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黛云 三代教书人,一脉家国情——汤一介家族的文化传承
关于汤家的文化传承,汤一介写了一本书叫《我们三代人》。这本书可以作为故事书来看,可以作为思想史来看,也可以作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感情史、个人思想历程来看,还可以作为一本家族史来看,更可以作为一本 20 世纪知识分子的交往史来看。我觉得这本书还是非常特别的,没有别的书可以和它一样。
在 20 世纪的一百年里,中国知识分子经历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思想上也受到巨大冲击。汤一介在他的书里讲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爱国的情怀。这一百年里,中国人民被压迫、被侮辱,受到帝国主义的欺辱,这对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是很大的打击,很多人都在想,我们怎么才能摆脱国家羸弱、被列强欺负的困境?我们中国人做的第一个梦是大同梦,这是孔夫子所提倡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是我们中国人最早的理想,也是中国人共同的梦想。到了 20 世纪,我们的切肤之痛是中国怎么能够站起来。我们做的梦就成了富强梦,我们国家如何能富强,如何能不受外国人欺辱,赶上国际发达国家的脚步,这是我们大家的梦想,也是汤家家训、家教中始终贯穿
的灵魂。
汤家兄弟从小就特别喜欢《哀江南》,这是《桃花扇》的最后一段,讲到明末国破家亡,南京被清军攻占之后,汉族人民受到的痛苦。“山松野草带花挑,猛抬头秣陵重到。”“野火频烧,护墓长楸多半焦。山羊群跑,守陵阿监几时逃?”这是说一个人如果遇到了国破家亡,他的心里面该多痛苦。如果一个人没有对祖国的眷恋,他的一生就会十分悲惨。后面又写道:“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 !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人生的变迁是非常难预料的,原先经历过热闹繁华,嘉宾满座,可现在国破家亡,自己的一切也都没有了。最后一句说“ 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国家要亡了,自己也只能唱唱哀
歌。《哀江南》这个曲子,其实是很多散曲放在一起的,一方面讲到国破家亡的痛苦,另一方面劝诫人们一定要坚强起来,一定要看到世事沧桑,不要舍不得放弃个人小小的东西,要能够看到世界的变化,为世界向好的方向发展尽一份力。
《哀江南》现在成了汤家的传家宝。
汤用彤先生小时候非常木讷,不太爱说话,也不太会说话,所以他的父亲,也就是汤一介的祖父汤霖老先生和别人说,这个孩子很笨,不会说话,读书也不太好。可是有一天,他发现汤用彤先生自己坐在门槛上读《哀江南》,从头背到尾,突然觉得这个孩子很了不起,很内秀。这是汤一介最早和我说的故事,一直传下来。他的祖父汤霖老先生,最开始在甘肃做知县,之后考了科举,在北京开馆招徒。到了六十岁,汤霖老先生退隐回到湖北家乡,他的二十多个学生就聚在一起,在北京万牲园,即现在的北京动物园,给他庆祝生日,也算是最后的告别。会上,一个学生很会画画,就画了他们的聚会。汤霖老先生给画题了词,表达了自己的感情。在这幅图上,汤霖老先生讲了他的志向:“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素位而行,随适而安,固吾人立身行己之大要也。”意思是应该过简单而自然的生活,并且努力做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不要为功名而不安,不要孜孜以求安乐,而要努力做到自己能做的,不要做分外之事,应该自然而然地活着,不要强求自己去做做不到的事情,这也是他对后人的劝告。这十六个字作为汤氏家训就传下来了。北京大学和一些企业家朋友在汤一介的墓前修了一个碑,叫“汤氏论学碑”,碑文上就有这十六个字。清明节的时候大家来扫墓,都会来看看这块碑上的碑文,这对大家也是一个很好的提醒。
汤用彤先生非常爱国。有人评价他不关心政治,不关心国家兴亡,不爱国,其实不是这样的。在抗日战争最激烈的时候,很多日本人认为,他们对汉学的研究、对孔子的研究,远远超过了中国学者。当时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很多中国学者没有下力气研究孔子,但是汤用彤先生写了一本《大林文集》,每一篇都抓住了日本汉学学者的硬伤。你们说你们研究得很彻底,我就给你们分析你们的错误,这本书非常有意思。由此可见,汤用彤先生的爱国之情是从他自己的学术研究出发的,他能做什么对国家有利的事情,就会去做。抗战时期,他的哥哥在日本委员会里呆了几天,汤用彤先生对此始终不能原谅。他的爱国思想就是这样的。
