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明清珠江三角洲女性形象建构研究:以吴妙静、黄惟德、李晚芳为例
0.00     定价 ¥ 128.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20148641
  • 作      者:
    刘正刚,乔玉红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8-01
收藏
荐购
作者简介
刘正刚,安徽人,历史学博士,教授。1993年6月于厦门大学博士毕业,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亚太经济时报》社工作。1994年底进入暨南大学任教,1997年破格晋升教授。现为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所长,中国古代史学科学术带头人。主持完成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多项省部级社科项目,现为国家社科重大基金项目“明清孤本法律典籍整理与研究”课题首席专家。出版了《闽粤客家人在四川》、《东渡西进:清代闽粤移民台湾与四川的比较》、《广东会馆论稿》、《明清地域社会变迁中的广东乡村妇女研究》等学术专著。整理古籍《李菉猗女史全书》、《区太史诗文集(外二种)》等数部。学术領域集中在明清史研究。
乔玉红,河南人,历史学博士,讲师。2011年暨南大学博士毕业后,在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工作,2015年进入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特藏部,2017年转入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任教。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一项,参与多项省部级以上研究项目,出版专著《古代岭南女性社会形象研究》,学术领域集中在明清史、性别史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吴妙静、黄惟德和李晚芳三位女性均为今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人,顺德在明代景秦年间设县前,分属南海、新会县管辖吴妙静生活在宋代,成长于官宦之家,为未婚夫守节至死;黄惟德生活在元末明初,为明初官廷女官,终身未婚;李晚芳为清前期普通女性,相夫教子、著书立说。宋明以来,顺德所在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开发日趋成熟,商业化倾向明显,粤商崛起,广州国际贸易中心形成。与此同时,士大夫队伍也日益成长壮大,出现r南海士大夫集团,他们为了改变中原士人之前所描述的岭南“煳瘴荒蛮”形象,不遗余力地推介王朝正统文化,重新定位岭南社会新形象,对上述三位女性形象的建构只是他们众多汁划中的重要一环。
  《明清珠江三角洲女性形象建构研究:以吴妙静、黄惟德、李晚芳为例》通过明清广东仕宦建构三位女性形象的研究,一方面管窥宋代以来女性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另一方面也试图揭示仕宦将唐宋岭南女性“另类”形象逐步归整到王朝正统化背后的动机,三位女性形象的建构,反映了边疆地区在上大夫不断改造下,逐步与王朝正统文化相融合的过程。
展开
精彩书摘
  《明清珠江三角洲女性形象建构研究:以吴妙静、黄惟德、李晚芳为例》:
  李晚芳的父亲李心月病重之时,她曾专门归宁返家照顾父亲,“视寝膳,依依如童稚时”。父亲去世时,李晚芳痛哭失声,三日水米未沾,与其姊一起为父亲治丧,尽遵古人之礼。即便过了丧期,她们仍悲痛不减当初。母亲去世之时,李晚芳姊妹亦是如此。凡是遇到双亲的忌日,李晚芳“无不凄然陨涕,其天性厚也”。于此也可见姐妹二人在心灵上的相通。
  随着年龄的增长,李晚芳丈夫梁永登足疾愈益严重,此时他的身体状况已经不允许他再继续从事经商活动。无奈之下,他到距离顺德很远的清远县改业行医,“侨居清邑以糊口”。此时李晚芳在家上侍二老,下育儿女,一人承担起家庭的各项重担。在这种情况下,她依然豁达自嘲作诗曰:“食贫并无贫可食。”为了生存,30多岁的她带领女儿“并力从事”家庭手工艺纸业,以供家用,当时年仅11岁的儿子梁炜也被她分派“出市就贩,获升合以相济”,即出外经商,以补贴家用。这段岁月可能是李晚芳所经历的最艰难的时期,但她为了不让公婆担心,“虽力尽终宵,粮无隔宿,未尝有几微困苦见于颜面,凡朝夕进见及劝餐佐馂,无不欢畅温婉,和气满容”,就像家里一向丰足富裕一样。
