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马克思人类学哲学:改变世界的实践哲学
0.00     定价 ¥ 99.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20349963
  • 作      者:
    刘琼豪,苗启明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9-01
收藏
荐购
作者简介
  刘琼豪,广西玉林市人,哲学博士,广西师范大学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伦理学尤其是功利主义伦理学的教学与研究。主持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四项,参与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获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两项,获桂林市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四项。在《道德与文明》《伦理学研究》《学习与探索》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三十篇,出版学术专著两部。
  
  苗启明,河南省济源市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早年研究美学、思维哲学、辩证逻辑以及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理论,在这些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建树。晚年主要研究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提出对马克思哲学的人类学哲学新理解,开辟了人类学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向。发表学术论文二百多篇,获中国国家图书奖一项,省政府一、二等奖多项,完成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课题四项。出版学术专著二十一部,主编(或为主要撰写入)六部,目前主持《马克思人类学哲学探索》丛书。
展开
内容介绍
  马克思提出了以实践改变世界的哲学要求,他所开创的人类学哲学就是这样的哲学。《马克思人类学哲学:改变世界的实践哲学》从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研究,首先探讨了人类实践的一般特征,它通过对象性活动既改变对象世界,又改变人自身;进而讨论了人通过实践对人类世界的实际的改变和构建,如对人的社会关系、社会共同体及产权制度、公权制度的构建,对生存价值的创造等;最后总结了这种改变的根据、方法、方式、步伐和价值追求,即走向人与自然的和人与人的双重和谐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的人类学时代。
展开
精彩书摘
  《马克思人类学哲学:改变世界的实践哲学》:
  在传统上,通常把实践理解为与理论活动相区别、相对立的活动,正由于这一点,把实践看作人理解世界、思维地把握世界的基础,是人的认识方式、理解方式、思维方式的根据等等。这些理解当然是不错的,但它是严重不够的,它没有超出认识论原则,即使后来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时,它也还是从认识论出发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关键的就是对于他的“实践”的重新认识,这是从突破认识论的实践开始的。现今,不论哪一流派,都不能不重新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范畴。
  对实践的重新认识,其中最突出的体现,就是把实践作为理解世界的理论据点,形成以实践为根据的实践唯物主义。它从我们的把实践理解为“人的本体论”“社会历史的本体论”①这一正确前提出发,发展到以实践为本体来解释人的周围世界的“实践本体论”。这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在逻辑上不能不导致的结果。这种理解的根本弱点,在于把实践孤立化、抽象化、绝对化,成为没有人身、没有主体的实践。走上了一条从“人类的实践”否定“实践的人类”的哲学道路。所以,实践唯物主义只能成为没有人的、不能以人为本的哲学,它与马克思哲学文本中大量存在的人的理论不相符合。值得惊异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大都同意这一主张,目前还无法突破实践唯物主义的樊篱。
  根据张立波等同志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实践的理解,从以认识论为核心发展到从本体论与世界观高度看实践,到1988年,人们力求以实践为核心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笔者也在1985年较早地提出了“实践唯物论”的一个体系框架,收入《哲理求索录》,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于是,实践由小写性的实践转化成了大写性的实践(以实践概念代替物质概念),强调实践的主体性。到了90年代初,大写性实践又回到了具体性,强调实践是辩证性、历史性的统一,而人们也不再仅仅从主体性上理解实践,而是把实践理解为主客体之间的中介物,这应当说是向真实性的靠近,也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理论起点。至20世纪90年代后期,人们对实践的探求开始超越传统理解的马克思,对实践的研究“逃离”了实践本身,主要表现在:
  (1)由实践追到了琉实生活世界来;
  (2)由生存实践转到了生存哲学上来;
  (3)实践进一步成了研究社会的理论支柱。实践研究与社会的结构研究、意义研究(文化)和人文研究结合起来,实践成了研究社会的理论支柱①。这一超越表明,人们力图在正确理解的实践基础上,探索新的马克思哲学学说。特别是,把实践与人的生存问题联系起来,并以实践来理解人类社会,这就已经预示了实践的人类学意义。徐长福同志从实践研究的理念转化,进一步把这一历时态发展,概括为由观念论进路、伦理学进路、本体论进路、生存论进路向后现代进路发展,他建议今后应向“实践智慧论进路”进展。他认为,实践是异质的人与对象之间的交道,所以要根据具体需要调动一切相关知识和价值资源,以非逻辑方式综合异质因素的操作方式,这就需要智慧的参与。而智慧参与就在于寻求操作合理性。这种把实践与合理性问题联系起来的考虑,对我们今后的研究同样是很重要的。
  ……
展开
目录
导论 马克思的人类学哲学:以实践改变不合理世界的哲学
一 西方哲学从本体论视野、认识论视野转向人类学视野
二 马克思的人类学视野、人类学立场所引起的哲学变革
三 人类学哲学:以实践开辟与改变世界的哲学
四 改变世界的前提:对一切进行合理性审思与合法性批判
五 以实践为手段,改变不合理世界
第一篇 马克思的人类学实践论:人和世界的双重改变论
第一章 马克思的实践论:人类学实践论
一 改革开放以来对“实践”的多重认识
二 马克思的实践论:人类学实践论
三 从人类的“实践”上升到实践的“人类”
第二章 实践: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与自然界的人化过程
一 实践的生成要素与人-物交互作用的特征
二 实践的中介特征:“物按人的方式”与“人按物的方式”的相互作用
三 实践:“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与“自然界的人化”
四 实践的双重改变、双重创造功能
第三章 实践活动的人本特性及其对人的人类学塑造
一 实践是人的“知-做-学”一体化活动
二 实践:人的生存方式
三 实践活动的规定性及其对人的具体塑造
四 实践:人的本源论、社会历史的本源论
第四章 实践:在改变对象世界的过程中改变人类世界
一 实践的人类学开拓变革力量
二 实践活动的改造功能与其对人的人类学生存的开拓
三 实践活动对人类学世界的创生
四 实践:人类自实现、自改进、自解放的方式
第五章 实践改变世界与塑造人的基本原理
一 实践的生成性、存在性原理
二 实践的功能性原理
三 实践的心-物交合原理
四 实践的价值性原理
第六章 从人类学实践论哲学到实践的人类学哲学
一 实践的属人性与人的属实践性
二 从人类学实践论哲学到实践的人类学哲学
三 人类学哲学的实践规定性
四 当代世界历史的发展要求弘扬“实践的人类学哲学”

