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型城镇化是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伴发展的一个城镇化新阶段,理解新型城镇化的历史方位和时代背景的关键,是在“四化”的关系对照中找准新型城镇化的坐标,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状况构成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的基本内容。“四化”中,工业化处于主导地位,是发展的动力。目前我国的新型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同时也为新型工业化注入了新的动力;农业现代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根基;信息化具有后发优势,为新型城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发展想象空间,为新型城镇化的社会整合和秩序重构创造了新的基础和条件;新型城镇化是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载体和平台,承载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空间,带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其超级融合作用不可替代。可以说,“四化”不仅是新型城镇化的背景外延,更是其最重要的背景内涵,它规定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和特征,体现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和目标,是开展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党的群众工作需要考虑的现实基本背景系统因素。
(2)新型城镇化是在我国经济社会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区域性快速发展之后,城乡差别、区域差别不断拉大的情况下实施的城镇化转型;是中国城市化推进到一定程度,大中城市快速扩展而资源环境承载不堪重负的情况下,由城市化快速发展转向城市与小城镇发展并重所采取的城镇化推进策略。我们必须看到,一方面,我国地域辽阔,东中西部地区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各地的资源禀赋和区域地理条件不同,实施新型城镇化的基础和条件区别较大;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规模加速发展的城镇化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在城镇化取得积极进展的同时,城镇人均占地指标居高不下,耕地资源消耗和浪费惊人,水资源供应捉襟见肘,工业废水、土壤等传统污染日趋严重之势难以扭转,城乡生态系统严重退化,城镇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当前的新型城镇化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是实施新型城镇化的一个倒逼式背景因素,这些环境资源问题最终将反映城乡居民的生存状况问题。因此,这些自然地理条件和资源环境因素,理应成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开展群众工作需要考虑的重要系统性背景因素。
(3)新型城镇化是经过多年城市化进程,土地城镇化进程明显领先人的城镇化,人的城镇化明显滞后的情况下,旨在推动亿万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真正融人城镇化而实施的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我们必须看到,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人的问题才是新型城镇化最核心的问题。“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进城人口市民化面临公共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不完善和供不应求等多重问题,城乡人口管理制度面临现实瓶颈,对农民进城和进城人口的管理形成制约,尽管这在一些地区已经开始试点改革措施,但这个问题仍是城镇化的一个重要制度性因素;新型城镇化是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社会协同参与的城镇建设工程,大量进城人口正处于城乡生产生活转换窗口期,部分进城人口在就业、社会生活、城镇公共文化参与等方面还不能完全融入城镇,进城居民的社会保障和服务、生产生活再组织、文化素质教育和群众参与支持新型城镇化的积极性调动等相关问题,都是实现人的城镇化的重要制约因素。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