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脐疗法治百病(第3版)》:
脐居人体肚腹中央,是阴阳、经络交会之地,六腑相邻之邦,外通经络,内联脏腑。
脐,又名肚脐、脐中,或名气舍、维会、胞蒂,即针灸学上的神阙穴,道家谓之下丹田(即中虚一穴)。脐起于肚腹之正中央,即在剑突与耻骨联合连成的中点,向内凹陷,形如铜钱。脐部肌膜薄嫩,极为敏感,与脏腑相通,内联真息之气。由此可见,肚脐在人体中所居位置极为重要,又易于鉴别,一看便知,认位准确,便于临床用药、施术,以免致误。
肚脐疗法的生理依据与其他疗法一样,也是以中医学脏腑经络学说为依据的,所以,其生理主要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
1.脐为风窍、寒门之舍脐为先天赋予生命之根蒂,位居中焦,主先后天疾病。盖婴儿出生,首护肚脐,以防风寒外袭而致病。脐间真息,内通于肾,故谓脐为人身之命蒂。《幼幼集成》云:“脐为百风之总窍,五脏寒门……为人身之命蒂。”盖肾为一身阴阳之总司,而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不耐风寒,一有所侵,病必由起。由此致病,治脐最为至要,因药入肚脐,吸收较速,直入脏腑,布散全身,故奏效颇捷。所以治脐可疗全身诸疾,而且中、下二焦之病尤宜。
2.腰脐以下,皆肾主之《肾病证治概要》云:“脐,又名神阙,与肾相关。脐与腰常作人体上下的分界。虽然,脐乃小肠之总结,但由于肾的部位,后着脊,前对脐,因此,脐与肾有内在联系……而且‘当脐者,少阴肾之部位也’,几为定论。”说明脐与肾、肾和膀胱、小肠和心都有内在的联系。而且脐部腹壁最嫩、最薄,对外部刺激最为敏感,吸收性能良好,故肚脐用药、拔罐、艾灸所产生的良性刺激,通过肾、膀胱、小肠、心与经络输布全身最速,比其他肌表施治奏效尤捷。
3.经络相通,内外相连 肚脐为经络交会之地,通过经络相连,内通全身。脐为任、督、冲三脉相会之乡,与诸经百脉相通。任脉当脐,直贯脐中,任脉属阴脉之海,和督脉相表里,共理诸经百脉。脐又为冲脉循行之域,冲脉为经脉之海,且任、督、冲“一源而三歧”,三脉经气相通。更由于奇经纵横,串于十二经脉之间,经气相通,阴阳相济,起着溢蓄经脉(即总领诸经)、气血,调节各脏腑生理功能的作用。《吴医汇讲》云:“脾脉入腹,胃支循腹,肝脉上抵于小腹,胆胃出于气街。”同时,足少阴肾脉并于冲脉,密迩挟脐;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结拼,足阳明胃经挟脐,说明脐不但与任、督、冲三脉相通,而且与十二经脉之肾、心、脾、胃经脉亦相关。由此而联系全身经脉,再通过各经脉之气循行而交通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膜而输布全身,无处不到。所以肚脐疗法是借经脉中流行着的气血而流注于脏腑、器官,透表达里,乃至全身。
综上所述,临床通过肚脐疗法治病是有其生理依据的。肚脐疗法,虽治在局部,但却可产生全身性的刺激和药理效应,达到内治同样之功,是值得提倡和重视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