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史说唐诗
0.00     定价 ¥ 48.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06871280
  • 作      者:
    史仲文
  • 出 版 社 :
    中国书籍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4-01
收藏
作者简介

史仲文,先后在北京财贸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北方工业大学任教,现为北方工业大学公民素质与现代文化研究所所长,北方工业大学学报副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主要专著包括:《美学》、《汉语是这样美丽的》、《中国隋唐五代文学史》、《世界近代中期哲学思想史》、《中国艺术史导读》等。

展开
内容介绍

诗歌中有历史,诗歌本身也有历史。盛唐文明,无需争论,只看表现,而能代表这时代的表现之声的,就是唐诗。唐人上承魏晋诗风。魏晋诗风首先是建安文学的影响。建安文学发达于二、三世纪之交。以此观之,唐代诗歌可以说是 500 年诗史之总结, 又影响中国诗苑1000年的历史发展, 更表现出它的不凡魅力。本书以时间为轴,系统梳理了唐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对各个时期的发展特征及代表诗人和词人,作了精彩的总结和点评。

展开
精彩书评
春四月,我们一起读唐诗

读李白,zui宜豪饮狂歌;读杜甫,zui宜晓月西风;读王维,zui宜残阳薄酒青山;都白居易,zui宜以茶当酒,朴讷如闲;读李商隐,zui宜女人香气兰花指,杜鹃声里报春寒……

 

四季中,zui诱人的时节,莫过于阵阵花香中带着丝丝寒意的春季。春季的日子里,每当夜幕降临,丝丝缕缕的春雨无声地打在瓦楞上,积攒的雨珠顺着屋檐有力地滴落在屋檐下的石阶上,吵醒了四周熟睡的青蛙和昆虫,一时间,蛙鸣、虫嘶、雨声响彻了整个春夜,阵阵困意渐渐涌上了窗边慵懒地躺在竹椅上捧书闲读的年轻人。无疑,春季比起读书来,更适合卧床听雨眠。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我看来,杜甫的这首《春夜喜雨》似乎描绘的是春季城市中的景象。调皮的春雨只有在城市中,才会在夜晚悄无声息地到来,轻轻抚摸正沉睡中的花蕾、绿草、细柳,会从窗前悄悄飘过,但不会惊扰那窗前捧书夜读的人。

又一年春季,又一个细雨绵绵的春夜。前些天,在书店闲逛时挑了一本《史说唐诗》,这个雨夜正好品读。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市面上关于唐诗的书,可以说已经有几百上千本,光我自己读过的就至少有十余本了。我是一个肤浅的人,买书时首先看的是书皮漂不漂亮,是不是硬壳精装的。不过,这次购买《史说唐诗》,并不是因为它有一张好看的书皮,而是因为它书皮上藏着一个有趣的“灵魂”——史说。

相比市面上一些吸引眼球的书名,如zui美XXX、XX品唐诗、写给XX的唐诗,史仲文先生仅用了“史说”二字,简单而富含深意,让人充满了遐想,想迫不及待地翻开一睹究竟。

从字面意思来看,我对书名的意思有两种理解:一,史先生是想结合唐代历史进程来描绘唐诗发展的历史;二,因为“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唐诗的发展历史和鉴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他本人姓史,用“史说”应是想说书中所表达的观念仅是他一家之言。

翻开史先生的书,越读越喜爱。喜爱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的文字优美得让我沉醉,而在于他并不像文学史书般直白、无味地阐述唐诗的发展历史,而是以流畅活泼的文字,以唐诗发展历史为明线,引出唐代的历史进程与唐代诗人在不同时期所作之诗的创作风格、创作内容的变迁这两条暗线,让我能在诗的海洋中,思索唐王朝兴衰的原因,探究唐诗的创作轨迹,追寻唐诗人的创作足迹。

在书的开篇,史先生就交代了唐代文学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本书的展开,也未脱离这四个阶段的框架。

书中以描绘初唐英才盖世、文才略显平庸的唐太宗李世明的唐诗为开端,以晚唐写诗并不高明但因写有《诗品》而深远影响着后世诗评的司徒空结束,主要以历史进程为脉络,将各时期诗人所创作的著名唐诗或与诗人人生历程紧密关联的唐诗串联起来进行鉴赏,让人既读懂了唐诗又读懂了唐代诗人。

在书中,我读懂了封面语中史仲文先生为何说李白的诗适宜在大口喝酒、大声歌唱中品读,杜甫的诗适宜在有微风吹拂的皎洁月光下吟诵,李商隐的诗只能在春天杜鹃的声声啼叫中抱着美女细品……这一切都与李白、杜甫、李商隐的性格、人生历程和历史背景等因素分不开,正是这些因素造就了他们各自不同的诗风,读懂了这些因素,才能真正领悟他们的诗作之妙。

我今天终于能理解鲁迅先生的“古诗都被唐人做完了”的真正意思,他并非说真正的优秀古体诗已全然做完,后人已没诗可作,实则是想表达唐诗已经达到历史高峰,在古代诗歌体裁这个范围内,后人已经很难chaoyue了。我想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二:一,唐代政治开明,给唐诗的孕育提供了良好的摇篮;二,唐代诗人交往时,相轻者少,不问出身,不看年龄,不计名利,不贬低对方,互相仰慕,互相鼓励,互相成就,这从《全唐诗》中众多唱和之作中可见一斑。

一口气读完,已是深夜,窗外的小雨不知何时停了下来,但我心中却已春雨绵绵。待困意涌上时,我将和衣而眠,与睡梦中与唐代那些大才子、大文豪、大诗人们一起饮酒高歌、吟诗作对。

 

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节 宋词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一代有一代之音,一代有一代之学。至少自先秦以降,莫不如是。前贤所谓:

