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暗香来/中国专业作家小说典藏文库·肖克凡卷》:
蔚蓝记
我生活在中国北方一座滨海城市,小时候记忆里却没有海的印象。这座城市有一条据说奔向大海的河流。说来几乎无人相信,我首次见到家乡大海已然二十几岁了。那就是被称为渤海的海。我询问前辈长者,很多人大半辈子不曾到过家乡海边。看来,我居住在一座伪滨海城市。
我们这座城市的居民,似乎只认识河流而不认识海洋。河流的水是淡而无味的,有时泛绿。尽管有《蓝色多瑙河》世界名曲,我却不以为蓝。人文地理形成文化性格,我认为自己不具备海洋性格,反而更像内河流域的人。我曾给一家滨海城市的文学期刊写过贺词:“渤海像是被上帝撒了一把食盐的大湖。”渤海确实不曾唤起我蔚蓝色联想,它更多的是微黄甚至浑黄。
从微黄到浑黄,我越发喜欢蔚蓝颜色,包括湛蓝。因为它们是海洋的颜色。无论蔚蓝还是湛蓝,都令我产生深远的联想——那是特别遥远的地方。
有幸参加“海上丝绸之路”主题采风活动,来到与蔚蓝相关的地方。从福州而泉州,从现实平台走进历史深处,一路感受真正的海洋。海洋的水是咸而发腥的,它的味道散发着它的性格。倘若没有味道,那还叫海洋吗?
中国海岸线很长,从南到北,连绵不断,口岸颇多,海上丝绸之路为何选择从福建出发呢?看起来,闽地文化,闽人精神,确实有待我们深度发现。
明代郑和下西洋,这是国人皆知的历史知识。三宝太监的“宝船”前往南洋驶过印度直放非洲,成为当时最为先进的远洋船队,当时天朝的航海水平就连西方人都难以置信。只可惜后来明朝实行海禁政策,关闭了中国走向海洋深处的大门,更关闭了探索未知世界的窗口。
然而,闽人的“海丝”情结从来不曾断绝,他们的胆识与气魄、智慧与才能,以及对远洋的无限向往,似乎成为遗传基因,一代代越发强烈。自明清以降,检索中国近代史,你会看到一群闽人应运而生,他们大步踏上风云变幻的历史大舞台,以蔚蓝大海做平台,创造了一项项“中国之最”:马尾船政,闽系海军,航空奇才,造船专家,林译小说……精英林立,光彩照人。一代代闽人,顽强地书写着蔚蓝色历史。
瞻仰中国近代人物画廊,令我备感亲切的当数严复先生。
天津古文化街小广场上,严复先生身披青铜静坐其间,使人觉得老人家依然居留津门,并未离去。天津与福建的关系,也因严复先生而紧密起来。
严复,字又陵,1854年出生,福州船政学堂驾驶班首届毕业生,即留学英伦学习海军,1880年来到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担任总教习,只有二十七岁。严复在天津工作生活了二十多年,自称“三十年老天津”。他的母亲和妻子均病逝于天津,可以说津门是闽人严复的第二故乡。
严复故居在天津东北城角铁狮子胡同,他1895年翻译赫胥黎《天演论》就住在这里。《天演论》的翻译是严复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贡献。“物竞天择,优胜劣败”,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康有为曾赞叹说“《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今人经常提到的翻译评价标准“信、达、雅”,正是严复首先提出,并且终生实践的治学原则,先生为后世留下百余万字译作,成为举世公认的翻译大师。
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这加深了严复的苦闷心情以及对封建旧制度的绝望,相继发表《论世变之亟》《救亡决论》等政治论文,为变法维新鼓吹与呐喊,他的思想直接影响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
严复先生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卓越建树,光芒照耀津门后人。多年后。他的学生张伯苓创办了著名的南开学校,这正是对先师的最好纪念。
1880年严复应李鸿章邀请抵津就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说来也巧,同年10月.一个名叫李叔同的人诞毕生于天津。
李叔同先生祖籍浙江,先祖落户津门成为富商。尽管李叔同先生不是闽人,他的人生历程却将天津与福建联系起来。
我们纵览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史,可以说津门乡贤李叔同是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艺术门类引进国内,同时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他在我国近代文化、艺术、教育、宗教领域做出极大贡献,堪称卓越的文艺先驱。他创作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歌曲,至今不论男女老幼皆为传唱,堪称旷世经典。他爱国的抱负和义举,更是贯穿于一生。
年近不惑,李叔同先生大彻大悟,离开天津南下游历,于1918年农历七月十三在虎跑定慧寺出家,取名演音,号弘一。从此,李叔同从才华绝世的博学先生转为高僧大德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闻名僧俗两界,他潜心修行,研修佛经,尤其对律宗的研究与弘扬,做出非凡贡献。他为振兴律学,不畏艰难,潜心戒律,著书说法,实践躬行,受到学界高度评价:“弘一大师的佛学思想体系,以华严为镜,四分律为行,导归净土为果的。他研究的是华严,修持弘扬的是律行,崇信的是净土法门……”
弘一法师严守律宗戒律,悲天悯人,生前每坐藤椅总要先摇动几下,以免压死藏身其中的小虫,西逝前要求弟子在龛脚垫上四碗水,以免蚂蚁爬上法身被焚,高僧大德的善心,令人景仰。
出自津门的弘一法师不辞艰辛弘扬佛法,晚年走遍闽地。南安、厦门、福州、泉州,都留下他的足迹:在涌泉寺藏经阁发现《华严经疏论纂要》,叹为旷世稀有,不胜欣喜,发愿刊印;在妙释寺开讲《改过经验谈》;在万寿岩开讲《随机羯摩》和《阿弥陀经》;在承天寺开讲《常随佛学》和《律学要略》;在开元寺开讲《一梦漫言》并圈点《南山律钞记》……弘杨佛学.殚精竭虑。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