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采用易学、易懂、便于阅读的图解方法编写,用文字介绍艾灸相关知识的,同时配以图解和表格,通过图文对照,让读者快速掌握艾灸治病保健的方法。同时,本书还在每个病症后配有多个食疗药膳,方便读者对症调理健康。
    本书的附录为穴位速查图集,读者可以通过一些动作对照,快速、准确地找到相关穴位。相信通读全书后,你将成为自己和家人的灸疗师。
艾灸的治疗原则
    灸疗治疗原则是艾灸治疗疾病必须遵循的准绳,是整个治疗过程中的指导原则。灸疗治疗原则可归纳为辨证与辨经、标本缓急、补虚泻实等。
    辨证与辨经
    疾病总是表现出相关的症状和体征。症候表现于一定的部位,有寒热、虚实的不同性质,并发生在疾病的不同阶段,这些病位、病性、病程,都成为辨证的主要内容。所谓辨经,即是辨识疾病的具体部位。
    标本缓急
    标与本、缓与急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标本缓急、复杂多变。标本缓急的运用原则如下:
    治病求本:即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临床症状只是疾病反映于外的现象,通过辨证,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进行分析,找出疾病发生的原因、病变的部位、病变的机制,概括出疾病的本质。
    急则治标:在特殊情况下,标与本在病机上往往相互夹杂,其症候表现为标病急于本病,如未及时处理,标病可能转为危重病证,论治时则应随机应变,先治标病,后治本病。缓则治本:一般情况下,本病病情稳定,或虽可引起其他病变,但无危急症候出现,或标本同病,标病经治疗缓解后,均可按“缓则治本”的原则予以处理。
    标本兼治:当标病与本病处于俱缓或俱急的状态时,均可采用标本兼治法。补虚泻实
    补虚就是扶助人体的正气,增强脏腑器官的功能,补益人体的阴阳气血以抗御疾病。泻实就是驱除邪气,以利于正气的恢复。灸疗的“补虚”与“泻实”,是通过艾灸的方法激发机体本身的调节功能,从而产生补泻的作用,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艾灸的取穴原则与配穴方法
    艾灸疗法主要是通过作用于穴位来治疗各种疾病,因此,在治疗时取穴配穴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好坏。人体有361个经穴和众多的经外奇穴,每个穴位的功能各不相同。只有根据临床经验和经穴理论,掌握一定的取穴原则,才能合理地为患者取穴灸治。取穴原则主要包括局部取穴、远部取穴和随证取穴。
    艾灸的取穴原则
    局部取穴:局部取穴是指用艾灸直接作用在病痛的所在位置,或在病痛的临近之处取穴。局部取穴是以调整局部功能为主、提高全身机能为辅的一种取穴法。这一取穴原则提出的根据是病灶器官临近的各穴均具有区域性的就近治疗的作用。如头部各穴均能治头痛;眼眶各穴均能治目疾;耳郭周围各穴均能治耳病;腹部各穴均能调理肠胃;胸背诸穴均能作用于心肺;四肢诸穴均能作用于关节。
    局部取穴具有改善病灶处血管和淋巴管的功能效果。用艾灸给局部升温,能疏导患病处的血液循环和淋巴流,增强局部的抗病能力,加速新陈代谢,促进渗出物吸收,有助于减轻水肿和消退炎症。
    局部取穴的应用非常广泛,凡是体表症状明显的病症和较为局限的病症,均可使用此方法选取穴位进行治疗。
    远端取穴:用艾灸作用在远离病痛的经穴,称之为远端取穴。这一取穴原则是依据穴位具有远治作用提出的。人体许多穴位,尤其是四肢、关节上的穴位,不仅可以治疗局部病症,还能治疗远端病症。这种方法以提高全身机能为主,改善局部状况为辅。
    远端取穴具有调整全身、激发经气流行的效果:对远端的穴位施灸能打通经络通道,清除积滞在患病处及关联区域的病理产物。
    远端取穴运用非常广泛,取穴时既可取脏腑经脉的本经穴位,也可取与病变脏腑经脉相表里的经脉上的穴位,或名称相同的经脉上的穴位。
    随证取穴:随证取穴是指针对某些全身症状或疾病的病因病机而选取穴位。这一取穴原则根据中医理论和穴位主治功能而提出的。因为有许多全身性疾病难以判辨方位,如失眠、昏迷等,用上述取穴方法不适合,此时就必须根据病症的性质进行分析判断,弄清病症所属的脏腑和经脉,再按照随证取穴的原则,选取适当的穴位进行治疗。
第一章  艾灸基本知识
