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文化力研究(2019年卷 总第1辑)
0.00     定价 ¥ 79.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20149600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9-01
收藏
作者简介
蓝天,男,48岁,先后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文学博士,三级教授,现为广东开放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院长,广东开放大学文化力研究中心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委员。获广东省“特支”名师、广东省教学名师、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称号,入选省高校“千百十”人才工程。兼任广东省非遗促进会副会长、广东省本科院校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近五年来,先后在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发表专业论文8篇,出版学术著作1部,教材6部,主持省级科研、教研课题5项,主持省级精品视频课程2门,主持省级重点专业1项。主持“创先强校工程”项目2项。
展开
内容介绍
  《文化力研究》是由广东开放大学文化力研究中心主办的专业学术集刊,本集刊旨在开展文化力理论方面的研究,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力理论体系。
展开
精彩书摘
  《文化力研究(2019年卷 总第1辑)》:
  (一)众筹平台运行监管缺失
  我国目前《办法》也涉及保护文化众筹的创新方面,通过对众筹平台、投资者资格的规定进行融资者项目信息的保护。例如,规定众筹平台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才能得到审批。众筹平台应具有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并具备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只有在具备这些条件并进行审查后,众筹平台才能合法成立。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融资者及筹资项目信息的作用,这无疑促进了越来越多的融资者进行创新项目的融资。然而这些制度依然不能完全阻绝知识产权被窃取的现象,不法分子依然能发现监管的漏洞并利用虚假资料进入融资渠道。众筹平台因其处于互联网的环境下,很容易遭到黑客等不法分子的攻击,一旦遭到攻击,筹资者的隐私及项目的详细信息就会被不法分子窃取,从而导致筹资者筹资失败,严重打击创意者对平台的信心。然而我国对平台的监管是严重不足的,虽将平台纳入了证券法的监管范畴,但是对于平台信息安全保障方面的监管是没有涉及的,既没有确定监管主体监督平台升级其保全系统,也没有确定该如何实施监管。这些方面的监管不足阻碍了创新者前进的步伐。
  (二)投资者创意保护监管不足
  针对投资者,《办法》设立了一个准入标准,即投资者的个人资产价值需达到300万元或者近三年年均收入需达到50万元,且需具备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只有符合这个标准的投资者才能参与项目的投资。然而设立的这些条件依然阻挡不住不法分子的行为,投资者可以跳过平台方通过线下的接触参与项目。我国众筹监管制度对投资者的监管是缺乏的,其更多的是强调对投资者的保护,殊不知投资者在项目信息的安全方面也存在严重隐患。基于众筹投资门槛相较于其他投资门槛是偏低的,所以就可能有各种目的的人参与该金融活动中来。那么就存在不法分子利用筹资者在项目宣传时所发布的信息进行项目的模仿或想法的窃取现象,以致筹资者还没进入项目的开发阶段,就有相似或盗版的产品出现在市场上,筹资者的项目在这时候显然就不太可能会得到其他投资者的投资了。我国的众筹监管制度尚未将投资者纳入与平台方相同监管水平的范畴,对其监管的相应措施不足。
  (三)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不完备
  美国因其较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使得其文化众筹在出现之时即有法可依,很有效地保护了文化众筹中的知识产权。我国对智力成果、智慧产权的保护却远远比不上美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在互联网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更大。文化项目发起人在平台上发布项目信息时就会面临艰难的选择。如果在乎台上发布了项目的核心信息——核心创意,那么其就得承担项目信息被抄袭、窃取的巨大风险。又如果项目发起人因担心侵权而刻意将关键、重要的信息隐瞒,那么其将面临投资者对项目不感兴趣而丧失投资金额的风险。而我国现行的互联网监管制度也不能够很好地弥补知识产权制度的缺陷,起到保护知识产权的作用。
  ……
展开
目录
·文化与文化产业· 
文化与跨文化性——一个现象学视野中的分析 王俊/1
论金融文化与金融发展 展凯/12
基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文化众筹风险识别及监管研究 陈孝明 叶国琼/25
地方文化创意对促进“中国制造2025”的功能分析与路径选择 刘志永/41
审美文化与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话语转型
  ——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审美文化研究的整体分析 段吉方/52
文化经济的文化力重塑与服务创新的知识生产力重构 皇甫晓涛/74

·传统文化的传播与转化·
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品牌塑造与国际传播 秦宗财/98
思政教育语境中文化力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毛国民/113
从传统民本思想看十九大文化自信之“不忘本来” 游庆括/126

·地域文化的建构·
“吴俗信鬼好巫”:清代苏州民间神灵与地域文化 董圣兰/139
地域文化影像化建构与传播——以《爸,我一定行的》为例 王燕子/160
从《安庆日报》对黄梅戏的报道看区域文化的传播
  ——基于164篇新闻报道的文本分析 姚鑫 孙爽/174

征稿启事/187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