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与现代性研究/当代美学与批评理论丛书》:
在克尔凯郭尔看来,人是精神。精神就是那自我。而自我是一个关系,一种使自己与自己发生关系的关系,或者,那自我处在那关系中。所以,人是一种综合,是无限性和有限性、现世的与永恒的、自由和必然性的综合。而人要成为自我,还需要一个设定它的力量。在克尔凯郭尔看来,上帝作为人的设定力量可以让自我成为自我的。然而现实中自我也可以通过其他来设定,比如爱情、权力、财富、荣誉、名望、伦理道德,甚至包括自己等等。但是克氏认为通过“自己”和通过“其他”来设定的自我都必然是绝望的,因为这些与自我形成的是一种错误关系。马尔库塞曾经深刻地提出,人类的各种需求,除了生物性的需求外,还必须在一定的外在条件影响和作用下,才有可能转化为人的需要。而在这转换过程中,“对某种事情是做还是不做,是赞赏还是破坏,是拥有还是拒斥,其可能性是否会成为一种需要,都取决于这样做对现行的社会制度和利益是否可取和必要。”也就是说,人的需要并不仅仅是个心理学问题,还是个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文化问题。马尔库塞区分了人的“需要”和“需求”、“真实的需要”和“虚假的需要”。他指出,那些为了特定的社会利益而从外部强加在个人身上的那些需要,是“虚假的”需要。进入到现代社会后,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往往迷幻于社会充裕的财富在物质需求上的满足感,而认识不到人的需求已受外在的社会意识形态所驯服和操纵,已经变成人的“虚假需要”。例如现实生活中诸如休息、娱乐、被广告刺激着来消费、爱别人之所爱、恨别人之所恨等等需要,其实只是一些“虚假的需要”,人的真实的意愿和真正的需要却在虚假的满足中潜在地迷失了。在我看来,这段话怕是对克尔凯郭尔所描述的现代人生存的绝望状态最生动的诠释了。所以绝望正是自我的错误关系。“那绝望的错误关系不是一个简单的错误关系,而是一个处在一个使自己与自己发生关系的关系中的错误关系,并且是由一个其他所设定的;所以,在这个为自己而在的关系中,那错误关系——针对那设定了它的力量——也同时无限地反思其自身。”
绝望可以无限地反思自身,也就可以逼迫自己反思自我。在克尔凯郭尔看来,根本的绝望有两种形式:绝望地不想要是自己和绝望地想要是自己。绝望地想要是自己是因为它想要一个他所不是的自己,比如那魔鬼的绝望。魔鬼绝望地想摆脱上帝,试图自己设置自己;而绝望地不想要是自己,是因为它不想要上帝设定的自我,甚至想要成为一个其他,而不是他自己。这样,通过自我的反思意识,绝望者终于理解到,他固执地坚持软弱的自己的行动其实是一种对抗,是一种绝望状态中升华起来的一种反抗精神,也是后来伊格尔顿所强调的现代后悲剧精神。于是,绝望者的错误性自我关系被理解成对抗性的自我关系,并带来自我和行动的转向。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