    1 艾灸—最古老的中医疗法 / 14
    2 艾灸养生祛病的作用机理 / 18
    3 艾灸的治疗原则 / 19
    4 艾灸的取穴原则与配穴方法 / 20
    5 艾灸的取穴手法 / 22
    6 禁灸穴—这些穴位千万不能灸 / 26
    7 艾灸疗法的种类 / 28
    第二章 经络与穴位
    8 经络概说 / 34
    9 十二正经 / 36
    10 奇经八脉与十五络脉 / 48
    11 腧穴概说 / 49
    第三章 艾灸的实际操作
    12 艾灸的制作方法 / 52
    13 艾灸器具介绍 / 54
    14 艾灸的用量与施灸顺序 / 56
    15 施灸体位 / 5 8
    16 灸疮的处理及灸后调理 / 60
    17 根据“灸感”判断病症痊愈程度 / 62
    第四章 十大艾灸保健穴
    18 无敌长寿穴 足三里 / 66
    19 益气补肾穴 神阙 / 67
    20 培肾固本穴 关元 / 68
    21 健胃奇穴 中脘 / 69
    22 补肾壮阳穴 命门 / 70
    23 强身健心穴 涌泉 / 71
    24 清脑宁神穴 大椎 / 72
    25 清热解毒穴 曲池 / 73
    26 生发阳气穴 气海 / 74
    27 妇科病杀手 三阴交 / 75
    第五章 灸一灸,更健康
    28 调和脾胃灸法 / 78
    29 预防感冒灸法 / 79
    30 养心安神灸法 / 80
    31 调畅情志灸法 / 81
    32 健脑益智灸法 / 82
    33 补肾强身灸法 / 83
    34 眼睛保健灸法 / 84
    35 小儿保健灸法 / 85
    36 青壮年保健灸法 / 86
    37 中老年保健灸法 / 87
    第六章 灸一灸,小病除
    38 失眠 / 90
    39 感冒 / 92
    40 晕厥 / 94
    41 中暑 / 96
    42 咳嗽 / 98
    43 呕吐 / 100
    44 腹泻 / 102
    45 便秘 / 104
    46 腹痛 / 106
    47 头痛 / 108
    48 腰腿痛 / 110
    49 痔疮 / 112
    50 心悸 / 114
    51 眩晕 / 116
    52 呃逆 / 118
    第七章 灸一灸,大病缓
    53 糖尿病 / 122
    54 哮喘 / 124
    55 心脏病 / 126
    56 脑出血 / 128
    57 中风 / 130
    58 慢性胃炎 / 132
    59 胃痛 / 134
    60 黄疸 / 136
    61 肝硬化 / 138
    62 高血压 / 140
    第八章 灸一灸,男人健
    63 遗精 / 144
    64 阳痿 / 146
    65 男性不育 / 148
    66 前列腺炎 / 150
    67 肥胖 / 152
    68 斑秃 / 154
    69 面部疖肿 / 156
    第九章 灸一灸,女人美
    70 皱纹 / 160
    71 黄褐斑 / 162
    72 雀斑 / 164
    73 面色苍白 / 166
    74 月经不调 / 168
    75 痛经 / 170
    76 闭经 / 172
    77 带下病 / 174
    78 产后乳汁不足 / 176
    79 子宫脱垂 / 178
    80 外阴瘙痒症 / 180
    81 女性不孕症 / 182
    82 习惯性流产 / 184
    83 性冷淡 / 186
    84 子宫肌瘤 / 188
    85 更年期综合征 / 190
    第十章 灸一灸,宝宝笑
    86 惊风 / 194
    87 百日咳 / 196
    88 流行性腮腺炎 / 198
    89 小儿腹泻 / 200
    90 疳积 / 202
    91 小儿遗尿 / 204
    92 鹅口疮 / 206
    93 小儿肺炎 / 208
    94 小儿哮喘 / 210
    95 小儿厌食症 / 212
    附录 穴位速查图集 / 214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