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新时代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研究
0.00     定价 ¥ 108.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20362566
  • 作      者:
    王岩,等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5-01
收藏
荐购
内容介绍
  当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的关键时期,尤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助推作用。这是因为:就地位而言,精神文明建设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条件逐渐演变为目标;就作用而言,精神文明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着意识统领、思想保障、道德滋养和文化条件。
  为此,《新时代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研究》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背景,着重探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内涵,既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予以总结,又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内涵进行全面建构,不断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新的生机活力,进而打造文化民生和文明共享的新格局。
展开
精彩书摘
  《新时代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研究》:
  当我们将问题引向这个方向的时候就回到了前面所讨论的现代自我的建构问题,它意味着在现代自我与至善(幸福)目的之间通过合德性的生命活动进行联结的可能,或者说,从现代自我的自身存在中可以牵引出遵循理性和德性生活的根据,因为自我的独特性中隐含着个体存在的幸福之根源,但它必须通过合德性的方式才能获得,即自我作为“本己的别具一格的能在”是其存在的动力和决心,以及其存在意义和幸福的源泉。因为真正的幸福不是动物式的快乐,也不仅是普遍意义上的类幸福,而是具体的、独特的,所以,当我们谈论幸福的时候只谈人类的幸福是不够的,而必须深入个体或自我的独特性中去谈论幸福,即使是现代个人主义者或许也不会反对这一点。因此,虽然每个个体或自我都寻求幸福的目的,但是获得幸福的方式,或者说,实现幸福的具体的生命活动是各具特色的,这些各具特色的生命实现活动发挥着作为人的存在的诸种功能性作用,而作为个体存在其功能性发挥的状况正是其存在的确证和意义的注脚,如果去除人的功能性的意义,无异于取消了人生命特有的活动(一般意义上和特殊意义上),同时也取消了获得幸福的前提和存在的意义。这种作为个体存在的功能性并非抽象的,而是由一个个具体的社会角色或身份构成,而作为人的好坏就体现于对这些具体角色的扮演中,同样作为人的快乐或痛苦也生发于对这些具体角色的体验中。至此,我们推导出人的至善目的与个体的独特性存在、生命的实现活动和人的功能性之间的内在关联。但需要继续思考的是,在个体或自我的各种生命活动中实现自身独特能在的生命活动与其他生命活动之间是何种关系?或者说,个体或自我应当如何处置自身所扮演的各种角色和身份(包括努力成为的)之间的关系?为什么在其所有的具体的生命活动中德性必须一以贯之、不可背离?
  作为社会中的个体,包含两种功能性的意义:一是作为一般意义的好人即道德之人。他以至善为目的,不仅拥有德性,而且将德性运用于各种生命活动中,即好人既拥有德性同时又做得好,因此,好人的幸福是在合德性的实现活动中获得,同时,因为好人既合德性又做得好,所以,好人存在的事实又促进了他者和社会的幸福,或者说,相对于类的幸福好人发挥了好的功能。二是体现自身独特性的卓越之人或优秀之人(这种卓越更多是相对意义上的)。作为卓越之人或优秀之人,在根本上从属于好人,即是好人在其某种具体实现活动中因出色的表现而成为杰出之人。一般是在个体的自我独特的能在中去实现的,或者说,是自我的爱好和天赋得以在活动中充分地发展和实现。从功能性来看,是个体的某项具体活动发挥了好的功能,不仅是个体在别具一格的能在的实现中获得了幸福,而且也是个体以其特有的本质力量促进了类生活的丰富和卓越。正如,我们不会去说一个巨骗、大盗或毒枭是卓越之人,因为他们的特质对类生活的幸福形成了威胁和破坏。因此,好人包含了成为卓越之人的可能,而卓越之人本身就包含着对类生活的特殊的贡献。但有时好人也可能会影响其自身成为卓越之人,无论是一般意义上,还是特殊意义上,这种功能性意义的实现都对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现实身份或渴望成为的身份,对于个体存在者来说,每一种选择都包含了对自我的各种角色的权衡,大多数人也能承担起选择所带来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那些为了某种天赋的发展而一开始就选择独身的人,或是在取得个人成就后而回归家庭生活的人,或是为了某种神圣的事业而歉疚于家庭角色的人,不仅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是值得尊敬的,因为在他(她)的选择中包含了对诸多责任间冲突的考量,在这种考量中体现出一个好人的受限与困惑,相反,一个缺乏德性的人总是会为责任的逃脱找到各种各样的理由。
  如果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好人”与“卓越之人”是内在统一的,那么,在现代社会好人与卓越之人常常体现为一种分裂的状态,如果拉入当代的中国社会,它表现为成为“道德之人”与成为“成功之人”的背离,在诸种生命活动中,或是在不同角色的扮演中,在有传统思想的人那里一般表现为对道德之人的追求,他们为了成为道德之人更可能会选择放弃自我的发展。而对稍后的和新生代来说,由于竞争意识的日益增强和与此相应的生活经历在不断造就着越来越多的个人主义的信奉者,对于正在形成中或已经形成的个人主义者来说,他者对于自我的存在而言更具有对手的意味,所以,在执着于追求自我成功的过程中,成为“道德之人”的实现活动就会被相对忽视。“企业家的身体里应当流淌着道德的血液”这句话正是对这一现象的劝导。
  ……
展开
目录
前言
一 当前精神文明建设亟须关注的问题
二 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理路
三 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原则

