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伤寒论新解》中医医学研究书籍正版必读 发皇古义 阐释新意 融会贯通
0.00     定价 ¥ 56.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69262070
  • 作      者:
    廖敦
  • 出 版 社 :
    吉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3-01
收藏
内容介绍

伤寒论,到底是一本什么书?其实,它通篇大部分是记录着师傅教徒弟:如何辨识病、疾病的病因分类;疾病的一般临床表现、兼夹症、特殊表现及发病机理;疾病的一般传变、特殊传变、误治后变化规律及其相应治疗原则和具体方案;疾病的预后、转归及注意事项等。它分明就是实打实的古代中医外感诊断治疗学。其诊断治疗模式是:病因+病位+病性+体质;注重病位、病因与病性的诊断,不重视脏腑辨证(与《金匮要略》明显不同),这是其特点与特色,有执简驭繁的临床实际应用效果。其建立的诊断治疗模式中,六纲辨证是其最重要的内容。后世杜撰的六经辨证或许就是一个错误,影响并误导了无数的中医,陷中医思想于泥潭之中而无法自拔。


展开
精彩书摘

寒温统一


 


 


 


 


目前,中医诊断学有病因辨证、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等,辨证系统过多且繁杂,缺乏精确的诊断标准,临床实践的重复性差,给广大中医工作者带来不少困惑和迷茫,给中医传承亦带来不少困难。我在充分理解和总结《伤寒论》诊断治疗模式及其疾病传变规律后,现尝试将其诊断模式运用于温病的诊断治疗中,祈求寒温诊断模式统一,减少过多的诊断方式,但愿这是一个有益的探索。


 


温病证治


 


一、表证


 


(一)表证


 


1.风热袭表证


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


辛凉解表,宣肺泄热。


银翘散《温病条辨》。


连翘一两  银花一两  苦桔梗六钱  薄荷六钱  竹叶四钱  生甘草五钱  荆芥穗四钱  淡豆豉五钱  牛蒡子六钱


上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肺药取轻清,过煎则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辛凉解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桑菊饮《温病条辨》。


桑叶二钱五分  菊花一钱  杏仁二钱  连翘一钱五分  薄荷八分  苦桔梗二钱  生甘草八分  苇根二钱


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现代用法:水煎温服)。二三日不解,气粗似喘,燥在气分者,加石膏、知母;舌绛暮热,甚燥,邪初入营,加元参二钱、犀角一钱;在血分者,去薄荷、苇根,加麦冬、细生地、王竹、丹皮各二钱;肺热甚加黄芩;渴者加花粉。


 


2.暑湿袭表证


身热,微恶风寒,头痛重胀,身重肢节酸楚,无汗或微汗,脘痞,口不渴,舌尖红,苔白腻或微黄腻,脉浮滑数或濡数。


透邪达表,涤暑化湿。


卫分宣湿饮《暑病证治要略》或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加减。


 


卫分宣湿饮《暑病证治要略》


西香薷一钱  全青蒿一钱五分  滑石四钱  浙茯苓三钱  通草一钱  苦杏仁一钱五分  鲜荷叶边一角  鲜冬瓜皮一两  淡竹叶三十片


 


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


香薷二钱  金银花三钱  鲜扁豆花三钱  厚朴二钱  连翘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先取一杯,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服尽不汗,再作服。


 


3.燥邪袭表证


发热,微恶风,少汗,咳嗽少痰,咳甚则声音嘶哑,咽干鼻燥,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而欠润,右寸脉数大。


辛凉甘润,轻透肺卫。


桑杏汤《温病条辨》。


 


桑叶一钱  杏仁一钱五分  沙参二钱  象贝一钱  香豉一钱  栀子皮一钱  梨皮一钱


水二杯,煮取一杯,顿服之,重者再作服。


 


4.疫毒袭表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突起肌肤红疹,发无定处,以头面四肢为多,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疏散风热,宣肺透疹。


