ……………………………………………………………………   178
二、直接减缓中美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是避免“陷阱”的根本点  ……   179
三、逐步有效实施“一带一路”建设,是避免“陷阱”的长远战略   …   180
四、“有所不为而有所为”是避免“陷阱”的有效方针与策略 …………     180
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是避免“陷阱”的道德基础  …………………   181 六、更好解决与邻国的纠纷、矛盾,建立友好、和睦的邻邦关系是避免
“陷阱”的着力点 …………………………………………………     181
七、更多中国企业走出去,是避免“陷阱”的支柱  ……………………   182
八、全方位、多层次、综合性的外交,是避免“陷阱”的有效武器  …   18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