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中国近代国学与东学关系探究
0.00     定价 ¥ 59.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11562296
  • 作      者:
    史少博
  • 出 版 社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10-01
收藏
编辑推荐
作者将日本“国学”的产生、发展、受到儒学的影响,以及与中国近代“国学”的渊源,研究探讨的十分详尽、清晰。便于读者系统、多方面的了解中国近代国学与日本东学的联系。
展开
作者简介
史少博,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易学联合会理事会理事、国际易学联合会现代易学常务理事、中华日本哲学学会理事。已经出版了六部专著。在《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哲学研究》《哲学动态》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三项、主持省部级课题8项,获得多项省级以上科研奖励。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主要研究的是中国近代国学与东学的深度关系。比如“国学”与“东学”的内涵、渊源、演变、彼此发展产生的影响等。文中引经据典,提出的结论准确。为中国近代国学与日本东学的研究者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章 中国“国学”之本体
“国学”是一国所有之学,国学者,与有国而俱来,根之民性。中国“国学”之“本”,首先明确“国学”的本根在“本国”,服务于本国的国家意识为第一要义。而且还要明确“国学”之探讨,是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根据”。中国“国学”之“体”如何庞大,也会归为万物一体的“仁体”。在中国的“国学”中,不仅仅是儒家以“仁”为“体”,而且道家文化亦以“仁”为“体”,因为道家文化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万物一体的“仁体”。墨家思想亦处处体现“仁体”。不论是“四书五经”,还是“国画、京剧”等等中国特有、特色的文化,都体现了以“仁”为“体”。“国学”是“国家之魂”,而中国的“国家之魂”,凝聚在中国“国学”的“仁体”之中,并且中国“国学”的“仁体”之魂,通过各种方式体现出来。
“国学”是一国之学,是国家之学,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之学。“统一国内诸学、具有领导地位,统合各学科的有别于外来之学,并且具有本国特点的学术就叫作‘国学’。”我国当代国学家陈来先生说: “‘国学’与‘西学’相对,是指遭遇西方文化冲击之前,中国原有的思想文化与学术体系,这是国学概念在近代的第一种用法。这里的‘国’是本国之义,‘学’是学术之义。用章太炎在辛亥革命前的提法,国学可称‘中国独有之学’;用刘师培后来的说法,则可称‘中国固有之学术’;东南大学国学院的提法以国学为‘中国原有之学术’。”“国学”是阐释一国“固有以精神”的学问,正如近代国学家梁启超所言:“学术思想在一国,犹人之精神也。而政事、法律、风俗及历史上种种之现象,则其形质也。故欲觇其国文野强弱程度如何,必于学术思想焉求之。” 而“本体论”是追求根本、本源之学。最早使用“本体论”之语的 17 世纪的郭克兰纽,郭克兰纽是德国经院学者。在古希腊哲学中,巴门尼德、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哲学家对“本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世界本原或基质的探讨。在近代哲学中,笛卡尔把研究“本体”称作“形而上学的本体论”;莱布尼茨试图建立本体论体系;康德又用先验的哲学体系代替本体论;黑格尔则进一步在纯观念的基础上,构建了认识论、逻辑学、本体论统一的原则。在现代西方的哲学中,也有关于“本体论”的探讨,例如胡塞尔提出了“先验的本体论”;哈特曼提出“批判本体论”;海德格尔提出了“基本本体论”。“中文‘本体’一词中,本指本根、本来,体指实体、状态、体段等。中国哲学中‘本体’连用,一般认为始于汉代。”在我国的古代哲学中,有追寻世界本源的“本体论”,例如王充、张载等哲学家把世界的本原看作是“气”;二程、朱熹等哲学家把世界的本源看作是“理”;王弼等哲学家把世界的本源看成是“无”;陆九渊、王阳明等哲学家把世界的本源看作为“心”。著名现代国学家陈来先生说:“宋代以来儒学强调克己为仁,突出仁的道德修身的意义,把仁的爱人义淡化了,至少没有突出出来。尽管万物一体说是仁学的新的发展,但他人优先、仁爱优先的立场没有被加以强调,仁的伦理性质没有被清楚刻画出来。今天我们必须把这些内容结合一起,重建仁学本体论,为儒家哲学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一切当代哲学奠定基础。” 当然也为“国学”的发展奠定基础,那么,中国“国学”是中国之学术,何为中国“国学”之“本”,何为中国“国学”之体,以及中国“国学”“仁体”之魂的如何体现等问题,下面将详细探讨。
一、中国“国学”之以“国”为“本”
“国”原义是指邦国、疆域。“国学”的“国”是指“国家”“祖国”。“国家”是随着阶级的出现而产生的,而文化也是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得到繁荣发展的。恩格斯认为“国家”萌芽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恩格斯指出:“在社会发展的某个很早的阶段,产生了这样的一种需要;把每天这样重复着的生产、分配和交换产品的行为用一个共同规则概括起来,设法使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条件。这个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后来便成了法律。随着法律的产生,就必然产生出以维护法律为职责的机关—公共权力,即国家。”列宁认为:“国家问题,现实无论在理论方面或在实际政治方面,都获得了特别重大的意义。……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认为: “国家”不仅有阶级性,而且还具有社会性。中国是指我们多民族组成的国家。中国的“国学”是指由我们自己的国家产生、发展的学术,其“根”在本国、其发展亦在本国。“国学”的“国”不仅指“国家”,而且还指“祖国”。如果说“国家”是在阶级社会才产生的,然而“祖国”在阶级社会产生之前就存在。“祖国”会有自己本土的古老的文化,并且这种古老的文化的一部分会一直传承、延续到有阶级的社会,甚至再延续到阶级消亡的社会。“祖国”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且也是文化概念、法理概念。“祖国”与“国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祖国”虽然也有解释为“自己的国家”,但是“祖国”概念的外延一般来说大于“国家”的外延。“称呼别的国家时,‘国家’这个词应该用复数形式,因为它们每一个都是许多个而不是一个。”而称呼“祖国”时,“国家”
相对于自己而言具有唯一性。
“本”原义是“根”,这里说所的“国学”之“本”,即“国学”之“根”。中国“国学”博大精深,包罗中国学术之万象,而中国“国学”之根是什么的问题,即中国“国学”之“本”的问题。中国“国学”之“本”即“中国”,以“国”为本,“国学”离不开“本国”,“国学”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长。日本国学者山田孝雄指出:“‘国体的宣明是国学的第一要义。’……把国学看成文献学,就止于丢失精神的形骸,同时也丢弃了我国特异的意识。……国学的目的是让我们正确地理解日本国,正确地理解日本考虑的首要要素就是国土、国民、天皇,这些要素可以概括为国家、国体,即忘记国家意识绝不是国学。”
中国近代国学家邓实在《国学今论》中指出: “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者也。国学者,与有国而俱来,因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中国“国学”之“本”,首先明确“国学”的本根在“本国”,服务于本国的国家意识为第一要义。而且还要明确“国学”之探讨,是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本”,就像日本近代盛行的“国学”以排斥外来文化、主张以研究《古事记》《日本书纪》《万叶集》等古籍为“根本”,以阐发日本的“固有精神”为主旨。探讨我国之“国学”,即以中国固有文化为本根,例如中国“国学”者讲“国学”,大都以中国的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学、哲学等等主要内容。偏离了“本国”之学,不是“国学”,故而“国学”不仅以服务于本国的国家意识为“本”,而且还要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根据”。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一部分 “国学”“东学”之内涵………………………………………… 001
第一章 “国学”的本义探赜 ………………………………… 003
第二章 中国“国学”之本体 ………………………………… 013
第三章 日本的“国学”本义 ………………………………… 024
第四章 “东学”—日本学术 ………………………………… 031

