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浙江实践》: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浙江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经历了多个阶段。1949-1978年,主要是为了解决吃饭问题,自然是以粮为纲。1979-1997年,主要是改变单一以粮食作物为主的生产格局,进行结构调整。因此,经济作物、水果、蔬菜、养殖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其中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代初,曾经提出发展“一优两高”农业,开启了全面的各业结构的调整。1998-2002年,由于供求、产销矛盾突出,买方市场形成,提出发展效益农业。就是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什么赚钱,就种什么。1999年1月13日,《浙江日报》头版刊发消息《-只梨卖了五元钱》。该报道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很大反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张德江也给予充分肯定(翁杰等,2019)。
21世纪初,浙江经济稳步发展,但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显现,社会各界对环境治理的呼声日趋高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全面分析浙江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业发展新形势的基础上,前瞻性地作出了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战略决策,提出把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作为浙江发展现代农业的具体实践形式。2004年1月,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充分发挥我省的比较优势,把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作为效益农业的主攻方向”。2007年,习近平同志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走高效生态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一文,系统阐述了走经济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密集、凸显人力资源优势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并且从建设农业的产业体系、经营体系、服务体系以及健全政府对现代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强农惠农的思想理论和政策框架。
高效生态农业遵循生态学、经济学原理,采用现代科技与现代管理手段,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丰收。高效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中的一种特殊形态。它突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又兼顾高产出、高效益特征,走集约化生产经营与生态化生产有机结合的现代农业。
高效生态农业的理论根基主要有四点:
一是整体性考量。把区域内农业生产活动、新农村建设、农村居民生活等均纳入自然生态体系整体考虑,强调生态安全、资源利用效率和自然生态体系平衡。
二是环境容量控制。把农业资源环境的消耗和回归环境的废弃物总量严格控制在自然生态阈值内。特别是根据环境的自净能力和资源的再生能力,尽力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减少资源浪费。
三是农业生态链延伸。按照“生产资源一农产品一农业废弃物一再生资源”的运行模式,组织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供给。同时,抓好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理,将环境污染降到最低程度,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四是现代科技、现代装备广泛应用于生产,新品种、配套集成技术综合应用,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和综合生产能力,降低成本,实现高效之目标。
浙江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既顺应了发展现代农业的趋势,又符合了人多地少的经济较发达地区农业发展的特殊性,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浙江持续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建设。2010年12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印发浙江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行动方案的通知》([2010]161号)。2014年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意见>(浙政办发[2014]54号),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提速。2015年1月,经农业部批准,浙江成为全国唯一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省。
根据试点方案,浙江省将通过3年(2015-2017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一控两减四基本”目标,即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化肥、农药施用总量减少,畜禽养殖排泄物和死亡畜禽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理、农作物秸秆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农业投入品包装物及废弃农膜基本实现有效回收处理、重金属污染基本得到控制。构建“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的生态循环农业体系,形成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的多元化参与机制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