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序言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一)行政程序的功能与价值研究 
(二)我国行政听证制度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一)现有制度的实证分析 
(二)文献梳理及规范分析 
(三)国内外制度理论与实践的比较分析 
四、基本命题与整体架构 
第二章历史梳理:“司法型”听证的“正式化”陷阱 
一、域外行政听证制度 
(一)美国行政听证制度 
(二)英国行政听证制度 
(三)日本行政听证制度 
(四)德国行政听证制度 
二、我国行政听证制度 
(一)地方行政程序规范中的听证程序 
(二)行政行为类型化基础上的听证程序 
三、现有行政听证程序的适用困境 
(一)听证程序的形式来源:抗辩式庭审过程 
(二)“司法型”=“正式化”? 
第三章作为沟通过程的行政听证程序 
一、听证的目的:以沟通实现行政过程的正当性 
(一)行政权正当性的参与模式 
(二)行政过程中的交往理性 
(三)听证程序理性证成的限度 
二、听证概念的去“司法化” 
(一)外延:三个层面上的听证 
(二)内涵:听证程序以“意见交换”为基本内容 
三、听证程序的构成:基础性构成与功能性构成 
(一)行政听证程序的构成要件 
(二)基础性构成:最精简的沟通过程 
(三)功能性构成:形成不同的沟通类型 
第四章行政听证理想类型:个案裁决—政策形成 
一、理想类型分析方法 
二、行政听证理想类型的提出 
(一)行政听证理想类型产生的现实背景 
(二)行政听证理想类型的基本含义 
三、作为理想类型的两种沟通过程 
(一)沟通目的:互利互惠与共同目标 
(二)主体地位:消极防御—积极形成 
(三)互动方式:对抗型—协调型 
(四)沟通结构:一元封闭—多元开放 
第五章个案裁决型听证程序的构造 
一、程序主体 
(一)听证人:中立性兼顾专业性 
(二)参加人:利害关系性为主 
二、程序过程:两方对抗 
(一)信息提供 
(二)意见交换 
(三)信息反馈 
三、程序效力:强拘束力 
(一)听证案卷的强拘束力 
(二)听证报告拘束力的有限性 
(三)程序重开问题 
四、程序公开:有条件的可不公开 
第六章政策形成型听证程序的构造 
一、程序主体 
(一)听证人:专业性兼顾中立性 
(二)行政机关作为政策草案制定者 
(三)参加人:以代表性为主 
二、程序过程:多方协调 
(一)信息提供 
(二)意见交换 
(三)信息反馈 
三、程序效力:弱拘束力 
(一)听证程序的弱拘束力 
(二)听证程序与其他论证方法的衔接 
(三)程序重开问题 
四、程序公开:应当公开 
(一)听证议题和会议信息公布 
(二)听证过程公开 
(三)听证结果公示 
第七章重新审视经验状态下的行政听证程序 
一、理想类型与经验类型 
(一)理想类型与行政行为型分类 
(二)理想类型与行政执法—行政决策型分类 
(三)理想类型与正式—非正式型分类 
二、理想类型的经验范例及其变形 
(一)个案裁决型听证及其变形 
(二)政策形成型听证及其变形 
三、理想类型分析视角下的混合类型:以规划许可相关程序为例 
(一)案例基本情况梳理 
(二)规划许可程序中的“公地悲剧” 
(三)一种可行的解困方法:德国计划确定程序 
四、从司法审查面向到行政过程面向 
(一)回眸:走出行政行为形式论的困局 
(二)展望:迈向积极的非形式主义路径 
第八章结论:作为一个分析框架的行政听证理想类型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