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展或中青展中屡屡有自己的创作获奖的张韬,在理论方面也不断有成果面世。我曾经看过他在《书法导报》《青少年书法》等报刊上发表的大量文章,在长期的学术训练中,他已经养成了一种快速切入、快速撰稿的好习惯;但同时,他又是紧紧盯着几个学术基点不放松:一是近现代,这与他早从研究沙孟海先生开始所选定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地有关,围绕着这一块,已有相当的成果群;二是教育,大约是从浙江美术学院毕业的缘故,对于从早期高等书法教育出发的历程,他有着特殊的关注热情。作为其结晶,则是这部著作的产生。相比之下,我以为这部著作,大约可以说是张韬学弟近十多年学术生活中的着力的所在了。
研究近百年的高等书法教育史,是绕不开人物的——虽然与创作、研究相比,高等教育是一种群体行为,个人在其中的作用有限,而体制、程序的作用大于个人作用,但我们还是看到了100年以来中国高等书法教育中,人(名家大师)的作用是主导性的、一位的。从李瑞清、蔡元培开始直到沙孟海、陆维钊,这些名家巨匠对时代的提携之力,是当时教育体制所能给予书法的水平与层次之上的。《二十世纪中国高等书法教育史》在撰写思路与体例上,强调以人为本,排比出各个时期高等书法教育的代表人物,并对他们进行了全面的观照与考察,为我们清理出一条清晰的人物脉络。而在大师巨匠之外,一些活跃在这100年间的著名书法教育家如李健、吕凤子、祝嘉等,也皆有专节介绍。此外,在介绍教学机构时,将日前的高等书法教育分为综合师范类与美术学院类,又以内地与港、澳、台书法教育作对比,都足以令我们开阔视野,扩大信息接受面,从而为在各个类型与侧面上细致地把握当代高等书法教育的实况,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与翔实的内容。最后,又以当代高等书法教育的《大事年表》与《著作目录》收尾,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研究课题所应具备的基本内容与基本框架。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