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
0.00     定价 ¥ 58.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04770011
  • 作      者:
    田志亮
  • 出 版 社 :
    中国财富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11-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着眼于从政治哲学的视角对马克思哲学思想进行释读,思维严谨、内容丰富。

展开
作者简介

 

田志亮,男,山西晋中人,哲学博士,现为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从“马克思与政治哲学”“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历史背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思想语境”“重置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政治解放与人的解放”“市民社会与资本逻辑”“走向自由人的联合体”等方面对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进行了扼要梳理与诠释。

展开
精彩书摘

 

政治哲学之“死”

   但是,英国剑桥大学政治思想史家彼得·拉斯莱特在其1956年主编的《哲学、政治与社会》系列辑刊的创刊导言中发出感慨,当今的哲学家已经不再关注现实的社会政治状况,传统的政治哲学家已经没有了,“政治哲学已死!”尽管这是拉斯莱特检视英国思想界近三百年来的状况作出的评断,也遭到不少人的反对,但“政治哲学已死”似乎成为了一个共识,逐渐扩散为一个世界性话题。 

  政治哲学何以致“死”?这与哲学的具体处境以及由这一处境决定的哲学功能密切相关。前文已经指出,柏拉图勘定的“哲学”是对永恒真实的理念世界的认知,它内在的要求超越杂多与流变,天然地具有追寻普遍性与确定性的特质。这一方面体现在前述柏拉图对理念世界与感觉经验世界的存在论划分,另一方面体现在柏拉图对理念世界的把握方式,即“辩证法”(dialectic)的规定上。柏拉图的“辩证法”是其学园教育中的最高科学,是获得关于理念真知的唯一方法。它是以对话(问答)形式展开的一套系统的推理科学,它的推理起点是以“一般性语言或词汇”表征的“理念”,其目标在于通过“理念”并利用“理念”来探究“理念”,最终形成关于纯粹理念世界的系统的、整全的知识。因此,柏拉图的“辩证法”实质上是一种以思辨推理为基础的思辨科学或思辨形而上学,它本质上是排拒感性杂多与流变的。但是,作为追寻普遍性与确定性的“哲学”,其生成发展的初期却是在回应希腊古典时代城邦政治生活与智识处境,这决定了“哲学”同样“天然地”具有处境性特质,这主要体现在它“具有依时代而变换自身的问题的特殊性”。希腊古典时代发达的城邦政治生活与政治文化决定了产生于其中的“哲学”的政治特质,此时的哲学表现为“政治的哲学”,它所要思考的问题必然是城邦治理问题,准确地说是如何塑造或通达至善的理想城邦问题。之后,古希腊晚期,两希文明交汇、碰撞,基督教强势崛起并在中世纪以建制化形式塑造了一个“基督教世界”或曰“基督教天下”。这是一个以共同信仰(情感)为纽带、“神圣”统摄“世俗”、“精神”统治“物质”的排他性精神世界。在这个世界,宗教统摄一切,而在智识竞争中生成的“哲学”天然地具有自由、批判的禀赋,必然地与这种排他性及其内具的独断性智识环境产生冲突。二者较量的结果是哲学沦为神学的婢女。同时,由于古希腊城邦政治生活经验所提供的那种整齐划一的政治领域在这个宗教世界中阙如,古典希腊形成的“政治的哲学”实质上在中世纪的“基督教世界”失传了,哲学在总体上成为“宗教的哲学”,其徒留思辨技艺之形式,却失人世省察之关切。近代以来,经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等一系列思想文化事件促成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对待世界的态度和一般行为”的“一场深刻的转变”。这一转变旨在对此前一个时期全面掌管“人世间”的神圣宗教观念系统进行省察、批判、调试,同时在此基础上试图重塑人类意识,进而规划人类生活。最终经由作为“知识与社会工程”的科学革命的继承者启蒙运动,科学(数理科学)替代了宗教成为人类智识领域的主导性力量,也成为规划人间秩序的仿效范式。