银翘散加减,可酌加适量大青叶、生地黄、赤芍等。


 


(二)表、半表半里合病或并病


发热,微恶风寒,或寒热往来,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胸胁苦满,心烦,恶心呕吐,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或浮弦数。


辛凉解表,和解泄热。


银翘散或桑菊饮合小柴胡汤《伤寒论》化裁。


 


小柴胡汤《伤寒论》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炙) 生姜各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三)表里同病


 


1.热邪入里,表证未罢


身热,汗出,烦渴,咳喘,或咯痰黄稠,或带血,或痰呈铁锈色,胸闷胸痛,舌红苔黄,脉滑数。


清热宣肺平喘。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若痰热内壅伤肺,则可合用小陷胸汤加减,以泄热化痰。


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碎、绵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2.表寒里热


发热恶寒,无汗或有汗,头项强痛,肢体酸痛,腹胀,大便干燥,唇焦,舌苔黄燥,脉象滑数或弦数。


解表散邪,清热泻里。


麻黄汤《伤寒论》合白虎汤《伤寒论》,或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或增损双解散《伤寒瘟疫条辨》。


 


麻黄汤《伤寒论》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白虎汤《伤寒论》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


防风  川芎  当归  芍药(炒)  大黄(酒蒸)  薄荷叶  麻黄  连翘  芒硝(后下)各五钱  石膏  黄芩  桔梗各一两  滑石三两  甘草二两  荆芥  白术  栀子各二钱半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生姜三片,煎至六分,温服。


 


增损双解散《伤寒瘟疫条辨》


白僵蚕(酒炒)三钱  全蝉蜕十二枚  广姜黄七分  防风一钱  薄荷叶一钱  荆芥穗  当归各一钱  白芍一钱  黄连一钱  连翘(去心)一钱  栀子一钱  黄芩二钱  桔梗二钱  石膏六钱  滑石三钱  甘草一钱  大黄(酒浸)二钱  芒硝二钱


水煎去滓,冲芒硝,入蜜三匙,黄酒半酒杯,和匀冷服。


 


3.疫毒入里而表未解


发热微恶风,无汗或少汗头痛身痛,颜面潮红,疹色鲜红或深红,四肢倦怠,口微渴,舌边尖红,苔黄微腻,脉滑数。


透表解肌,清热解毒化湿。


新加香薷饮合柴葛解肌汤加减。


 


4.表里俱热证


发热,微恶风,头痛,咽痛,咳嗽,大汗出,烦渴,舌红苔黄,脉浮洪或滑数。


透邪解表,清泄里热。


银翘散或桑菊饮合白虎汤化裁。


 


5.表里俱热实证


潮热,便秘,咳嗽声亢,痰黄稠,喘促不安,汗大出,渴喜冷饮,咽痛,苔黄腻而燥,脉浮洪或滑数。


宣肺化痰,泄热攻下。


宣白承气汤《温病条辨》合升降散《伤寒温疫条辨》。


 


宣白承气汤《温病条辨》


生石膏五钱  生大黄三钱  杏仁粉二钱  栝蒌皮一钱五分


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不知再服。


 


升降散《伤寒温疫条辨》


白僵蚕(酒炒)二钱  全蝉蜕(去土)一钱  川大黄(生)四钱  广姜黄(去皮)三分


称准,上为细末,合研匀。病轻者,分四次服,每服重一钱八分两厘五毫,用冷黄酒一盅,蜂蜜五钱,调匀冷服,中病即止;病重者,分三次服,每服重两钱四分三厘三毫,黄酒盅半,蜜七钱五分,调匀冷服;最重者,分两次服,每服重三钱六分五厘,黄酒二盅,蜜一两,调匀冷服。


 


6.湿热弥漫表里(湿重于热或湿热并重)


恶寒少汗,身热不扬,午后热甚,头痛如裹,身重肢倦,胸闷脘痞,面色淡黄,口不渴,苔白膩,脉濡缓。


芳香化湿,表里双解。


藿朴夏苓汤《医原》或三仁汤《温病条辨》。


 


