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道德思想是相当丰富、复杂与多维的,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语境、不同的语气;有时是辩论的,有时是新闻的,有时是科学的,有时是讽刺的,有时是浪漫的,有时是分析的,有时是预言的。因此无论是从文本事实出发,还是从基于文本之上的阐释出发,或者是从文本延伸出来的思维出发,任何对马克思道德思想的简单理解,都可能带来理解上的问题或者困境。
放眼全球,智能时代的到来,使得伦理道德赖以存在的条件非但没有削弱,反而更加凸显,为此,我们在珍视马克思道德理论深刻洞见的同时,必须认真对待马克思道德思想的当代样态,建构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马克思道德思想的重要地位
第一节 马克思的道德理论架构
个体思想的发展往往不是直线式的,而是有曲折、有反复、有复归的螺旋上升,马克思达到他新的建构也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而道德理论也随着马克思理论发展的曲折而时隐时现。因此,要弄清楚道德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地位这一核心问题,只是固守着马克思经典著作中的具体话语和现成结论是不够的,或者说是不行的,局限于马克思的具体言论和具体结论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教条主义,这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似乎没错,但并不可取。因为这种思维方式使得理论研究习惯于从经典著作中寻找现成的语句来“为我所用”,或者断章取义地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这种理论研究方法最容易导致的结果就是从相同的著作和相同的语句中得出不同的、甚至相互矛盾和冲突的结论。关于马克思道德理论的争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此,需要从马克思理论体系发生、发展的整体路径和整体架构出发,而不是从某个具体结论出发来研究道德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地位这一问题。
下面就从道德的视角,沿着道德理想—现实状况—必经路径—理想实现的发展路径和阶段对马克思的理论架构做一整体性理解。
一、 道德理想: 为人类的幸福而工作
中学时代(1830—1835年)的马克思受到了典型而纯粹的人道主义教育,这从他为毕业考试所写的三篇论文中可以看出。他的宗教作文《根据〈约翰福音〉第15章第1至14节论信徒同基督的一致,这种一致的原因和实质,它的绝对必要性及其影响》阐述了宗教对于人类道德发展的必要性。“即使当我们考察各个人的历史,考察人的本性的时候,我们虽然常常看到人心中有神性的火花、好善的热情、对知识的追求、对真理的渴望,但是欲望的火焰却在吞没永恒的东西的火花;罪恶的诱惑声在淹没崇尚德行的热情,一旦生活使我们感到它的全部威力,这种崇尚德行的热情就受到嘲弄。对尘世间富贵功名的庸俗追求排挤着对知识的追求,对真理的渴望被虚伪的甜言蜜语所熄灭……”文章把历史比喻成人类的伟大导师:“我们如果把自己的目光投向历史这个人类的伟大导师,那么就会看到,在历史上用铁笔镌刻着: 任何一个民族,即使它达到了最高度的文明,即使它孕育出了一些最伟大的人物,即使它的技艺达到了全面鼎盛的程度,即使各门科学解决了最困难的问题,它也不能解脱迷信的枷锁;无论关于自己,还是关于神,它都没有形成有价值的、真正的概念;就连伦理、道德在它那里也永远脱离不了外来的补充,脱离不了不高尚的限制;甚至它的德行,与其说是出于对真正完美的追求,还不如说是出于粗野的力量、无约束的利己主义、对荣誉的渴求和勇敢的行为。”可见,从古代以来,人的本性一直是在把自己提升到一个更高的道德水平。
他的德语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被广泛引用,这篇文章以一种清晰而逻辑的理性思考说明了马克思自己的人生理想,以及职业选择的标准和作用。他表达了职业只不过是人类理想和自我完美的手段,我们“可以选择一种使我们获得最高尊严的职业,一种建立在我们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的职业,一种能给我们提供最广阔的场所来为人类工作,并使我们自己不断接近共同目标即臻于完美境界的职业,而对于这个共同目标来说,任何职业都只不过是一种手段”。他崇尚尊严,“尊严是最能使人高尚、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更加崇高品质的东西,是使他无可非议、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他为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而工作,并且认为这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会彼此敌对、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定消灭另一种利益;相反,人的本性是这样的: 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哲人、卓越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常常感慨,这就是马克思一生的写照,他完全做到了,并且预言得相当准确。