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贸易与农业环境效应之间的怎样平衡与发展,即怎样更好地开展农产品贸易同时更好地治理环境的问题。
本文在回顾和梳理贸易与环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农产品贸易与农业环境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实证检验和政策研究。理论分析主要是从根本上阐述农产品贸易与农业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理论上剖析农产品贸易对农业环境可能产生的正面及负面作用,并对贸易开放背景下的农业环境政策和贸易政策进行分析。实证检验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通过时间序列分析,考察我国农产品贸易与农业环境在现实中的长期均衡关系、短期动态关系和因果关系;二是利用省级面板数据,比较研究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的农产品贸易环境效应。此外,在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观的背景下,着重考察我国农产品贸易与农业环境的协调发展情况。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归纳,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农产品贸易和农业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二节重要概念界定
一、农业和农产品贸易
广义农业定义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产业形式,狭义农业定义单纯指种植业。本书的研究目标为广义的农产品贸易和农业环境,考察范围为农林牧渔业,与国家统计局对第一产业的划分规定相一致。
农产品进出口产品范围包括HS税则第一章至第二十四章,以及HS编码290543(甘露糖醇)、290544(山梨醇)、3301 (精油)、3501-3505(蛋白类物质、淀粉、胶)、380910(整理剂)、382306(290544以外的山梨醇)、4101-4103(生皮)、4301(生毛皮)、5001-5003(生丝和废丝)、5101-5103(羊毛和动物毛)、5201-5203(原棉、废棉和已梳棉)、5301(生亚麻)、5302(生大麻)。
二、农业环境
本书的农业环境指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生态环境。农业环境水平可通过农业污染排放量、农业环境治理水平、农业环境质量水平等几方面来衡量。其中污染排放量数据较易获得,且能较为直观地诠释贸易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因此被大部分相关文献所采用。为更好地反映我国农业环境变化水平,本书根据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对各农业环境指标进行综合考察。第四章和第六章的环境研究对象包含污染、环境治理和环境质量等多种指标,而第五章主要分析了农业污染排放的影响因素。对于环境指标的具体含义和数据统计范围,文中均有详细说明。
三、贸易环境效应
在经济学中,效应(Effect)表示在一定条件下的一种因果关系。本书通过对贸易环境效应的分解,将贸易对环境的作用机制和影响渠道进行进一步划分。农产品贸易环境效应是指在农产品贸易开放的条件下,由不同因素引发的农业环境变化。在本书中,正的环境效应或效应为正指的是某种因素对农业环境产生正面影响,使农业环境改善,如农业污染排放水平降低;负效应或效应为负表示某种因素对农业环境产生负面影响,造成农业环境恶化,如农业污染排放水平上升。
第三节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研究目的
本书在回顾和梳理贸易与环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农产品贸易与农业环境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实证检验和政策研究。理论分析主要是从根本上阐述农产品贸易与农业环境的作用机制,理论上剖析农产品贸易对农业环境可能产生的正面及负面作用,并对贸易开放背景下的农业环境政策和贸易政策进行分析。实证检验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通过时间序列分析,考察我国农产品贸易与农业环境在现实中的长期均衡关系、短期动态反应和因果关系;二是利用省级面板数据,比较研究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的农产品贸易环境效应。此外,在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观的背景下,着重考察我国农产品贸易与农业环境的协调发展情况。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归纳,有针对性的提出促进农产品贸易和农业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本书的研究目的旨在解决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第一,农产品贸易对农业环境影响的作用机理是什么? 农业环境政策和贸易政策又在其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第二,我国的农产品贸易与农业环境在现实中是否存在一个长期均衡关系或短期动态关系?这种关系是相互促进还是抑制发展?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或者说是否存在一种带有“预测能力”的传导机制?
第三,我国农产品贸易具体有哪些环境效应,效应的大小和方向如何?不同地区的农产品贸易环境效应是否存在不同的特点?
第四,我国现阶段农产品贸易和农业环境的协调度如何?是否和谐发展?
第五,通过以上问题的研究,能给我们在政策上带来什么启示?我国应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来达到农产品贸易与农业环境的平衡发展?
