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没事
0.00     定价 ¥ 48.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67134119
  • 作      者:
    大囝
  • 出 版 社 :
    上海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3-01
收藏
内容介绍

不相信爱情了?

相信爱情但又觉得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可你要的究竟是什么呢?

受了时代的嘲弄、命运的苛待,还是想的总比做的多?

一位品过金婚甘冽的老人,讲了这么个故事,

晒晒那些年那些人的爱情观,

谁没年轻过,谁还没爱过......


展开
精彩书摘
  《没事》:
  一
  郎泾河是长江南岸的一条支流,弯弯曲曲,像一棵累趴了的偌大的万年古松卧身大地,枝枝权权,潜入沟沟壑壑,无影无踪。
  千百年来,郎泾河水浇灌了两岸无数农田,养育了无数华夏百姓。
  郎泾河两岸的村庄,犹如夜空中数不尽的星星,散落在它的两旁。郎泾县是郎泾河与长江交汇处的一个小县城,辖区占地一千二百平方公里,它因郎泾河而得名。
  姜家里是郎泾县里紧靠郎泾河边的一个普通的村庄。不知何时,姓姜的人率先在此安了身,姜家里便刻下了永久的记号。之后,张王李赵,姓氏杂乱,三十多户人家一直沿用“姜家里”这个名字。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郎泾河沿岸百姓,历朝历代都过着半渔半农的生活。姜家里人大半是捕鱼人,上岸后,田头疙瘩支几根木桩,搭个滚地龙,垒个黄泥灶,河里岸上的两栖生活便开始了。姜姓人氏自称是道家先祖姜子牙的后代,到底是否属实,历史无法考证。姜子牙本姓吕,名尚,即姜太公。姜太公曾在昆仑山学道,后奉师命下山辅佐周室。八十岁时在渭水边为周文王访得,拜为丞相,后又助武王起兵伐纣,统率许多道术之士,经过与纣军的激烈斗法,终于完成了兴周大业。看来,姓姜或姓吕者都有可能是姜子牙的后裔,这是讲不明白的事。
  半渔半农的日子难熬,一首山歌唱道:一张破网无钱补,七尺船板当床铺;脖挂铃铛腰牵绳,只怕儿女掉进河;郎泾渔民寻活路,上得岸来锄把撸;一身鱼腥满身泥,全家嘴巴糊不住。
  姜家里人聪明,半渔半农难糊口的情况下,他们寻找别的活路,“扎纸作”是他们的活路之一。“扎纸作”字眼陌生,然而,姜家里一带的人都熟悉,扎纸作是为死人服务的一种行当,也是道家的一种为死者的祭祀行为。这样看来,姜姓人为姜子牙的后裔倒是有了一个依稀的凭据。
  北方人在祭祀死人时用竹木纸张等扎成各种牲畜模样的物件,焚烧给死人享用,纸作则扎成人间的各种生活用品给死人,都是同一个道理。
  扎纸作是一种手艺活,看似简单,实为不易。姜家里姜姓人家祖传扎纸作。附近百姓家中有人亡故,需置办纸作,大多找姜家人代为劳作。姜家人经过世代磨砺,扎出的纸作逼真、坚实、挺括、耐看,五颜六色,颇有艺术感。
  各种日常用品一件件放置在房间里(房间也是纸作),妥妥帖帖,恰到好处:一幢精美的缩小版小洋房,如用现代摄像技术拍成影片,简直可以以假乱真。近些年,纸作内容有所增加: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电用品和摩托及高档车辆,乃至手机,电脑等都模仿得相似不二。
  尽管扎纸作技艺相当精湛,和制作各色彩灯技艺不相上下,但前者和后者是无法相互媲美的,其道理不言而喻:前者是正在被淘汰的迷信用品,后者则正在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姜家里首屈一指的扎纸作高手是姜寡妇。
  姜寡妇不是别人,是我亲奶奶。我爷爷是扎纸作的大名人,我奶奶的手艺是她嫁进姜家后向我爷爷学的。
  我爹五岁那年,我爷爷因病去世了,我奶奶凭着扎纸作手艺苦熬着。
  要是老天帮忙,风调雨顺,地里有所收成,河里有所补偿,扎纸作生意会好些;要是老天作对,老百姓自身难保,哪顾得上为死鬼们想心思。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