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1.3 土地非均衡发展的研究进展与评述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 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
2 耕地非农化的空间非均衡发展理论分析
2.1 耕地非农化的空间非均衡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
2.2 要素流动视角:耕地非农化的区位选择与空间效应
2.3 主体决策视角:耕地非农化中的社会决策与私人决策
2.4 空间管制视角:土地发展受限与财产权保障
2.5 理论分析框架中不同视角的统一
2.6 本章小结
3 研究区域和数据说明
3.1 研究区域的选择
3.2 研究区域概况
3.3 数据说明
4 土地非均衡发展的空间格局与空间扩散路径分析
4.1 引言
4.2 武汉市耕地非农化的空间格局
4.3 武汉市耕地非农化的空间非均衡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武汉市耕地非农化的空间自相关格局分析
5.1 引言
5.2 研究方法
5.3 武汉市耕地非农化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武汉市耕地非农化的驱动力及其空间异质性分析
6.1 引言
6.2 研究方法和模型建立
6.3 变量选择及说明
6.4 模型结果及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土地非均衡发展的政策优化
7.1 规划限制下耕地非农化的区位选择
7.2 基于实证结果的决策偏好差异分析
7.3 土地发展权转移(TDR)简介
7.4 我国建立土地发展权制度的设想
7.5 本章小结
8 结语
8.1 本书主要结论
8.2 讨论与展望
附录Ⅰ 中国科学院土地资源分类标准
附录Ⅱ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利用分类标准
附录Ⅲ 多源土地利用分类数据整合的相关说明
附录Ⅳ 本书相关模型说明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