  柏拉图勘定的哲学曾经允诺将提供关于“真实存在”的“真知”,这一允诺在近代以来勃兴的数理科学面前日渐落空。科学不断地在哲学的领地“攻城拔寨”、“战果累累”,反观哲学似乎不断陷入困境,借用康德的话来说,迄今为止哲学还一直处在来回摸索之中,而且最糟糕的还仅仅是在概念之间来回摸索。哲学的式微与科学的强势不得不使哲学思考在科学时代中的作为。结果,一些哲学家放弃了雄心勃勃的允诺,退而做人类知识大厦的“清洁工”,扫除“地基”,清理知识路上的“垃圾”。于是有所谓哲学的“认识论转向”。另一些哲学家则在思考,哲学如何能像数理科学那样走上科学的阳关大道,成为“严格的科学”。无论如何,在科学主导人类智识领域的时代,哲学在总体上成为了“科学(语境下)的哲学”。这样的哲学实质上已经是对柏拉图式哲学的反转。前文已经指出,柏拉图将哲学的真知限定在超越感觉经验的理念世界,而近代以来的“科学的哲学”则恰恰要求依循科学的方式,从感觉经验出发,关注感觉经验世界,唯有从感觉经验出发总结、归纳、概括的知识才可能是具有普遍性与确定性的,超越感觉经验的世界是可疑的、不可知的、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感觉经验在此是无效的。柏拉图式哲学中规定为最真实的,在此实质上成了臆想的;虚幻不定的反而成了真实和确定的。在此情况下,柏拉图式的哲学或“政治的哲学”反而成为了虚妄。因为按照它的要求,改造或拯救现实城邦所需要的知识得自于对超感觉经验世界,即理念世界的思辨推理,并且它本质上要求不为现实的城邦政治(感觉经验世界)服务。这样一来,在科学语境下,柏拉图式的知识因其缺乏感觉经验基础将被拒绝,而其思辨性则决定了在感觉经验世界中也将是无效的。科学语境下的哲学认为,只有从经验事实中获取的知识才能够作为塑造世界的基础。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近代以来的哲学家们在面对统一的“基督教世界”崩坏、掌控人类事务的神学权威陨落(“礼崩乐坏”、“道术为天下裂”)、世俗民族国家崛起,人类社会政治秩序亟待重建之时,纷纷将重建之基础诉诸于数理科学。特别是在启蒙运动及其促动的法国大革命时期,柏拉图哲学奠定的思辨形而上学传统因其与神学的内在关联性遭到了猛烈批判,柏拉图式的政治哲学开始衰落了,代之而起的是以数理科学为榜样的“社会科学”。正如这一术语的提出者西耶斯神父所指,它是关于“社会秩序的科学”,它最初意味着一门新政治学。其功能在于提供政治咨询,其目标在于达到与数理科学相仿的成就。①因此,可以说,社会科学的目的不在于变革社会政治以实现某种理念或理想,而在于从经验层面服务社会政治治理。这已经与以理念真知或理想来规范或改造社会政治的柏拉图式政治哲学不同了。至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自然科学的巨大发展及其在人类社会研究领域中产生的强大冲击效应,传统的哲学领地被蚕食殆尽,哲学的自主性地位岌岌可危。此时,以逻辑实证主义为代表的“科学哲学”,即早期的分析哲学登场,试图在强势的科学语境下重塑哲学。哲学被规定为经验科学的工具。如早期维特根斯坦所言哲学应该“除了自然科学的命题外什么也别说”。在那一时期“科学哲学就是整个哲学”。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维也纳学派在其宣言书《科学的世界概念:维也纳学派》中指出:要“以经验为基础的思维模式”“拒斥形而上学”,并“统一科学”,哲学则是这一目标的工具,它不在于像传统哲学那样提出新的哲学论断,或者给出新的“知识”,而在于以逻辑分析的方法澄清经验科学的命题。


展开
目录

导论 马克思与政治哲学 

一、 “哲学”作为政治的诞生

二、 政治哲学之“死” 

三、 政治哲学之“复兴” 

四、 政治哲学“复兴”中的马克思

五、 马克思政治哲学何以可能?

六、 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主题 

第一章 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历史背景 

一、经济社会的崛起 

二、资本主义经济 

三、“双元革命” 

四、社会问题

五、“德国问题” 

第二章 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想语境 

一、 揭开 “纱幕”

二、启蒙运动 

三、政治经济学 

四、自由主义 

五、社会主义

第三章 重置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 

一、“苦恼的疑问”

二、黑格尔法哲学 

三、黑格尔的国家与市民社会 

四、《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世界观转向 

五、重置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 

第四章 政治解放与人的解放

一、“真正的民主制” 

二、“苏格拉底现象”

三、政治解放及其局限 

四、人的解放 

第五章 市民社会与资本逻辑 

一、马克思的 “市民社会 ”概念

二、资本逻辑 

三、资本劳动与所有权

结 语 走向自由人的联合体 

参考文献 

后 记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