再比如:“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这篇文章充满激情、热情奔放,表现出对人的尊严(高尚)的追求,并将人的尊严与人类幸福、自身完美相结合,同时表达了伟大人物与著名人物的区别在于为人类劳动还是为自己劳动。这种追求自我完美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使得“重担压不倒”,这是一种对人生价值的信仰,是一种高尚的伦理道德。为人类福祉而奋斗、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完美、高尚、尊严……)的崇高理想指引了马克思一生的理论和实践活动。这是一种自发而朴素的道德理想,是马克思整个理论体系的理论前提和价值目标。
二、 现实世界: 人的异化存在
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作为无产阶级,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工人阶级作为财富的生产者,却成为贫穷的忍受者;作为资产阶级“精致化需要”的满足者,却成为“肮脏、堕落、腐化”的生活者。“需要的精致化和满足需要的资料的精致化”与“需要的牲畜般的野蛮化和彻底的、粗陋的、抽象的简单化”并存。 “对于工人来说,甚至对新鲜空气的需要也不再成其为需要了……光、空气等等,甚至动物的最简单的爱清洁习性,都不再是人的需要了。肮脏,人的这种堕落、腐化,文明的阴沟……成了工人的生活要素。”由于资本的逐利本性,资产阶级“像狼一般地贪求剩余劳动”,他们剥夺工人的休息时间,无限拉长工作日的时长,“不仅突破了工作日的道德极限,而且突破了工作日的纯粹身体的极限”。甚至连工人维持再生产的“人体成长、发育和维持健康所需要的时间”都侵占了。“它掠夺工人呼吸新鲜空气和接触阳光所需要的时间。它克扣吃饭时间,尽量把吃饭时间并入生产过程本身,因此对待工人就像对待单纯的生产资料那样,给他饭吃,就如同给锅炉加煤、给机器上油一样。资本把积蓄、更新和恢复生命力所需要的正常睡眠,变成了恢复精疲力竭的有机体所必不可少的几小时麻木状态。”“资本是不管劳动力的寿命长短的。它唯一关心的是在一个工作日内最大限度地使用劳动力。它靠缩短劳动力的寿命来达到这一目的,正像贪得无厌的农场主靠掠夺土地肥力来提高收获量一样。”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是非人道的、不道德的,资产阶级“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是异化的人,“他的任何一种感觉不仅不再以人的方式存在,而且不再以非人的方式因而甚至不再以动物的方式存在”。 “工人降低为商品,而且降低为最贱的商品;工人的贫困同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成反比。”。而“人的价值和人的贬值之间”“物质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之间的不正常关系都是由于异化,由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成了异己的存在物。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言:“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
这种不正常的社会关系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种种道德难题,面对资产阶级社会不人道、不道德的现实状况,马克思暂时将他的人类理想沉寂,拿起批判和论战的武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对专制主义、世袭制、封建割据、非理性关系、宗教、宗法血缘关系、封闭落后等社会关系和文化观念进行了无情的抨击和彻底的批判。马克思的理论核心和宗旨是一致的,即“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
