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外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
(二)常见肾细胞癌亚型病理特点
1.肾透明细胞癌 肾透明细胞癌(CCRCC)是最常见的肾癌病理亚型,约占肾癌的60%~85%。既往曾使用的“肾颗粒细胞癌”因为在其他类型的肾癌亚型中也能见到胞质嗜酸性的细胞,胞质中的“颗粒”不再是肾颗粒细胞癌的专有特征,由于“肾颗粒细胞癌”中癌细胞核分级的级别高,现将它归为高分级的CCRCC。
(1)大体检查:双侧肾脏发病率相等,少于5%的病例可呈多中心性发生或累及双侧肾脏;肾皮质内实性球形结节,与周围肾组织界限清楚,可见假包膜;因癌细胞中含有丰富的脂质,切面呈金黄色。肿瘤中常见坏死、出血、囊性变,切面可呈现多彩状,偶见钙化或骨化。
(2)组织病理学:癌细胞胞质透明或嗜酸性,胞膜清楚;组织中可见小的薄壁血管构成的网状间隔;肿瘤细胞呈巢状和腺泡状结构;呈肉瘤样结构的肿瘤成分中可见到瘤巨细胞,提示预后不良;部分肿瘤中可见坏死、纤维黏液样间质及钙化、骨化。
(3)常用的免疫组化抗体:CK8、CK18、vimentin、CD10和EMA阳性。
2.肾乳头状腺癌 肾乳头状腺癌(PRCC)约占肾癌的7%~14%。国内有些专业书籍将其翻译成嗜色细胞癌。其发病年龄、性别、男女发病率比例、症状和体征与肾透明细胞癌相似。就诊时大多数病例处于Ⅰ期。大多数文献中报道肾乳头状腺癌患者预后良好。
(1)大体检查:病变累及双侧肾脏和多灶性者较透明细胞癌多见;大体多呈灰粉色,出血、坏死、囊性变多见。
(2)组织病理学:根据组织病理学改变将其分为Ⅰ型和Ⅱ型2个亚型。肿瘤细胞呈乳头状或小管状结构,乳头核心可见泡沫状巨噬细胞和胆固醇结晶;肿瘤细胞较小,胞质稀少(Ⅰ型)或肿瘤细胞胞质丰富嗜酸性,瘤细胞核分级高(Ⅱ型);可见大片坏死和肉瘤样区域,前者提示预后较好,而后者则是预后不良的指标。研究显示,Ⅰ型PRCC患者生存期长于Ⅱ型患者。
(3)常用的免疫组化抗体:与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相似,现有的研究认为,肾乳头状腺癌CK7呈阳性,且Ⅰ型较Ⅱ型阳性率为高。
3.肾嫌色细胞癌 肾嫌色细胞癌(CRCC)约占肾癌的4%~10%。平均发病年龄60岁,男女发病率大致相等。与其他肾癌亚型相比无特殊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影像学上多显示瘤体较大,肿瘤密度或信号均匀,无出血、坏死和钙化。
(1)大体检查:肿瘤无包膜但边界清楚,大小4~20cm,切面呈质地均一的褐色,可见有坏死,但出血灶少见。
(2)组织病理学:肿瘤呈实体性结构,可出现灶状钙化及厚纤维间隔;与透明细胞肾细胞癌不同,瘤体中的血管为厚壁血管,而非薄壁血管;瘤细胞体积大,呈多角形,胞质透明略呈网状,细胞膜非常清晰(嫌色细胞),亦可见嗜酸性胞质的瘤细胞,瘤细胞核的核周空晕是此型的特征之一,并可见双核细胞;Hale胶体铁染色示肿瘤细胞质呈弥漫阳性。
(3)常用的免疫组化抗体:CK阳性,vimentin阴性,CMA弥漫阳性,lectins和parvalbumin阳性,肾细胞癌抗原弱阳性,CD10阴性。另外胞质呈Hale胶体铁阳性反应。
4.集合管癌 Bellini集合管癌是指来源于Bellini集合管的恶性上皮性肿瘤;肾髓质癌来源于近皮质区的集合管,患者几乎均伴有镰状细胞性血液病。集合管癌罕见,不到肾恶性肿瘤的1%。预后差,患者平均生存期约1年。
(1)大体检查:两者均发生于肾中央部分,切面实性,灰白色,边界不清,可见坏死。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