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汉文学史纲要》为核心,将鲁迅早期中国文学史著述有机整合在一起,加以注释,并对鲁迅未集中论述的东汉文学,按照其立场与观点予以续写,另外申论十五篇,附于鲁迅相关篇章后,进行补充和修正。另外,也辑录鲁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思考的文字。
《鲁迅早期中国文学史著述辑论》
论五 文学的男性气质
如果单纯将《纲要》与林著《文学史》对比,前者对极端男性精神的颂扬似乎远不若后者鲜明有力。但如果我们扩展一下视野,将二人更多的文学史论述加以对比,就很难说鲁迅对文学男性精神的颂扬较林庚为弱。以对屈原的评价为例,林著《文学史》对屈原持完全肯定的见解,认为屈原有着“极端的恨与极端的爱”。林著《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更以为“《离骚》充满了丰富斗争的主题”,“屈原不但要与贵族政治集团的腐朽势力斗争,而且要与自己思想里脆弱的一面斗争”。[1]在林庚这里,屈原已然是最“男人”的男人了,但鲁迅并不如此看。在1907年所作《摩罗诗力说》中,鲁迅就曾带着无限惋惜的口吻说,屈原虽“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然中亦多芳菲凄恻之音,而反抗挑战,则终其篇未能见,感动后世,为力非强”。这是鲁迅早年的屈原观。至1926年作《纲要》,鲁迅依然主要称颂屈原在艺术上的创造,至于思想个性的讨论,只承认屈原有一些“怨愤责数之言”,但又以为“三百篇中之甚于此者多矣”。这是鲁迅中年的屈原观。1935年,鲁迅作杂文《从帮忙到扯淡》,又以戏谑的口吻说:“屈原是‘楚辞’的开山老祖,而他的《离骚》却只是不得帮忙的不平”,又说:“屈原宋玉,在文学史上还是重要的作家。为什么呢?──就因为他究竟有文采。”可见,鲁迅对屈原,始终更重视其文采,在思想上的评价则不甚高,以为不过是“不得帮忙的不平”。这是鲁迅晚年的屈原观。据此可见,鲁迅对屈原思想局限性的批评可谓终生未变。按鲁迅这种认识,屈原的思想与性格就依旧属于传统的臣道,而传统的臣道,正与妾妇之道类同。所以林庚说屈原的楚辞为“男性”,是“极端的”,我想鲁迅如果听到,大约是不会同意的。按鲁迅的观点,屈原的文学充其量只是一个比较正直和倔强的臣妾气质的文学。由此可知,在林庚那里已经是“极端男性”的男性,在鲁迅看来,依旧不够极端。总之,如果我们能先全盘了解一下鲁迅对屈原的评论,然后再来阅读《纲要》对于屈原的论述,其隐含的对“极端男性”的文学的期待也就鲜明地显示出来。
林庚与鲁迅在文学史论述中对男性气质的青睐,不是偶然的。就文化方面来说,这本身就是晚清以来新派知识人那种少年的或曰极端批判的精神气质的反映;就政治方面来说,从鲁迅著《纲要》的1926年到林庚出版《中国文学史》的1947年,也正是中华民族内忧外患极为严重的时代。在这样一种年代提倡男性气质的文学,无疑是适宜的。更何况,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夜,就已有人开始呼唤男儿的“男性气质”了。……我国很早就有文弱书生一语。书生因文而弱,于国难当头之际当然是不能令人容忍的,所以陈独秀提倡“兽性主义”,鲁迅推崇战斗的文学,林庚在其《文学史》中表扬极端的“男性”,都是有其时代价值与积极意义的。
至于林庚与鲁迅文学史研究中性别意识的不同,我以为,主要有两点。
一是,在文学的男性气质中,林庚最喜欢的是清新活泼的少年精神,而鲁迅虽肯于为青年牺牲,以为青年代表着新的生命,但他更重视沉雄练达的老将之风。就以建安文学为例。林庚一直称颂建安风骨为一种“少年精神”,肯定“反抗性的英雄性格”乃是“建安风骨的原意”[2]。在建安文学中,林庚最推崇的是少年精神最盛的曹植,而鲁迅最为佩服的却是曹植的父亲,是那位如幽燕老将般气韵沉雄的曹操。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就表示过:“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这种倾向性的不同,显然也与二人当时的阅历有关。鲁迅著《纲要》与《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时,阅世已深,早已放弃了青年时作为“慷慨党”的个人英雄主义作风,而提倡讲究智慧的“壕堑战”,所以在文学史研究中,他更能肯定老将,也很注意维持冷静缜密的叙述风格。而林庚在厦大讲述文学史,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对“男性的”文学自然更乐于歌咏其少年精神。
一是,“女性的”文学,林庚虽认为是不成熟的,缺乏理性的,但他并不鄙夷,反倒有所肯定。如1995年,已处于黄昏岁月的林庚依旧强调说:
“美”与“力”,女性的美与男性的力,按中国的说法,“阴柔的”与“阳刚的”,这两者反正都不可偏废。[3]
[1] 林庚:《林庚楚辞研究两种》,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8页。
[2] 林庚:《陈子昂与建安风骨──古代诗歌中的浪漫主义传统》,《文学评论》1959年第5期,第142—143页。
[3] 陈国球:《结构中国文学传统》,第145页。
前言
第一篇 自文字至文章
论一 文学所以增人感
第二篇 自神话至小说
论二 象贤所以崇古人
第三篇 《书》与《诗》
论三 从纯白到柔媚
第四篇 老庄
论四 从具体到空想
第五篇 屈原及宋玉
论五 文学的男性气质
第六篇 李斯
论六 焚《诗》《书》之后
第七篇 汉宫之楚声
论七 为抒情而艺术
第八篇 贾谊与晁错
论八 歧路上的苦闷
第九篇 藩国之文术
论九 经术、道术与文术
第十篇 武帝时文术之盛
论十 帮忙、帮闲与扯淡
第十一篇 司马相如与司马迁
论十一 鲁迅的史迁笔法
第十二篇 《离骚》与《反离骚》
论十二 从反《离骚》到薄周孔
第十三篇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论十三 文学的潮起潮落
第十四篇 “题未定”草(六至九)
论十四 不自立意也么哥
第十五篇 笑史辨
论十五 幽默的斤两
第十六篇 氓文考
论十六 流氓也斯文
第十七篇 作文秘诀
第十八篇 门外文谈
第十九篇 文人八种
第二十篇 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
第廿一篇 老调子已经唱完
后记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