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以及马克思战斗的一生来看,马克思本人与他所处的时代有着很强的疏离感。这种疏离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马克思与社会环境的疏离感,我们知道,马克思出身于一个安逸的中产阶级家庭,他的家庭具有犹太血统,但却迫不得已要生活在天主教地区,因此他的家庭与社会环境始终不是同步的整体,再加上马克思没有进入当时所谓的正规教育系统,因此童年时期的马克思对德国不发达的残酷现实有着很强的疏离感。这使得马克思更多倾向于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社会。早在幼年时期,马克思就表现出很强的批判能力和论战能力。他的同学们对他既爱又怕,“爱他是因为他可以随时开始男孩子式的玩闹,怕他是因为他能够毫不费力地写讽刺诗文嘲笑他的对手”。在日后的现实生活中,这种批判和论战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疏离感。马克思一生都在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存、人的解放、人的自由、人的发展,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然而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却是人的异化发展,这与马克思的社会理想相去甚远,面对现实,他要做的首先是拿起批判的武器进行武器的批判。因此,马克思自觉与资本主义社会相疏离,并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选择了无产阶级。这一思想转变发生在斯特拉劳小村庄。柏林大学之后,由于身体原因,马克思去了柏林附近的斯特拉劳小村庄,在这里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思想被隐藏,关注点从如何为自己的崇高理想而献身转移到“向现实本身去寻找理想”,因此他的追寻理想的脚步从“天国到人间”:“帷幕降下来了,我最神圣的东西已经毁了,必须把新的神安置进去。我从理想主义……转而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如果说神先前是超脱尘世的,那么现在它们已经成为尘世的中心。”
第一章 “马克思问题”发生史
第一节 一场方兴未艾的争论
一、 争论的缘起: 正义之争
二、 正义之争在国内
第二节 从“正义之争”到“道德之争”
一、 从正义理论到道德理论
二、 马克思道德研究中的“道德矛盾”
三、 道德研究领域的“马克思问题”
第三节 争论依旧方兴未艾
第二章 争论的背景渊源及其再审视
第一节 争论的背景渊源
一、 争论的历史背景
二、 争论的理论渊源
第二节 争论的再审视
一、 再审视的视角
二、 再审视的过程
三、 再审视的结果
第三章 马克思道德思想的理论层次
第一节 被遮蔽的马克思道德思想的理论层次
一、 马克思道德思想的理论层次被遮蔽的现状
二、 马克思道德思想的理论层次被遮蔽的原因
三、 解蔽马克思道德思想理论层次的尝试
第二节 马克思道德思想的理论层次概论
一、 马克思道德思想的理论层次内涵
二、 马克思道德思想的理论层次跃迁
三、 马克思对不同层次道德的不同态度
第三节 马克思道德思想理论层次的语境分析
一、 最初语境: 日常生活层面的道德语言
二、 第二语境: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道德批判
三、 第三语境: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道德维度
第四节 从理论层次视角正观“马克思问题”
一、 马克思与道德的实质兼容性
二、 马克思道德思想的动态发展
三、 马克思道德思想的理解高度
四、 马克思道德思想的理论境界
第四章 马克思道德思想的继承、批判和超越式发展
第一节 马克思理论的创建路径和方法
一、 摆脱西欧文化传统,走向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
二、 超越黑格尔,走向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三、 超越费尔巴哈,走向历史唯物主义
第二节 马克思的道德继承
一、 古希腊的善恶和幸福
二、 中世纪的宗教道德
三、 资本主义道德
第三节 马克思的道德批判
一、 马克思道德批判精神的思想启蒙
二、 马克思道德批判之宗教批判
三、 马克思的道德批判之异化批判
四、 马克思道德批判之资本主义批判
第四节 马克思的道德超越
一、 超越一般意义的道德哲学
二、 赋予“人”前所未有的地位
三、 与众不同的理论层次
第五章 马克思道德思想的重要地位
第一节 马克思的道德理论架构
一、 道德理想: 为人类的幸福而工作
二、 现实世界: 人的异化存在
三、 必经路径: 唯物史观
四、 理想实现: 自由人联合体
第二节 道德在马克思理论架构中的地位
一、 马克思理论体系的道德底蕴
二、 马克思理论体系的价值内核
第三节 马克思道德思想重要地位的彰显
一、 从“道德虚无”到“伦理思想家”
二、 从“不成熟思想”到高层次道德哲学
三、 从“认识论断裂”到深层次延续
第六章 马克思道德思想的时代意义
第一节 理论意义
一、 理论层次论对学术研究的重要意义
二、 对现实问题的反思是理论研究的重要品质
第二节 实践意义
一、 对当下道德世界的反思
二、 对现代人精神危机的反思
三、 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
四、 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的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