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国学”产生的“东学”背景………………………… 035
第一章 中国近代“国学”产生时期的“东学”背景脉络 …… 037
第二章 日本“国学”历史发展中的近代日本“国学” ……… 047
第三章 日本近代“国学四大人”的研究之异同 ……………… 058
第四章 日本近代“国学”中的“日本精神” ………………… 068
第五章 日本明治时期的国学与近代神道学的关系 …………… 078
第六章 日本近代“国粹主义”哲学思潮的演变 ……………… 090
第七章 近代日本社会主义思想与“国学” …………………… 099

第三部分 中国近代“国学”的“东学”渊源……………………………… 111
第一章 黄遵宪“国学”的“东学”渊源 ……………………… 113
第二章 王国维“国学”的“东学”渊源 ……………………… 122
第三章 康有为“国学”的“东学”渊源 ……………………… 129
第四章 梁启超“国学”的“东学”渊源 ……………………… 137
第五章 章太炎“国学”的“东学”渊源 ……………………… 150
第六章 刘师培“国学”的“东学”渊源 ……………………… 160
第七章 中国近代“国学”的儒学转型与“东学” …………… 168

第四部分 “儒学”对“东学”的影响……………………………………… 175
第一章 日本的“从儒学到国学” ……………………………… 177
第二章 日本“神道”与中国儒学的关系 ……………………… 193
第三章 日本“国学”与中国儒学的融合与分离 ……………… 204
第四章 日本近代著名思想家福泽谕吉对儒学的态度 ………… 213
第五章 日本近代学者小林武的中国儒学之研究 ……………… 226
第六章 日本近代用“儒学”嫁接的“国体论” ……………… 236

参考文献 …………………………………………………………… 247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