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新境界与中国发展变革研究》:
第三节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价值观建设要符合历史、合乎实践,贴近民情、顺乎民意又能够发挥出广泛的感召力、强大的凝聚力和持久的引导力。这就需要我们从历史中寻找经验与资源,总结其得失,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天的实践。那么,抗美援朝“时事宣传教育”运动对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到底能提供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与启示呢?笔者以为以下三个方面在今天仍具有强烈的指导意义。
第一,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和遍及全社会的宣传网络。这是抗美援朝“时事宣传教育”运动成功的根源,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最有价值的经验与启示之一。
抗美援朝“时事宣传教育”运动开始之初,中央就设立了领导这一运动的组织——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1951年3月又更名为“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负责领导全国人民的“时事宣传教育”运动。依据中央的要求,各省、市、地、县的各党派、群众团体、工厂、机关、学校内也设立了相应的分会领导机构,组织领导开展时事学习活动。同时,为推动运动向城乡居民及农村拓展,遍及全社会,1951年1月,依据中央关于建立宣传网的指示,各地依据实际情况设立了遍及城乡的宣传网,建立了宣传员制度。为保证“时事宣传教育”运动落到实处,各级领导机关都极为重视对抗美援朝“时事宣传教育”运动进展情况的检查,普遍组织检查组对各地的“时事宣传教育”运动定期进行检查、调查、抽查,发现缺口漏洞及时要求补上。正因为有强有力的领导,才使得抗美援朝“时事宣传教育”运动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整个运动期间“全国有80%以上的人民受到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教育”,为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要与具体的各项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抗美援朝“时事宣传教育”运动在推进到第二阶段后,中央及时提出新的运动方向和目标,就是号召人民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紧密团结起来,在各自的岗位上以实际行动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而奋斗。例如,在工厂,工人们提出“工厂就是战场,机器就是刀枪”的口号,积极开展爱国主义生产竞赛、捐献枪炮活动。在农村,农民们发出“努力生产多打粮,打败美帝野心狼”的誓言,踊跃交纳爱国公粮。工商界人士也“爱国不落人后”,普遍举行集体纳税和各种捐献活动。青年学生则以极大的爱国主义热情投身于保卫国防和建设国防的事业之中,积极参军和报考军校。概括而言,就是通过控诉、爱国公约运动、增产捐献运动、土改、优待烈军属、镇反、三反、五反、赴朝慰问团等具体生产社会实践活动,使其具有明确的导向性。显然,在人们的内心深处究竟相信什么、需要什么、坚持和追求什么,通过“时事宣传教育”运动,完成了对人们价值观的重塑和强化。
第三,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种途径和手段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为一种有意识地控制社会心理的活动,社会宣传是一个社会改变或形成民众特殊态度、意见和舆论的重要工具,显而易见,抗美援朝“时事宣传教育”运动就是一场社会宣传,而且采取和探索出了多种形式、多种途径与手段,使得“时事宣传教育”运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而言,一是新闻媒体的全方位多层面的参与。从1950年11月到1953年7月,从中央的《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到地方的各种新闻媒体,都全方位参与到了宣传报道抗美援朝“时事宣传教育”运动的活动,利用专刊、漫画等载体,持续开展了宣传教育活动。有人做过统计,从1951年到1954年,仅《人民日报》关于抗美援朝的宣传文字平均每月就达两万字左右;二是各种集会和讲座。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