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中国民间文化十五讲
0.00     定价 ¥ 39.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61865033
  • 作      者:
    马知遥,刘智英
  • 出 版 社 :
    天津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8-01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民间文化十五讲》的撰写始于4年前,那时《中国民间文化十五讲》作者给港澳台地区的研究生讲授中国文化,该课程有60课时。面对浩瀚的中国文化,怎么才能让他们产生兴趣?如何调动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关注?《中国民间文化十五讲》作者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选择《中国民间文化十五讲》作者感兴趣也是着力深的民间文化部分和他们交流。于是,《中国民间文化十五讲》作者把每节课都当成一次讲座。事实证明,这样的做法是相当成功的,学生们反响热烈。接下来的第二年,天津大学研究生院设立了课程改革项目和教材建设项目,《中国民间文化十五讲》作者先后立项,并为全校硕博研究生开设公共选修课——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上一轮的讲授,《中国民间文化十五讲》作者精炼了第二次讲授的内容,并将民间文化的田野感受和经验渗透到讲授中,配合大量丰富的田野视频和图片,完全原创的文化课好评如潮。之后的第三次、第四次讲授,每一次课件内容都有所增删,《中国民间文化十五讲》作者也积累了很多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民间文化的心得。所以,《中国民间文化十五讲》作者决定完成教材立项,给研究生们写一本适合的教材,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授课。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涵盖的内容庞杂,指涉面过于宽泛,在多次和专家们交流后,《中国民间文化十五讲》作者决定先写出其中的“中国民间文化”部分,即使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却是《中国民间文化十五讲》作者能够把握并能准确生动传达给学生的珍贵部分。《中国民间文化十五讲》作者把这部分内容定名为“中国民间文化十五讲”,其中包括田野工作和田野民族志的写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中国传统村落的现状和未来、中国古老的雕塑艺术、中国的民间美术、几个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阐释、敦煌文化的历史和内涵、中国的吉祥文化和心理镜像、中国玉石文化的传统、天津当地丰富的民俗文化,等等,总共有十五讲。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民间文化十五讲》:
  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03年发起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针的定位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而那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着诸多的矛盾和问题。2003年第32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而我国自始至终都在积极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制定工作。2004年8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我国正式加入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5年12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确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2016年已经更名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这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都为2011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各个省份也相继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到2010年,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到2015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的保护;保护文化遗产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全国“文化遗产日”并没有像人们预想的那样,选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而是确定在没有任何特殊意义的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这样做旨在使这个“文化遗产日”具有更为广泛的代表性。
  在此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在中国的历程。
  2001-2003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起步阶段,以2001年昆曲人选“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为标志,学者们开始投身于这一新生研究方向中。整体来说这三年由于“非遗”研究刚刚启动,研究思维和视野仍未展开。2001-2003年,由于处在“非遗”研究的启动和萌芽期,文献较少,研究主题较为单一和集中,该时间段处于“非遗”学术研究与原有民俗、民族民间文化等传统文化的新旧交替、相互交织阶段。2001年,除了昆曲的研究外,学者们还尝试探索其他保护方法的引进,涉及法律、博物馆等或抽象或具体的方式方法。郑欣淼从法律视角切入,关注到民族民间文化的立法问题,涉及如何制定具体的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专门法律,民族民间文物认定问题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保护问题①。虽然其中仅仅浅析了“非遗”方面的立法问题,但是对其后的“非遗”相关法律法规、乡约村规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了启示。胡朝相就博物馆作为“非遗”保护手段人手,进行分析。首先,区分了生态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对“非遗”保护的明显区别,同时认清了不足,指出生态博物馆在保护“非遗”方面面临的首要任务以及如何完成该任务。生态博物馆这一名词的引进对于“非遗”保护可谓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同时也成为接下来一整年学者主要探讨的学术重点。虽然十多年过去了,博物馆随着数字技术、媒介跟进日臻完善,但最本质、核心的理念和思想一直沿用至今,可见当时的引入和研究对如今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这一时期,学者们虽然回归到具体问题具体研究上,但会出现某一方面点到即止、浅尝辄止的情况,没有深究下去。例如就某一地域发现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没有后续的措施跟进或随后学者的多方面的研究。一篇文章一段言论无法解决一个地方的实际而严峻的问题,需要后续的完善与修葺。
  2004-2006年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启蒙发展阶段,特别是在200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决定,从而真正开启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篇章。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研究的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纵观此类文章,涉及了系统保护、原真保护、生命保护、创新保护、人本保护、协调保护、整体保护、教育保护、活态保护、精品保护、优先保护等诸多的保护原则,而其中的人本保护、整体保护、活态保护、原真保护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保护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切实有效的措施,在2004-2006年“非遗热”的大背景下,大量的传统文化资源亟待全面普查整理,传承人和传承技艺的保护力度急需加强,政策法规以及各级保护体制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
展开
目录
第一讲 田野调查中的民间文化(上)
一、许多智慧需要从民间去寻找
二、我们遇到的那些感人的田野经历
三、为什么我们要到田野中去?

第二讲 田野调查中的民间文化(下)
一、田野调查的方法和策略
二、走进田野需了解的民间文化
三、田野报告的写作和学术提升

第三讲 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蕴(上)
一、春节的由来
二、说说春联
三、春节的一些重要习俗
四、各地少数民族的春节活动

第四讲 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蕴(中)
一、寒食、清明的由来及文化阐释
二、端午节的习俗和文化阐释
三、城市性格与传统节日

第五讲 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蕴(下)
一、中元节的习俗及文化阐释
二、寒衣节的故事和文化理解

第六讲 中国民间美术
一、中国民间美术的概念
二、中国民间美术的分类
三、中国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
四、中国民间美术的审美特征与价值

第七讲 中国雕塑艺术
一、中国雕塑史巡览
二、代表性雕塑作品的赏析
三、中国雕塑的文化表达

第八讲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上)
一、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

第九讲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下)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和思路
二、目前非物质遗产保护中的问题和思考
三、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案例分析

第十讲 文化创意和非遗保护
一、从文化创意的跨界研究看其对遗产保护工作的启发
二、文化创意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系
三、中国乡民艺术的精神镜像分析及其创意保护

第十一讲 挽留乡愁保护村落
一、保护传统村落是为了留住农耕文明
二、传统村落保护要以民生为先
三、探索村落保护的基本原则

第十二讲 传统文化敦煌篇
一、敦煌的历史
二、敦煌的艺术
三、敦煌的苦难
四、敦煌的召唤

第十三讲 中国吉祥文化
一、了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要懂得他们内心的那片吉祥
二、吉祥文化的表现
三、吉祥文化表达的人类镜像

第十四讲 中国玉文化探源
一、玉文化的含义和探讨的必要性
二、玉文化的深层解释
三、玉文化的深入发掘对探索中国文明的重要性

第十五讲 天津民俗和妈祖信仰
一、天津民俗概略
二、天后宫与天津的关系
三、天津妈祖信仰和天津皇会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