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知道的马克思的经典著作无外乎《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而只有专业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才深知《〈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分量。
本书从文本解读、思想史诠释、理论建构和现实研究四位一体的整体性视野出发,对作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标志性著述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理论意蕴与当代价值进行了解析评述,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青年读者深入理解马克思思想的生命力与当代性。
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号召,本书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历程中的标志性著述《〈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理论意蕴与当代价值进行了解析评述,尤其对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哲学方法、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历史唯物主义建构的统一性进行了专门阐释,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青年读者从文本解读、思想史诠释、理论建构和现实研究四位一体的整体性视野出发深入理解马克思思想的生命力与当代性。
“生产社会”还是“消费社会”?
生产与消费每一方都由于自己的实现才能创造对方。生产生产着消费,是由于生产通过它起初当作对象生产出来的产品在消费者身上引起需要,因而,它生产出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消费的动力。当然,生产与消费的同一性并不意味着生产完全等同于消费,因为生产是实际的起点,而消费则表现为广义生产活动即社会再生产的总体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无论我们把生产和消费看做一个主体的活动或者许多个人的活动,它们总是表现为一个过程的两个要素,在这个过程中,生产是实际的起点,因而也是起支配作用的要素。消费,作为必需,作为需要,本身就是生产活动的一个内在要素。”在这里,马克思认为社会再生产的总过程是由“生产逻辑”主导的。消费只是附着在生产之上的、从属于生产的。
目录
第一编:《〈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理论意蕴与当代价值
一、经济学意识形态批判:“个人一般”、“生产一般”
二、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总体性关系
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方法:抽象与具体
四、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方法:逻辑与历史
五、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方法:“人体解剖”与“猴体解剖”
六、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方法:“资本一般”
七、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交往关系,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
第二编:《〈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理论意蕴与当代价值
一、“六册计划”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图景
二、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历史唯物主义建构
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表述
四、“四种生产方式”与“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
附录: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1857年)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
后记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