藿朴夏苓汤《医原》(湿重于热)


藿香二钱  姜半夏一钱半  赤苓三钱  杏仁三钱  生苡仁四钱  白蔻仁六分  猪苓钱半  淡豆豉三钱  泽泻一钱半  厚朴一钱


 


三仁汤《温病条辨》(湿热并重)


杏仁五钱  飞滑石六钱  白通草二钱  白蔻仁二钱  竹叶二钱  厚朴二钱  生薏苡仁六钱  半夏五钱


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7.暑湿弥漫表里(热重于湿)


身热面赤,耳聋,头晕头重,咳痰带血,不甚渴饮,胸闷脘痞,恶心呕吐,大便溏臭,小便短赤,舌红赤,苔黄腻,脉滑数。


宣表泄热利湿。


三石汤《温病条辨》。


 


滑石三钱  生石膏五钱  寒水石三钱  杏仁三钱  竹茹(炒)二钱  银花三钱(露更妙)  金汁(冲)一酒杯  白通草二钱


水五杯,煮二杯,日二服。


 


8.表里俱热,热入血室证


发热,微恶风寒,咽痛,咳嗽,口渴,肌肤斑疹隐隐,心烦躁扰,甚或时有谵语,舌红绛苔白黄而干燥,脉象浮弦数。


透邪清热凉血。


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温病条辨》或化斑汤《温病条辨》。


 


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温病条辨》


 


化斑汤《温病条辨》


石膏一两  知母四钱  生甘草三钱  元参三钱  犀角二钱  白粳米一合


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渣再煮一盅,夜一服。(加减:上方加适量的薄荷叶、青蒿。)


 


9.燥邪袭表,里有虚热


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能食形瘦,舌红苔少,脉沉细略数。


滋阴清热,搜邪透表。


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合白薇、玉竹。


 


青蒿二钱  鳖甲五钱  细生地四钱  知母二钱  丹皮三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


 


二、半表半里证


 


(一)半表半里证


寒热往来如疟状,寒甚热微,身痛有汗,手足沉重,呕逆胀满,舌苔白厚腻浊,或如积粉,脉缓。


透邪化湿泄浊。


达原饮《温疫论》或雷氏宣透膜原法《时病论》,或依据实际情况选用小柴胡汤合升降散化裁。


 


达原饮《温疫论》


槟榔二钱  厚朴一钱  草果仁五分  知母一钱  芍药一钱  黄芩一钱  甘草五分


水二盅,煎八分,午后温服。


 


雷氏宣透膜原法《时病论》


厚朴(姜制)一钱  槟榔钱半  草果仁(煨)八分  黄芩(酒炒)一钱  粉甘草五分  藿香叶一钱  半夏(姜制)一钱半  生姜三片


 


(二)半表半里、里热实证合病、并病


身热,口苦而渴,干呕心烦,小便短赤,胸胁不舒,舌红苔黄,脉象弦数。或见身热不甚,心烦懊,坐卧不安,欲呕不得呕,舌苔微黄不燥,脉数。或见身热不已,烦躁不安,胸膈灼热如焚,唇焦咽燥,口渴或便秘,舌红苔黄(或黄白欠润),脉滑数。


清解少阳,泄热安神。


大柴胡汤《伤寒论》或柴胡加芒硝汤《伤寒论》,亦可合用升降散。


 


大柴胡汤《伤寒论》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两(切) 枳实四枚(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


 


柴胡加芒硝汤《伤寒论》


柴胡二两十六铢 黄芩一两 人参一两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切) 半夏二十铢(一云五枚,洗) 大枣四枚(擘) 芒硝二两


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


 



 





 



展开
目录

序  言

伤寒杂病论(原序)

试论仲景医书《伤寒论》的架构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001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024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093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098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01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128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132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158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160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165

 

附录:伤寒论证治总览图表 169

寒温统一 171

后  记 190

参考文献 194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