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中的金融分析新范式》:
从上文的研究中,我们已经了解到马克思进行经济学研究的两种最主要的方法:抽象和具体相统一,以及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思维抽象和思维具体都是逻辑进程,而要想使得理论在现实之中更具解释力度,就要深入地考察历史的进程,使得逻辑和历史相统一,才能使理论符合实际。运用这两种方法,马克思不仅找到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性的矛盾,更从这一矛盾出发,找到了金融这一矛盾最为深刻的领域,这一历程在其著作《资本论》中得到了详细的论述。
在《资本论》的开篇,马克思就写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有些学者就误认为,商品就是马克思进行经济学研究的起点了,这是再错误不过了。“庞大的商品堆积”只不过是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感性具体,从这一个混沌的表现出发,马克思抽象出了社会财富的本质。马克思首先看到,商品首先是一个能够靠本身的属性来满足人们某些需要的物,因而,商品的这种物的有用性使它成为社会财富的表现,成为“使用价值”。这种使用价值和人取得它所耗费的时间是没有关系的,只和物本身的属性有关,因此,在考察物的使用价值的时候,就着重于考察它的量上的规定——亚当·斯密的研究就止步于此,他虽然承认了劳动的价值,但由于他并没有掌握正确的抽象法,所以其对商品的抽象仅仅止步于使用价值,进而沉迷于量的研究,而没有坚定的贯彻劳动价值论。在斯密的抽象层次上,商品被抽象为了使用价值,而在使用价值身上,我们看到的仅仅是物质的世界,其中没有生产者和资本所有者的意志和社会关系,似乎商品就表现为了“赋有生命的、彼此发生关系并同人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的东西。”而沿着这样的思路进行研究,难免就会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完全地抛却经济关系的分析,陷入物与物之间的纯粹的量的分析上,使其成为一门“商品学”。而在上文中研究马克思的科学抽象法的时候,我们看到,马克思认为进行抽象的目的就是要保留“人的实践性”这一根本属性,而这一属性则要在实践过程中,或者说在经济交往过程中来发现。而在商品的交往过程中,通过对交换价值的研究,马克思进一步地抽象出了商品的更为本质的属性——价值。斯密仅仅将商品抽象为使用价值,这就不能解决不同的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问题——这里他又求助于供给和需求的作用。而由物本身的属性决定的不同的使用价值,是如何进行交换的呢?例如,一定量的小麦等于一定量的铁,不管其比例如何改变,总说明两种不同的使用价值中有一种共同的东西。那么,为了寻找这种共同的东西,我们将商品的有用性抛开,商品就只剩下了劳动产品这一个属性;而进一步的,如果“体现在劳动产品中的各种劳动的有用性质也消失了,因而这些劳动的各种具体形式也消失了。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而这样的一种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就形成了“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即商品价值。而在由使用价值到价值的抽象过程中,马克思着重考查了商品之间的交往,实际上也就是商品背后的所有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价值对象性只能在商品同商品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我们实际上也是从商品的交换价值或交换关系出发,才探索到隐藏在其中的商品价值”,只有注重实践性,注重经济关系的分析,才能够抽象出商品的本质。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