  婆婆苏氏背部曾长出毒痈,经旬不能饮食,晚芳不解衣带侍奉左右,婆婆“怜其弱质”,且为家庭操劳过甚,强劝之睡,说了多次后,她才“假寐一息”。但即便如此,只要一听到婆婆的声音,她就马上起来到床前照顾而毫无倦容。后来,苏氏背部毒疮开始溃烂,血脓交杂,流得浑身上下都是血水。晚芳轻手拭抹,没有任何嫌弃之念。医生来家里诊治时提出治疗方案,希望能有人把毒疮中的余毒用嘴吮吸干净,这样再下药的话效果会更好。晚芳听后,“欣然抚背嘬之,毒尽乃止”。医生惊叹日:“孝能动天,足活汝姑矣。”数日后其姑果然痊愈。苏氏在梁炜长大后还时常指着患处告诉梁炜:“微汝母,不饿亦死矣。”
  李晚芳的公公晚年患脾泄之症,虽多次延请名医医治仍不见好转,老人病中“日夜遗矢十数次”,李晚芳每次都“易以干洁衣裳,即溺器溷盘,亦必躬亲浣涤。如是者月余”。尽管李晚芳多方调护,甚至“日夕劳苦,神枯气索,步履失常”,但她的付出并没有扭转老人的病症,李晚芳为此“忧形于色,含泪呜咽”。老人宽慰李晚芳说:“勿怖。死,命也。汝之事我,至矣。年将八十,饥馑荐臻,汝之爱敬愈笃,常阅古来名媛孝妇,未有过汝者。微汝力,殍于野久矣,至今日乎!惟愿汝子克肖,他日娶媳事汝,一如汝事我者。”老人语毕遂卒。此时梁永登远在清远,晚芳督促儿子梁炜等人“必诚必信”地操办丧事。
  梁永登听说父亲逝世的消息后,“一恸几绝”,足疾因此加重。“后数日,炜始以蓝舆迎归。自恨不能视裣跪含,哭泣过哀,疾愈剧。”受父亲去世的影响,梁永登过于悲痛,结果病情加剧,经过李晚芳的多方开解,才稍有起色。但其病已入膏肓,一开始,梁永登的足疾仅一年发作三四次,“久则月作一次。作时痛苦莫状,然疾瘥犹能扶杖强行”。梁永登在失去父亲和家庭贫困的交织下,“既已哀毁,又复伤贫,自是根枯节痿,手足挛曲不能持行,竟成卧病”。此时,李晚芳的女儿已出阁,儿子梁炜逐贩省城,只有她日夜侍于丈夫床侧,“以医以养,心一如事父母舅姑之心,色亦不渝事父母舅姑之色。常数夕疲劳不寐,犹强自振刷,不形困苦以伤夫子心”。儿子梁炜回家看望他们时,李晚芳反过来劝儿子宽心,自己所受艰苦和为难之处绝口不提。
  在李晚芳的精心照料下,即便是在贫病交加的情况下,梁永登又与病魔搏斗了七年,才安然走到生命的尽头,“逸豫以终天年”。临终时他对儿子梁炜强调,其母实为“一家全赖者”。他说:“我自悔少时不慎构此恶疾,自分为沟中瘠矣。幸得力为扶持,延命到今。病势若此,明知不济,尚劳心劳力,日夜不宁,以冀万一。孝子事亲不过如是,愿汝努力为人,以报其劳。”李晚芳阻止丈夫不要多说,梁永登知道自己天命将尽,当着儿子的面讲述了李晚芳对梁家之大德,“汝尽道事予,不欲人知,固汝隐德也。宁而子亦不欲其知耶?今将永诀,吾不敢没汝之善”。是夕,梁永登卒。一年之后,晚芳的婆婆也撒手人寰。面对亲人接二连三的逝去,她在悲痛之中仍镇定沉着,“动援古制,殡葬皆如礼”。
  ……
展开
目录
前言
  一 珠江三角洲地区女性史研究的回顾
  二 本书的研究取向与结构
  三 资料来源

上篇
第一章 贞女芳踪高万古——未婚守贞的吴妙静
  一 水乡泽国的珠江三角洲
  二 岭南社会的另类性别结构
  三 吴妙静与贞女桥
  四 明代官民重建贞女桥与贞女庙
  五 清代仕宦对节孝形象的再建构
  小结
第二章 咨而惟德女中士——五朝为官的黄惟德
  一 明初女官制度
  二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女官
  三 黄惟德等籍贯归属的争夺
  四 黄惟德其人其事及形象塑造
  五 女官读书识字与士人推行女教
  小结
第三章 妇德何尝在识字——儒而好贾的李晚芳
  一 李晚芳其人其事
  二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商业化氛围
  三 李晚芳教子先贾后儒
  四 女性振兴家庭(族)的责任感
  五 李晚芳著述的成就
  小结

下篇
第一章 珠江三角洲贞节女性的生活境遇
  一 广东士人对节烈的推行
  二 女性守节与改嫁的张力
  三 守节女性的生存来源
  四 贞女、孝女现象的盛行
  五 女性对家族和社会的回馈
第二章 民间社会建构的女官形象——以陈司彩为例
  一 陈司彩的家族背景
  二 女官庇荫下的陈氏三房
  三 女官在家族祭祀中的变化
  四 民间对女官的想象和传说
第三章 珠江三角洲才女的人生历程
  一 才女文化的发展路径
  二 珠江三角洲士人的“才女观”
  三 女性社交网络的构建
  四 才女作品的现实关怀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