虽然我的儿女在美国,我儿女的儿女也在美国,都不太懂得中国文化,可是他们都会背《哀江南》。因为我们在他们小时候,哄他们睡觉的时候,都唱《哀江南》,他们虽然不懂什么意思,但是对这个调子非常熟悉。不管怎么样,汤一介还是非常感慨,诗书门第断了书香,我想这是因为时代的变迁,勉强留下也不行,还是听其自然吧。他们现在作为世界人,对世界、对人类做出的贡献,总是打上“中国”的标志,这到底还是中华民族的记录。我们以后对中国青少年进行教育,应该更好地注重文化的传承。
汤家的家风是教育子弟存“真”。汤一介曾说,想写写他的父亲汤用彤先生在这一个世纪里的思想变化。他特别讲到,汤用彤先生一开始对党派认识不深,没什么接触,但非常注重自己的名声和操守。抗战时期,梁漱溟先生曾经在西南联大发展汤用彤先生加入民盟,但是汤用彤先生拒绝了,他说自己不懂党派,也没有做过什么事情,现在加入民盟,不是很好。汤用彤先生与胡适交好,他在西南联大任文学院院长时,胡适是主持工作的。胡适给汤用彤先生写信介绍北大的事情,说希望你们能够帮助保存北大的传统。国民党要撤到台湾时,蒋介石对于这批文人非常看重,希望可以带上里面的顶级人物去台湾,就特意派了两架飞机去接他们。那个时候,我在北京大学上一年级,大概是十八岁。飞机就停在现在的东安市场,一个旧货市场,汤家住在北海附近,只要几步路就能走过去坐上飞机。国民党原计划接走两个人,一个是汤用彤先生,一个是钱思亮先生(非常有名的知识分子)。钱思亮先生去了,而汤用彤先生留了下来。汤一介分析了汤用彤先生留下的原因:一是很信任共产党能把国家治理好;二是汤一介当时加入了民主青年同盟,参与了党的地下工作,他是不会走的。汤一介的母亲觉得,他们在抗战时期已经失去了一个儿子,就是汤一介的长 兄,不能再和第二个儿子断了联系。汤一介说,汤用彤先生虽然留下了,但是他对共产党不了解,思想还是有斗争的。他曾经收拾了两个箱子放在北大图书馆,他一旦想走,提着箱子就可以走了。所以,汤一介写知识分子的心态史,是很坦白的,并没有为他的父亲掩盖什么,那个时候,他的父亲确实是有些动摇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汤用彤先生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在这段时期,汤用彤先生对共产党有很多好的印象,特别是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说“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这对广大知识分子非常有号召力。记得那时我和汤一介在美国,曾经有很多人劝我们留下,其中有一位很有名的外国学者申请了一个高额基金,想要把汤一介留下主持一个大项目。当时我们有没有一点动摇呢?当时我们心里面很摇摆不定,可是最后要留下签字的时候,我们两个人想,不行,这是背叛祖国,我们绝不可以这样做。所以我们最后什么都没要就回国了。虽然我曾被打成极右派,但我始终没有离开共产党,汤一介也是这样。我觉得我们两个人的想法是一样的,我们认为中国的前途还是在共产党,真正优秀的人才,愿意为国为民做事情的人,还是在共产党内。虽然党外也有,但是最主要的核心,还是在中国共产党,我们不能离开这样一个伟大的组织。
汤一介想要写知识分子的心态史,就是想要记录他自己和他父亲所经历过的事情,绝不隐瞒、完全透明地说出来。他也说到了他的父亲第一次对党有所不满是因为什么。汤用彤先生原来对党非常崇敬,人家送他两只南京板鸭,他拿去送给当时的副校长,但副校长坚决不肯收。东西虽小,却是原则问题,汤用彤先生非常感动,认为中国共产党说到做到。可是在五十年代初,对知识分子的改造开始了。当时北大工学院有一位很有名的教授,和美国的联系非常密切,所以大家怀疑他和美国的关系非同一般。当时在太庙开了一个批斗会,汤用彤先生一回来就和汤一介说,在批判会上,大家对工学院的这位老教授推来攘去,虽然没有动手打,可是一直推来推去地让他交代。汤用彤先生很受不了,认为对于一个知识分子,不应该这样践踏他的尊严,而且没有证据说明他一定通美国,就算一定要逼问,也不一定要动手,他觉得不能容忍。所以,他开始有些怀疑共产党。1956 年批判胡适、胡风等人,汤用彤先生心里面总是有所保留。汤用彤先生和胡适的友谊非常深厚,也很看重胡适。1956 年《人民日报》召开高级知识分子会议,当时就点名要汤用彤先生揭发胡适。汤用彤先生非常紧张,他揭发不出来。坐在旁边的郑昕,当时是北大哲学系的副主任。郑昕回来跟我们说,在会上汤用彤先生很激动很紧张,一下子打翻了酒杯,说不出话来,领导看到这个情况,就让人送他回家了。刚到家时他的嘴角有一点歪,不太能说话了,因为他受了很大的刺激。他躺倒以后,就再也醒不过来了,足足昏睡了三个月。当时党对汤用彤先生还是非常好的,马上让他住进北京医院,还请了当时最好的苏联专家,给他最好的治疗。他是大面积脑溢血,最后终于止住了,三个月以后,汤用彤先生清醒了,能够说话,也能够写东西了,后来就在很好的条件下疗养,他也非常感谢共产党。就这样一直活到 1961 年。坦诚地说,那个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心里既有怀疑,也有感恩,又有自己想不通的地方。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