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逄先知文集”中的第四本,收集了作者缅怀田家英、胡乔木、胡绳三位领导同志和好友龚育之的纪念文章,其中《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是纪念田家英的长篇回忆文章,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毛泽东的思想变化,以及这一期间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历史命运。《我所了解的胡乔木同志》是作者在胡乔木诞辰八十二周年纪念座谈会上的发言,收入文丛时做了大量补充,所增内容均从作者笔记本中摘录,为当年胡乔木同志同作者或相关同志的谈话记录。
另外,根据原中央办公厅秘书室五位老同志的座谈情况和一些知情的老同志提供的回忆材料,由作者执笔整理而成的《揭穿〈戚本禹回忆录〉中的谎言》一文,作为附录收入。
全书叙述平实、客观又充满情感,以亲身经历和档案资料为依据,客观呈现了田家英、胡乔木、胡绳、龚育之等党内高级大知识分子的工作作风、道德品质,以及高深的理论修养和厚重的史学功底,对于当代史研究者、党史研究者和党员领导干部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
毛泽东一生中,先后任用过很多秘书,他们当中不乏才华出众的优秀人才,田家英就是其中的一位。田家英从1948年10月(时年二十六岁)到1966年5月(时年四十四岁)任毛泽东秘书,长达十八年。
1950年3月,我调到中共中央书记处政治秘书室,第一次见到田家英,从此就一直在他的领导下工作。从1950年11月起,我又开始负责管理毛泽东的图书,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直到1966年5月我离开中南海。
我在这篇文章里,根据自己的亲见亲闻,向读者介绍田家英是怎样给毛泽东当秘书的,他们的关系是怎样的,并以此为主线,记录一些有关他们两人的史实。
一、初试
田家英跟我讲过他初到毛泽东那里工作时的情景。毛泽东问他:“你到我这里工作有什么想法?”田家英回答说:“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田家英的回答显然不能令毛泽东满意,但却是他的心里话。谁都知道,给毛泽东当秘书谈何容易,田家英当时才只有二十六岁,他知道这个工作的责任和分量。有一次,毛泽东请田家英吃饭,田家英本来是很有酒量的,但是这次只喝了一点酒就醉了,这也可以看出田家英初任秘书时的紧张心情了。
田家英“上任”不久,毛泽东向他口授意见,要他起草一份电报,当场交卷。据田家英说,这是对他的一次“考试”。不久,毛泽东又派他到东北城市去做调查。田家英问主席有什么指示。毛泽东没有出题目,只是说,你就是到处看,看街道,看商店,看工厂,看民情,回来汇报。这大概也是毛泽东考察干部的一种特殊方法,是对田家英的又一次“考试”。
毛泽东选田家英做秘书,是由胡乔木介绍的。1943年,田家英在延安曾由胡乔木从中央政治研究室调到中宣部工作(胡当时奉命暂代因病休息的中宣部部长凯丰的工作)。胡乔木很赏识田家英,便把他推荐给毛泽东。田家英正式担任毛泽东秘书的时候,党中央已经到了西柏坡。其实,早在延安的时候,毛泽东就注意了田家英这个名字,对他在《解放日报》发表的一些论史的杂文颇为赞赏。有一次,田家英给机关干部讲古文,毛泽东正好散步走到教室附近,为田家英的讲课所吸引,就停下脚步在窗外听起来。
二、深厚的友谊,共同的情趣
毛泽东与田家英在长期的相处之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毛泽东很喜欢田家英,田家英也热爱毛泽东。
在50年代,几乎每天晚上,毛泽东都要找田家英去谈话或交办事情。他们交谈的内容很多,范围很广,从古到今,从政治到生活,每次都有新题目。毛泽东是政治家,又是诗人和文学家。田家英佩服毛泽东学识渊博,思路开阔,记忆力过人。在思想和政治上的成长、发展受到毛泽东的巨大影响。柳亚子曾在日记中写道:“田家英来谈政治与旧诗,所见到颇深刻,意者受毛主席的影响欤?”