第二篇 人类世界的不合理及其实践改变的方式方法与方向
第一章 “改变世界”的现实根据:人的生存价值世界的异化、背反、扭曲
一 私有制和“异化劳动”:人的生存价值世界的利益背反
二 人的生存价值世界的宇宙学分布:价值密集与价值稀缺的对立
三 人的生存价值世界的三大异化:物质异化、权力异化、精神异化
四 普遍异化的改变和克服问题
第二章 “改变世界”理论方法:人类学的合理性审思与合法性批判
一 马克思从人类学价值高度上对不合理世界的揭露和批判
二 从人类学价值原则和世界历史高度看待合理性与合法性问题
三 从每个时代的“时代迫切问题”出发
四 当代世界迫切需要审思和批判的五大不合理问题
第三章 “改变世界”的实践方式:通过改革实践改变不合理关系的统治
一 改变世界的基本方式:“革命的实践”
二 当代改革实践的人类学价值方向
三 通过改革实践改变不合理关系的统治
四 实践改变的重心:实现人的生存合理性要求
第四章 “改变世界”的历史步伐:让社会从非法统治关系中逐步解放
一 思想解放与政治解放:从封建专制统治中的解放
二 阶级解放与经济解放:从阶级统治产权统治与贫困化中的解放
三 社会解放与人性解放:从特权统治与迷误观念中的解放
四 人类解放与自然解放:人与自然的共同解放
第五章 “改变世界”的人类学价值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和谐
一 人类生存发展的自然根基:人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和谐
二 人类合理生存的社会根本:社会生态由对立走向和谐
三 “改变世界”的总体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和谐
四 双重和谐的现代实现:走向国家的和谐共生体与人类的命运共同体
第六章 “改变世界”的人类学方向:逐步走向“自由人的联合体”
一 扬弃异化、走向人的自由解放的多重道路
二 人的合理生存逻辑的实现
三 “自由”的人类学意义
四 推进人的个体自由,逐步走向“自由人的联合体

第三篇 人的实践构建及其所推动的人类世界的人类学发展
第一章 人在自然界的生存实践与人的人类学生成
一 人从“自然史”通过劳动向“人类史”的生成
二 人的劳动(生存实践)对人的塑造
三 人的生存实践的特征及其对人类生存优化的推进
四 人的人类学特性
第二章 人的生存实践对人的社会关系与共同体的构建
一 人的生存实践(劳动)对人的社会关系与社会的构建
二 人类世界五大支配关系与生存共同体的形成
三 每代人都通过对社会关系的优化构建而改善共同体
第三章 人类实践对社会共同体的构建及其人类学发展
一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与社会共同体的一般规定性
二 共同体的生存功能构成:生产阶层、商服阶层、知识阶层与统治阶层
三 共同体的一般发展方向:人类学价值方向
第四章 实践创造的产权制度、公权制度、精神规范及其人类学发展
一 马克思的社会经济形态理论:共同体的基本结构
二 共同体的产权制度、公权制度与精神规范
三 共同体的内部矛盾与发展变革:三大权力的人类学发展
第五章 人类实践所推动的人类世界的人类学发展
一 人的社会共同体的权力架构与个体的权利空间的发展
二 人的生存关系的人类学发展:从人的依赖、物的依赖走向自由联合
三 人类社会的人类学发展指向:科技化、人本化与权利空间的均衡化
第六章 人类实践所创造的生存价值世界的层次结构与人类学发展
一 人的生存实践的创造与人的生存价值世界的形成
二 人的生存价值世界的五层结构及其人类学发展
三 人类学哲学:研究生存价值世界的开辟、创造与分享的哲学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