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宋词的文学品性之高,根据在此。

为着证明这一点,可以进行横向与纵向两个方面的比较。

宋诗的地位其实也不算低。过去相当一段时间,有贬低宋诗的倾向,认为唐诗妙在形象思维,因而意味无穷;宋词多在说理方面发展,而中国诗不擅长说理,不擅长说理硬去说理,结果不免味同嚼蜡。

其实宋诗并非味同嚼蜡。就是有几首味道不那么好的诗,也不能代表整个宋诗的形象。其实不仅宋诗,就是唐诗,缺乏诗味的也不少。如果以为唐诗篇篇皆如《春江花月夜》,字字皆似杜工部、李商隐,也不能够。何况说,就是杜工部、李商隐的诗也并非篇篇皆为杰作。

但宋诗的历史地位确实不如宋词。有人以为宋诗高于宋词,理由是宋诗的描写对象宽厚,对重大社会问题有更多关注,思想也更深刻,而宋词的题材较窄,所表现的多为情感方面,所谓闺房乐坊,悲欢离合。这其实也不正确。认定一个时代艺术作品的历史价值与地位,并不全在于社会意义一个层面。商、周的艺术品以青铜器最有影响,魏晋的艺术品以书法最有成就,你能说,在那样的时代唯有青铜器与书法才最富于社会意义吗?

宋词的地位高于宋诗,最重要的原因,是宋诗的地位可取代,而宋词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设使没有宋诗,中国的古代诗歌一样伟大,宋诗没了,毕竟有唐诗在;而没有宋词,中国古典文学的历史成就即会大打折扣,因为宋词的价值在于它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纵向比较,可以散文、诗歌、戏剧、小说四家为例。

唐、宋比较,在散文方面可说平分秋色。唐有韩、柳,宋有欧、苏,宋有欧、苏,又不止欧、苏,但以创作成就看,正在伯仲之间。

以戏剧论,宋代戏剧也有大的发展,个别剧作,现在还可以上演,但唐人成就亦不可小觑。比如“梨园”这个戏曲典故就出在唐代,而旧的梨园行所信奉的行业神,不是别人,正是唐玄宗这位风流才子皇帝。但从中国文学史或戏曲史的宏观角度去看,无论唐戏还是宋戏都没有达到历史的高峰。

以小说论,唐宋皆有传奇,宋代更有话本小说。但它的源流在唐代。单以传奇而论,二代都有杰作,显然唐代传奇更为警策凸凹,影响尤大。

唯诗歌一项,唐、宋各占胜场——你有你长项,我有我长项。换句话说,真正替宋人长了面子,定了品位的首先是宋词,最独特的是宋词,最有魅力是宋词,最令后人瞩目的还是宋词。

从中国文化发展史的角度看,宋代留给后世的最大的文化遗产乃是宋词、岳飞与印刷术。

从中国文化的传承看,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无疑也是宋词。

宋词首先影响的是元曲,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宋词,就没有元曲。

虽然说一代有一代之学,一代有一代之音,但它的产生与兴达又有内在逻辑性。唐诗既不是凭空而来,元曲也不是凭空而来。没有唐诗作基础,宋词即成无本之木,没有宋词作前提,元曲也不会登上历史舞台。

不仅元曲,就是明清小说,也不可无宋词。明清小说影响最大的乃是六大名著,可以说,“六大名著”篇篇不可无诗,亦篇篇不可无词。没有宋词作借鉴,宝钗姑娘写不出那一篇“柳絮词”,罗贯中先生也没有那一篇“西江月”了。六大名著的作者中,曹雪芹、吴敬梓自是诗词圣手,施耐庵、吴承恩、罗贯中也颇具诗词创作与鉴赏能力,《金瓶梅》中仿佛词作少些,所吟所唱多是些“山坡羊”之类,然而也不尽然。《金瓶梅词话》开篇就是一首“眼儿媚”,地地道道的宋词,那词作正是出于宋代词人卓田之手。

当然,六大名著的主要成就不在诗词方面,但我敢说,若没有这些诗词,那几部巨著就会应声减色,甚至会失去中国古典小说特有的味道。不仅小说,我们还可以推断,那几位伟大的小说家,若没有唐诗、宋词作艺术支撑点,他们的艺术才华也将受到某种限制。

宋词的影响,不仅影响到明、清小说,而且对民国时期的新文化运动都有不容小觑的影响。

五四新文化运动,尤其是其中的新文学运动,其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其文学载体则是白话文。白话文不仅包括小说,包括散文,而且包括一切文学形式。站在今天的立场来看,五四时期的新派作家,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最反对的乃是古代散文——狭义的文言文,最深恶痛绝的乃是八股文,不大重视乃至有些轻蔑而不屑一顾的乃是古代戏曲,最为肯定而且欣赏的乃是白话小说如《红楼梦》《儒林外史》《金瓶梅》等;对唐诗宋词则保持相当的肯定与尊重。而他们本身也常常就是诗词高手,足见宋词对他们的影响,不仅仅是潜移默化的,甚至就是自觉自愿的。

时至今日,宋词的影响依然比比皆是。甚至可以说,虽然五四运动已过去了 80 多年,但五四先人提倡和首创的白话诗反而成了小众文学,而处在他们对面的唐诗、宋词却依然是大众文学。而且随着中华文明的升腾与传播,宋词的影响还将愈深愈广愈强愈大。

可以说,现代中国人在其文化细胞中或多或少都有些宋词的因子。

未来的人类,必将多多少少接受中国文化与文学,宋词必将成为他们文学生命中不可或缺之物。到了那时,缺少宋词就如同缺了维生素一样,虽不致命也头晕。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