第一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精神文明建设
第一节 以新发展理念凝聚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动能
一 创新发展: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驱动力
二 协调发展:强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性
三 绿色发展:为精神文明建设注入生态价值观
四 开放发展: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融合性
五 共享发展:深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公正性
第二节 以治国理政思想开创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境界
一 以国家治理新理念创造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驱动
二 以国家治理新思想标注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高度
三 以国家治理新战略谋划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格局
第三节 以“四个全面”战略谋划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格局
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
二 全面深化改革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动力
三 全面依法治国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四 全面从严治党塑造精神文明的引领者

第二章 精神文明建设中社会主义道德理想与构设
第一节 人的真实存在的提出
一 精神文明建设何以可能
二 人的真实存在的核心内涵
三 人的真实存在实现的现实途径
第二节 公民美德塑造与社会道德建设
一 真实存在的实现与公民美德育养
二 公民美德涵养与社会道德建设的新理念
三 社会主义公民道德的理想德目
第三节 人的完美实现与社会道德风尚
一 人的心灵秩序与社会制度结构
二 以身载道:理想与集体主义原则
三 人的意义追求与社会共同体幸福

第三章 作为精神文明主体境界的公民素养
第一节 精神文明建设与公民素养的关系
一 公民素养与公民素质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二 公民素养研究在当代学界的复兴
三 公民素养研究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契合
第二节 公民素养:精神文明的主体境界
一 公民素养理论的发展脉络
二 超越共和主义与自由主义界线
三 精神文明视野中的公民素养
第三节 价值理念:公民素养的思想先导
一 价值与价值秩序
二 精神文明与价值理念
三 公民核心价值理念
第四节 理性意识:公民素养的观念基础
一 精神文明与理性意识
二 公民理性的内涵
三 公民理性的当代构成
第五节 交往美德:公民素养的实践诉求
一 交往、美德与交往美德
二 公民交往美德的当代定位
三 交往美德:公民素养的实践诉求

第四章 浸润精神文明底色的大众日常生活理念
第一节 日常生活的内涵及其本体论价值
一 “日常生活”释义
二 日常生活的构成
三 日常生活的本体论价值
第二节 日常生活理念及其在精神文明谱系中的层次
一 日常生活的精神凝结
二 日常生活理念的文明化
三 精神文明的基础层次
第三节 介入与剥离的内在张力
一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语境中的大众日常生活
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介入大众日常生活的实践反思
三 西方价值观对大众日常生活理念的渗透
四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大众“美好生活”的引领
第四节 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性质的大众日常生活理念
一 日常生活理念文明化的标准
二 大众日常生活理念的误读与矫正
三 大众日常生活理念的内在要求
第五节 大众日常生活理念的实践原则
一 私而不鄙
二 消而不奢
三 交而不疏
四 享而不靡
五 闲而不颓
六 欲而不纵

第五章 作为精神文明微观体现的家风家训
第一节 家风家训及其历史发展
一 家风家训的含义
二 中华家风家训的历史演进
第二节 传承中华优秀家风家训的重要意义
一 优秀家风家训的理论价值
二 优秀家风家训的社会价值
三 优秀家风家训的实践价值
第三节 家风家训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一 中华优秀家风家训的主要内容
二 家风家训的方法论原则
三 家风家训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
第四节 依托优良家风家训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 传统家风家训的现代境遇
二 优良家风家训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契合性
三 优良家风家训与民风、党风、国风的关系
第五节 精神文明建设的家风家训之维
一 引导家风家训的发展方向
二 挖掘家风家训的思想资源
三 促进家风建设落细落小落实
四 传承和弘扬红色家风家训
五 重视家风家训的文化熏染
六 推进传统家风家训的时代转化
七 凝练家风家训中的文化精髓
八 构建家风家训的有效传播渠道

第六章 红色文化旗帜精神与精神文明的理想传承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视野下的红色文化旗帜精神
一 红色文化旗帜精神的内涵界定
二 马克思主义文化旗帜
三 红色文化旗帜精神内涵
四 红色文化旗帜精神产生与发展的必然性
第二节 红色文化旗帜精神与精神文明建设理想导向
一 红色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整体性的时代觉醒
二 基于资本和技术逻辑的西方现代文明的精神困境
三 红色文化旗帜精神与精神文明建设理想导向
第三节 红色文化旗帜精神融人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分析
一 满足群众文化心理期许
二 强化意识形态标识
三 传承社会主义道德理想
四 培植精神家园
第四节 红色文化旗帜精神融人精神文明建设的路径分析
一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
二 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
三 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中红色文化旗帜精神的融入路径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