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理解马克思并不容易!”/聂锦芳自选集
0.00     定价 ¥ 128.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224134544
  • 作      者:
    聂锦芳
  • 出 版 社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12-01
收藏
荐购
作者简介
  聂锦芳,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独著《“到马克思的故乡去!”》《批判与建构:(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学研究》《哲学形态的当代探索》《哲学原论——经典哲学观的现代阐释》;合著《马克思(资本论)研究读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主编《重读马克思:文本及其思想》《“巴黎手稿”再研究:文献、思想与历史地位》《马克思的“新哲学”——原型与流变》《(资本论)及其手稿再研究:文献、思想与当代性》等;发表论文20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熟知未必是真知。”
  马克思的名字人人皆知,但真正能进入其心灵和思想的世界却绝非易事。
  二十世纪以来跌宕起伏的社会主义运动及对其学说毁誉不一的评论,表明“重新理解马克思”仍是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思想课题之一。
展开
精彩书摘
  付出爱多的人,起初都很自大,曾经因孤注于爱而看淡一切,嘲笑人世间的恩怨冤仇、讥讽大自然的肆虐逞狂,壮志凌云,豪情满腔,甚至怒发冲冠,慷慨激昂,结局却是如此凄凉——爱不对等,欲爱不能。面对这种“欺骗”和回绝,脆弱的人可能会无法承受这意外的创伤,号啕痛哭也排解不了内心的凄怆,精神力量被摧垮而陷入颓丧,脉搏在颤抖、痉挛,更有甚者,心中充满绝望,决绝地自我了断,撒手尘寰,命归泉壤。当然,更有一种情形也会广泛存在,那就是放下这一段,做出调整,移情别恋,另觅新欢和芳心。这些当然都是可以理解的乃至值得同情的,但就对爱的理解看,会发现他原先付出的爱是一种索取回报的爱、斤斤计较的爱,因而也是一种功利的爱、自私的爱、有局限的爱。
  而马克思对燕妮的爱全然不是如此,它更为超脱、更为博大,虽然也不是不求回报,也难免有委屈和抱怨,但他不会退却、不会反悔,相反最终更为执着、更为坚定,百折不挠,一往无前。“即使她永远对我不理不睬,我也仍然永远对她心驰神往,我将永远把甜美的歌奉献给她,永远陶醉在缅怀往昔的回忆中,如痴如狂,直到思念之情使我痛断肝肠,直到灵魂恬然安息在云天之上。”②即使面临这样的情况——自己倾心思慕的人,永远无法满足自己心中的愿望;相思之情感天动地,但始终在痛苦的阴影中踯躅踉跄;爱的付出最终是白日做梦,成为一种痴心妄想——但马克思照样可以骄傲地对自己说:“你爱着!”是爱使他对百思不得其解的人生意义理解豁然开朗,生命的精灵变得更加勇敢坚强,促使他奋勇投入生活,去驾驭风浪,“有一个呼声正响彻四方:永远努力,奋发向上!”①愈挫愈勇,百折不回,这真是别样的人生、别样的爱!
  个人之恋转化为人生之爱,马克思做好了应对一切艰险的心理准备。他对燕妮也对自己说:面对阴险的鬼蜮和尘世的纷扰,你何必感到害怕惊慌!让它们尽情地咆哮,无耻地号叫,让它们去忌妒和嘲讽,使尽种种花招吧!它们永远不会懂得什么是高尚的情操,也永远无法理解心灵的永恒追求、爱情的痛苦与和谐悦耳的音调。而自己博大、超越、雄浑、激昂的爱,会幻化为齐特尔琴上的弹唱,挚爱的心与响亮的琴声压倒暴风雨的张狂,在生机盎然的广袤大地上回响,最终传进恋人的耳朵,抚平自己思念的忧伤,萦绕寰宇,与天地共久长。
  岁月如云,终会流逝,往事纷扰,迟早要泯灭,亘古及今,无数的生命在人生风暴的威胁中诞生又死亡,但光明会在黑夜中向我们微笑,爱情则为我们指出得救之路。只要有光明,只要有爱,还有什么能把我们阻挡?世间的桎梏怎么能束缚我们的手脚?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为同一个目标而燃烧的爱火,将长明不灭,照亮人生的征途,而人间那些虫豸及其丑恶必将葬身于生活的急流之中而消失。
  我们看到,对爱这样深入的探究所获得的理解,最终使马克思超越了个人的视界、世俗的算计和功利的考量,而上升为一种人生哲学的态度和选择。这是对其大爱的回馈和报答。
  ……
展开
目录
引言走进文本:探究马克思复杂的思想世界
上篇 反思我们理解马克思的态度和方法
重新研究马克思文本的意旨与界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现状、症结与可能的出路
马克思文本研究方法再省思
——一份清理与辨析
任重而道远的马克思文本研究
——一份学术基础的清理
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现实视角”和“问题意识”
马克思文本研究的一般图景勾勒
为什么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要突出文本研究的基础性地位?

中篇 马克思重要文本、文献梳理和解读
神性背景下的人生向往与历史观照
——马克思中学文献解读
马克思主义并不拒斥情感和爱
——马克思早期作品《歌之书》解读
复仇与征服
——重构马克思早期作品《乌兰内姆》的故事情节及其人生寓意
Idealismus不是幻想,而是真理”
——马克思“博士论文”解读
再论“犹太人问题”
——重提马克思早期思想演变中的一桩“公案”
“思维着的人”的思索与“愚人船”的命运
——重温马克思“1842-1843年通信”及其意义
关于“巴黎手稿”再研究的一个“路线图”
一段思想因缘的解构
——《神圣家族》的文本学解读
如何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文本学方法及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中的运用
经典的地位是如何确立的?
——《共产党宣言》创作史、传播史新探
《资本论》再研究:文献、思想与当代性
理论史对于理论而言意味着什么?
——从《剩余价值学说史》的写作看马克思如何处理史论关系
马克思为什么没有完成《资本论》的定稿工作?
——1867-1883年间的活动、思想及其意义溯源

下篇 马克思重要思想及其意义辨析和阐释
重新理解马克思与西方文化传统的关系
何为观照和理解世界的“哲学思维”?
——重新探讨马克思思想的起源
何为幸福:“从哲学上进行思考”
唯物史观的阐释方式与论证逻辑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过程与环节
——兼论“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解释的主线和界域
两种唯物主义形态之间的差别与分野
“现实的个人”与“共同体”关系之辨
——重温马克思、恩格斯对一个重要问题的阐释与论证
“马克思一恩格斯思想关系”再辨析
马克思是“哲学终结论者”吗?
在何种意义上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新哲学”?
跋尾 追寻马克思的足迹——游欧札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