二、研究方法
为更好的实现研究目标,本书主要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农产品贸易与农业环境效应进行了一系列相关讨论。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一)理论分析方法
本书在现有贸易环境理论框架内,结合农产品贸易、农业环境以及相关农业政策的具体特点,主要采取了可计算一般均衡分析、结构分解分析、社会福利分析和投入产出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农产品贸易与农业环境效应进行理论分析。使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构建了农产品贸易-农业环境的一般均衡模型,为后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提供了基础。使用结构分解分析法,将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划分为规模、结构、技术、收入和外部性等不同方面的效应。使用社会福利分析方法分析了在开放贸易的前提下,不同农业环境政策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在一般均衡分析中使用了投入产出方法,将农业污染假设为一种生产投入。在分析环境政策时,也使用了静态的投入产出模型。
(二) 实证分析方法
为探讨现实情况是否符合理论预期,本书利用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农业环境的相关统计数据,进行了一系列实证检验。为得到更准确的结果,在实证检验的过程中,采取了多种经济计量方法。对于农产品贸易和农业环境的时间序列分析采用了以VAR模型为基础的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方法和方差分解方法。在分析省级面板数据时,主要采用固定效应模型、LSDV法和SUR回归,同时使用混合回归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作为参照。在计算我国农业资本存量时,使用了永续盘存法(PIM)。在分析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农业环境的协调关系时,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动静态协调度模型。
(三)比较分析方法
本书比较分析方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文献综述和实证分析部分。在文献综述部分,对比不同学派贸易与环境理论的观点,并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在实证分析部分,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将我国各省份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地区,通过对农产品贸易环境效应模型的估计和弹性系数的测算,比较研究各个区域的环境影响。
第四节研究内容与框架
本书共包括七章:
第一章是导论部分。首先阐述了本书的选题背景和意义;然后论述了本书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内容;最后提出了本书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是理论回顾和文献综述部分。在贸易与环境问题的相关研究中,回顾了国外的主要理论和经典模型,以及国内学者对此议题的相关研究。在农产品贸易与农业环境问题的相关研究中,从作用机理、研究方法、农产品贸易对环境的影响之争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总结和评述。
第三章是农产品贸易与农业环境的理论分析部分。首先通过建立一个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一般均衡模型,就农产品贸易与农业环境效应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然后考察了在不同农业环境政策下,贸易开放对农业环境的影响和社会福利变化;最后通过农业绿色壁垒和绿色补贴两类政策手段,论述了环境相关的贸易政策对一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限制和鼓励。
第四章是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农业环境的时间序列分析。以VAR模型为基础,利用1992年至201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分别考察了我国整体农产品贸易、农产品出口贸易、农产品进口贸易与农业环境之间的动静态关系。在此基础上,同时引入描述农业经济增长的变量,通过对经济与环境变动关系的探讨来做补充说明。
第五章是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农产品贸易环境效应研究。首先通过实证模型的建立将农产品贸易环境效应分解,对具体效应的大小和方向进行检验;然后在回归结果的基础上,将各省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地区,比较分析影响农业环境污染的经济因素及贸易诱发的不同效应,并对分地区农业环境效应弹性进行了测度。
第六章是我国农产品贸易与农业环境的协调度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协调度模型,计算出1997年至2013年我国农产品贸易与农业环境之间的协调系数和动静态协调度,以此分析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其背后原因。
第七章是本书的结论和政策建议部分。首先对全文的研究结论进行总结,之后阐述了与农产品贸易和农业环境相关的政策启示,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方向作出了展望。
本书的研究框架如下图所示:
第五节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基于贸易和环境问题的研究绝大多数集中于工业领域,较为完善、系统地分析农产品贸易与农业环境效应的文献,尤其是国内文献相对较少。本书希望通过对农业相关问题的探讨,丰富此领域研究。可能产生的创新之处有以下几点:
第一,尝试使用一种更简单直观的方法,将贸易开放程度带入农产品贸易与农业环境的一般均衡模型。本书以Copeland和Taylor(2003)开放条件下的贸易-环境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为分析框架,将ACT模型(Antweiler、Copeland和Taylor,2001)中的贸易开放度引入该模型,就农产品贸易对农业环境的作用机制和影响渠道展开讨论,并对农产品贸易环境效应的分解和具体效应的正负影响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在小国假设的同时,将理论分析扩展到大国经济,把两者模型分析结果的异同点作为对现有结论的补充说明。
第二,不拘泥于三大效应的传统研究框架,采用符合农业特色的模型和变量,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环境效应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划分。有关我国农产品贸易环境效应的研究多集中于对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的分析。本书在探讨三大效应的基础上,借鉴Cole和Elliott(2003)的模型,将实证分析拓展到直接贸易效应、贸易诱发的环境管制效应和资源禀赋效应领域,证实了污染天堂假设和资源禀赋假设在我国农业环境中的存在。同时,对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的农产品贸易环境效应系数和弹性系数进行检验和估算,比较分析得出不同的区域特征。
第三,为克服农业环境相关数据的限制,本书尝试构造了一个农业环境指标系统来衡量农业环境的变化水平。农业污染属于一种面源污染,不同于工业污染的点源性特征,没有固定的排污点,因此难于统计和估测。再加上农业环境监测系统不健全,在一般的环境年鉴和公报中很难找到农业污染源的统计数据。本书为计算我国农产品贸易与农业环境的协调程度,综合经济水平、经济结构、对外贸易水平和投资水平四方面构建了农产品贸易指标系统,综合环境污染、环境治理和环境质量三方面构建了农业环境指标系统。通过农产品贸易指标和农业环境指标的建立可以较为全面地对两者之间的协调关系进行分析。
二、不足之处
本书受研究水平、研究条件、研究时间和数据获取等因素的限制,尚存在一些研究空白和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实证分析部分受可得数据的限制。农业污染排放物主要有化学需氧物、氮、磷、铜、锌等,而此部分数据较为权威的主要来源是《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中2007年的统计数据,缺乏其余年份数据以及各省数据,所以本书使用其他指标进行代替。另外,对于我国各省农业资本存量,没有官方统计数据的公布。虽有部分学者就此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但是由于统计方法和统计口径的差别,并没有得到统一的计算结果,同时存在着近年数据缺失的问题。本书综合前人研究,对缺失年份的各省农业资本存量进行了计算,但仍有部分省份的数据不可获得。
第二,模型改良和影响因素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农业本身对资源环境依赖性较大,与工业污染相比,农业污染在短时间内难以觉察,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才显现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设定更加合理、准确描述农产品贸易和农业环境特征的模型的难度。本书在模型的前提假设方面尚存在一定的放松和改善空间,农业相关政策较多,对于贸易和环境政策的讨论可能不够全面。在影响因素选取的方面,时空特征的差异使得农产品贸易和农业环境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导致其或许受更多因素的影响,某些实际存在的影响因素可能并未在文中展开讨论。以上不足之处均有待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重要概念界定
一、农业和农产品贸易
二、农业环境
三、贸易环境效应
第三节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五节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贸易与环境问题的相关研究
一、基本理论和假说
二、基于我国样本数据的经验研究
第二节农产品贸易与农业环境问题的相关研究
一、作用机理分析
二、农业环境指标测算与研究方法
三、农产品贸易对农业环境的影响
四、文献评述
第三章农产品贸易与农业环境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农产品贸易环境效应的一般均衡分析
一、一般均衡分析
二、农产品贸易开放程度对农业环境的作用机制
三、农产品贸易环境效应分解
第二节贸易开放条件下的农业环境政策分析
一、刚性农业环境政策
二、弹性农业环境政策
三、农业环境政策的福利分析
第三节环境有关的贸易政策对农产品进出口的作用与影响
一、农业绿色壁垒的贸易影响和长期效应
二、农业绿色补贴对农产品贸易的主要调节机制
第四节本章小结
第四章我国农产品贸易与农业环境的时间序列分析
第一节我国农产品贸易与农业环境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数据描述
二、农业环境指标的数据描述
第二节我国农产品贸易与农业环境双向作用机制的实证检验
一、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二、基于VAR模型的时间序列检验
三、农产品贸易与农业环境的脉冲响应函数
四、农产品贸易与农业环境的方差分解结果
第三节本章小结
第五章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农产品贸易环境效应研究
第一节我国农产品贸易与农业环境污染的区域特征比较
一、农产品贸易的地区特征
二、农业环境污染的地域差异
第二节农产品贸易环境效应的实证检验
一、计量模型设定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
第三节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一、基于全国数据的农产品贸易环境效应分析
二、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农产品贸易环境效应分析
第四节分地区农产品贸易环境效应弹性测度
第五节本章小结
第六章我国农产品贸易与农业环境的协调度研究
第一节我国农产品贸易与农业环境的协调度计算
一、协调度的概念和主要计算方法
二、农产品贸易指标和农业环境指标的建立与度量
三、协调度计算方法的选取与评估
第二节我国农产品贸易与农业环境协调度的结果分析
一、协调度的趋势呈现
二、成因分析
第三节本章小结
第七章结论和政策启示
第一节研究结论
第二节政策启示
第三节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