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淮扬文化研究(第二辑 )
0.00     定价 ¥ 68.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20151337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9-01
收藏
作者简介
本书主编周新国,扬州大学历史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68年11月参加工作,1977年1月于原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留校任教,后攻读在职研究生,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历任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副主任、主任,扬州大学师范学院副院长,1997年6月任扬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曾获国务院高级专家特殊津贴,是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发表论文百余篇,撰写专著、教材10余部,科研成果多次荣获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江苏省优秀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三等奖。现兼任中国史学会理事,江苏省历史学会会长,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华口述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展开
内容介绍
  《淮扬文化研究(第二辑 )》的主办单位是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扬州大学淮扬文化研究中心。《淮扬文化研究(第二辑 )》从历史学、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角度开展淮扬文化和大运河文化研究。
  《淮扬文化研究(第二辑 )》分为大运河文化与淮扬文化、扬州学派和太谷学派、扬泰地方文化、口述史与新媒体、书评等5个栏目,收录了16篇论文和2篇书评。
展开
精彩书摘
  《淮扬文化研究(第二辑 )》:
  一 梅兰芳曾有回乡祭祖打算
  梅兰芳祖籍泰州,但生长于北京。据梅兰芳回忆,祖父梅巧玲先是被卖到苏州江家当义子,之后又被卖到北京学戏,梅氏一支就此定居北京。梅巧玲学艺成名后,曾派人赴泰州寻找父母,可惜因离家太久而没有找到。以后,梅氏家族与家乡泰州就基本断了联系。梅兰芳虽然出生成长于北京,但长辈从小给他讲家世旧事,所以他知道自己是泰州人。
  寻根认祖大约是每个中国人的本能。想弄清楚“我从何处来”,亲自祭奠家族祖先,感受血脉传承的历史厚重,这样的愿望,梅兰芳也有。1919年8月,上海《时报》上登载了一则来自泰州的通讯,透露了梅兰芳打算回乡祭祖的信息。文字不长,内容却非常重要,谨引述如下:
  日昨本邑接到京中确信,梅郎准于(夏历闰七月初旬)就南通某园主之聘,绕道回泰祭扫先人遗墓,刻商、学各界预备临时开会欢迎。(松筠)(泰县无线电)
  《时报》与《申报》《新闻报》并称为民国时期上海三大报纸,当时发行很广。松筠应为泰州人,兼任《时报》驻泰记者,经常在《时报》上报道泰州的新闻,如《泰县庆祝孔诞纪实》《泰县国货倡导会纪盛》等。(民国初年撤州设县,泰州改称泰县。本文为了论述方便,对于当时的名称都不做修改。下同。)
  从这则消息可以知道,至迟在1919年,泰州人已经知道有梅兰芳这位杰出的乡贤。而当时在北京的泰州同乡,已经与梅兰芳有了某种接触联系。以下笔者对这则消息的背景做一分析。
  南通某园主,毫无疑问指的是张謇。1919年上半年,张謇在南通的戏剧革新事业积极进行,邀请欧阳予倩主持筹建伶工学社和更俗剧场。6月,张謇函请梅兰芳9月间赴南通演出。7月,张謇委派薛秉初等人赴北京为伶工学社招收学徒,并再次持函当面邀请梅兰芳。梅兰芳复信称9月间如无其他事故,定去南通一行。新闻中的“之聘”,即指此。
  张謇、梅兰芳信件往还,商讨的只是赴南通演出事宜。回泰州祭扫,应该是梅兰芳后来新增的想法,与张謇关系不大。梅氏家族离开家乡多年,与泰州的联系早已中断,祖墓在哪、族人为谁都不清楚,寻根困难重重。梅兰芳打算绕道回泰州祭祖,固然是考虑到南通、泰州相邻,路程很近,另一方面,应该是找到了能给他返乡祭祖提供有力帮助的同乡。这个人很可能就是发出“京中确信”的人。正因为他从北京发来消息,泰州商、学各界才准备开会欢迎梅兰芳。
  笔者猜测,这个人很可能是凌文渊。当时,凌文渊任财政部参事,与梅党重要成员冯耿光有公务上的接触,与张謇又是多年知交,薛秉初作为张謇的代表赴京,凌文渊不可能不知道。另外,凌文渊在泰州本地能量也大,能够安排接待行程。而且,凌文渊在梅兰芳与泰州同乡之间充当着重要的牵线作用。据说,民国初期.梅兰芳想加入泰县旅京同乡会,却被拒之门外(梅是伶人,旧时社会地位很低。而泰县旅京同乡会的成员,主要是泰州籍在京的高官或学生)。然而,等梅兰芳被评选为“伶界大王”(1918年)之后,主事者又主动乞求他加入泰县旅京同乡会。其时,梅兰芳十分生气地回答:“我不是泰州人,岂能加入你们的同乡会?”后来,在京的泰州籍财政部次长凌文渊与梅兰芳结为画友,问题当面说开,就再也不提泰县旅京同乡会的事了。(另外,上海《海燕》1946年第3期发表了紫苏《梅兰芳是江北佬》一文,说“(梅兰芳)往年在北平,他一直是江苏泰县同乡会之一员”,可作旁证。)
  ……
展开
目录
大运河文化与淮扬文化
大运河文化带扬州段建设重点、难点及其对策研究 刘怀玉
扬州运河宗教文化遗存的保护与利用 姜师立 石锋
湖湘文化对江淮文化的影响
  ——以昭屈二氏为主例 黄大昭 黄俶成

扬州学派和太谷学派
刘光汉的《攘书》《中国民约精义》研究 王韬
试析扬州学派对顾炎武的学术评价 丁慧超
汪全泰生卒年考 刘建臻
周太谷生年及《周氏遗书》编撰、版本问题探微 张进

扬泰地方文化
枚乘文化贡献略论 李艳凤
民国时期梅兰芳与家乡关系考述 李华
扬州大树巷小盘谷始建时间首任园主考 方亮 王海华
扬州表演艺术的源流 朱志泊
扬州知府赵弘煜及其家族轶事 魏怡勤
明清海陵地区文化世家姻亲关系考论
  ——兼论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的戏曲文化特征之成因 钱成
略论张謇“强毅力行”的创业精神 庄安正

口述史与新媒体
口述史视野中的扬州文化资源保护 居再宏
新媒体技术下的淮扬文化传播策略 魏洁洁 朱春龙

书评
关于冯叔鸾著《徐宝山将军传略》 吴善中
太谷学派研究的又一部力作
  ——评韩荣钧著《黄葆年与太谷学派研究》 陈景春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