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亲历记》:
四、确保清水北送
南水北调工程的目的,一是满足北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对水资源的需求;二是保护生态,通过水资源的配置,使北方地区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有所改善。如果水质不能得到有效保护,那么这个工程的目的就无法达到,我们就会成为历史的罪人。南水北调工程成败在水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质保护工作,中央领导莅临视察多次强调要保护好水质。河南省居于核心水源地,丹江口库区总面积1050平方公里,河南省境内就有506平方公里,占库区水面总面积的48.2%。水源地涉及我省南阳、洛阳、三门峡三市的淅川、西峡、内乡、邓州、栾川、卢氏6个县(市)。境内丹江口水库流域总面积为7816平方公里,确保“一池清水入库、一泓清水北上”,河南省必须发挥关键作用。
河南省责任重大但形势不容乐观。一是水源地尚有水土流失面积3629平方公里,区域内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水平低,污染处理设施运行效率不高,水源地面源污染仍较严重,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任务十分艰巨。二是水源地及流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6个县市中有3个是国家级贫困县,地方政府财力有限,项目匹配资金不能全部到位,影响治污进程。三是水质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突出,相应的生态补偿机制尚不完善,影响水质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压力即是动力,越有困难越要努力。按照国务院确定的调水方针,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河南省备方面真抓窦千。我们把水质保护工作分为水库水源地水质保护和中线工程总千渠水质保护两部分来进行。首先确定了水库水质保护的原则:一是预防为主,就是从预防产生新的污染、新的水土流失人手,强化区域生态建设,实现丹江口水库水质长治久安的目标。二是水质、水量并重,点源、面源同控。建立水源地保护系统和水源区节水系统,将丹江口入库水质指标作为水源地保护系统运行优劣的判断依据,实现水资源与水环境的综合治理。对组成这一系统的各个控制单元,优化水资源与水环境的综合治理。三是立足近期,着眼长远,统筹兼顾,实现双赢。原则确定之后,我们扎扎实实开展污染防治。
继续搞好水源地点源污染综合治理。从2003年起,省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水源地水质保护工作。2003年,省直1 1个厅局联合下发了《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水质保护实施意见》,制定了水源地水质保护目标和措施。保护区范围内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得力举措,大力实施污染治理,在水源地严禁新建造纸、化工、制药、酿造、电镀等重污染企业,严禁无序开采各种矿产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行为;严禁在库区周围新建旅游度假村、宾馆饭店等项目,已建成的要达标排放,不符合总量控制要求的限期搬迁;所有对库区水质及生态环境有影响的新、改、扩建项目,严格执行环境评价制度,以污染物总量控制作为项目审批的前提,严把新建项目环保审批和竣工验收关。渐川泰龙纸业是该县的明星企业,年均税利1200万元,在淅川县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而且无论是工业规模还是工业废水排放,泰龙纸业都达到了省定标准。但为了保护水源,泰龙纸业还是被关闭了。至2010年底,我们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动员并协调有关部门在水源区三市六县共关停并转污染企业773家,尤其是下大力气取缔了黄姜种植一皂素提取这一地方传统产业。
严格控制面源污染,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我们会同地方政府,大力引导库区群众科学施肥施药,提倡生物防治,推行无公害生产,减少了库区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对水质的污染。各地普遍采取测土配方施肥和化肥深施的方法,推广使用有机肥、沼肥和绿肥。在蔬菜、果树、茶叶、中草药种植上,使用高效、安全的农药,禁止和限制使用高毒和高残留农药,提倡物理、生物、化学等综合防治。大力发展以沼气为主的生态能源工程,使农业废弃物及人畜粪便得到了有效处理和转化。
加大水源地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水源区各市县把治理水土流失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增加群众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的突破口,与开发相结合,合理配置资源,引进优良品种,大搞基地建设,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林革基地。不仅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水源地生态环境也得到明显改善。南阳市“长江流域治理”工程中有12条小流域被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十百千”示范小流域,西峡、淅川被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县。
积极实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2006年2月国务院批复该规划后,河南省建立了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南水北调办、环保局、水利厅等10个省直部门和南阳、洛阳、三门峡3个库区水源地市政府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负责组织领导和协调规划实施工作,形成了相应的工作机制。省财政从南水北调中线配套工程前期经费中列支200万元,专项用于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项目前期工作经费补助。河南省累计投资9亿多元,实施和完成工业点源污染治理、污水垃圾处理、水土保持等项目。
为了解决水源区水质保护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矛盾,国家适时建立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2008年底,财政部下达河南省丹江口库区及上游生态转移支付资金8200万元,补助淅川、西峡、卢氏、栾川四县。2009年又下达水源区生态转移支付资金2.92亿元,补助范围增加了内乡、邓州,涵盖了我省水源区的全部6个县市。省委、省政府对此也非常重视。2008年8月.郭庚茂省长要求,组织省直有关部门整合相关资源,在经济发展、项目选择和政策优惠上,把丹江口库区涉及的县市放到河南省最高等级的优先位置来对待。2010年5月,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南水北调办印发了《关于对淅川县实施重点扶持若干政策的通知》,出台了支持淅川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揽子优惠政策,这些政策措施对水源区水质保护发挥了积极作用。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