田家英有逛旧书店的癖好,我们常常在晚饭之后去琉璃厂,每次都是抱着一捆书回来。有几次,毛泽东有事找田家英,卫士还把电话打到了琉璃厂的旧书店。
记得是1951年,田家英患了重感冒,毛泽东去看望他。田家英感到很温暖,对妻子董边说:“主席感情很重,对身边的人都很有感情。”过了两天,是一个星期天,江青也来了,一进田家英的卧室就说:“啊呀!你住的房子像狗窝。”田家英听了十分反感。当时,田家英住在中南海静谷院内的一处三间西厢房,卧室就套在办公室里面,不到三平方米,刚刚放下一张单人床,屋内很潮湿,有一股刺鼻的霉味,地板也烂了。田家英在这里整整住了九年。在田家英住进来以前,即1949年夏,胡乔木一家已在临近北面的另一处三间西厢房住下了,那里略大一点,其他条件相同,毛泽东也曾去看过他们。1950年下半年,胡乔木因被任命为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兼秘书长,迁往春藕斋北面偏西的来福堂,他们不再是近邻,不过仍过从甚密。附带说一下,以上说的地方由于几经拆建,现在多半早已踪迹全无了。
1958年党中央号召干部下放,有几位省、市委书记向毛泽东提出,希望把田家英下放到他们那里工作,这些要求都被毛泽东拒绝了。毛泽东说:“田家英我不能放,在这个问题上我是理论与实际不一致的。”
毛泽东关心人,不但关心身边工作人员,也关心他们的家庭和爱人。毛泽东是一个细心的人,每到星期六主动要秘书回家过礼拜六。毛泽东每天工作那么忙,考虑的问题那么多,还想到这些细微的事情,不能不使人感动。有一次田家英出差,毛泽东特地嘱咐他要带上爱人董边。田家英说: “我带不动她。”毛泽东问董边在哪里工作,别人回答说,办《新中国妇女》杂志。毛泽东说: “噢!她也是一个写文章的人,和田家英一样。”
毛泽东的俭朴生活和对子女的严格要求,给田家英留下难忘的印象。1949年毛泽东刚从香山住进中南海丰泽园,一位身边工作同志见毛泽东坐的木椅太破旧,出于好心,换了一把新的。毛泽东一见就发火了,把那位同志找来,指着椅子对他批评了一顿,并再三嘱咐,以后不得再换。毛泽东的女儿李敏、李讷住在中南海,都在机关的大灶食堂同普通工作人员一起吃饭。田家英对董边说:“主席对子女要求严格,他们生活俭朴,没有特殊,领导人都应当这样对待子女。”
我还记得另一件有关的事。那是1950年,有一天毛泽东的女儿在院子里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毛泽东听到了,立即给她纠正,说没有共产党的时候,中国早就有了,应当改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此之后,毛泽东把这个问题正式提到中央的会议上来。从此,这首流行全国、人人会唱的名歌中的这句话就改过来了。
毛泽东的大儿子毛岸英长期住在国外,中文基础较差,又缺乏对中国社会的了解和实际斗争的锻炼。1948年12月毛泽东要田家英担任毛岸英的语文教员。1947年毛泽东还让毛岸英参加土改,建国初又让他到朝鲜前线接受血与火的考验和锻炼。毛泽东一直很关心干部子女的成长,包括他自己的子女在内,特别是在全国革命胜利我们党成为执政党以后。他说过:“我很担心我们的干部子弟,他们没有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可是架子很大,有很大的优越感。要教育他们不要靠父母,不要靠先烈,要完全靠自己。” 毛岸英就是在父亲的严格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一个干部子弟的榜样。岸英与家英同年,他们之间情同手足,亲如兄弟,常常形影不离。岸英待人很有礼貌,在西柏坡初次见到董边时鞠了一躬,叫一声“师娘”,使她一愣,不知所措。董边刚生了小孩,岸英还和家英一同去看她。田家英经常对董边和我赞扬毛岸英,说他好学,懂事,很有出息。他为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的不幸牺牲,不胜惋惜,不胜怀念!以后毛岸青回国,毛泽东又让田家英担任岸青的语文、历史教员,岸青有病,但学习是勤奋的。
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 1
纪念田家英同志 105
我所了解的胡乔木同志 107
在胡乔木塑像揭幕式上的讲话 144
高深的理论修养 厚重的史学功底 146
胡绳同志教我们怎样读书做学问 152
严谨的学风 科学的态度 159
※ ※ ※
附录 揭穿《戚本禹回忆录》中的谎言
——关于《在中南海工作的日子》部分 165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逄先知曾长期在中央办公厅工作,在田家英领导下,管理毛泽东的图书,还参加了《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第一版的编辑工作,以及毛泽东领导和布置的多次农村调查。这些工作经历,给他留下了不少独有的亲身体验,弥足珍贵,特别反映在他写的一些带有回忆性的文章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党史国史和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逄先知文丛”的出版,对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上述指示,推动这一方面研究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冯蕙(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室务委员,中共党史研究专家)
逄先知同志是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史国史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他是新中国一些重大事件的亲历者。“逄先知文丛”不仅是汇集作者学术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呈现,更是一部反映伟人们对中国革命、建设事业进行思考探索历程的珍贵记录。
——陈晋(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务委员,中共党史研究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