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文艺民俗视野下的鲁迅创作研究
0.00     定价 ¥ 68.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20346832
  • 作      者:
    王元忠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6-01
收藏
作者简介
  王元忠,文学博士,二级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天水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主要从事文艺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艺民俗视野下的鲁迅创作研究”。出版个人学术专著六部;先后在《兰州大学学报》《文学理论与批评》和《当代.文坛》等刊物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学术专著《鲁迅的写作与民俗文化》获2013年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甘肃省高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个人获2017年甘肃省纯秀教师“园丁奖”。还业余进行文学创作,先后在《诗刊》《十月》《星星》《诗歌月刊》《长江文艺评论》《汉诗》等大型文学杂志发表许多作品,出版有个人诗集《渭河南岸》。
展开
内容介绍
  《文艺民俗视野下的鲁迅创作研究》作为作者的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研究成果的深化,意欲在成果累累的“鲁学”研究之中,另取文艺民俗这一独特的视角,从文学和民俗两个方面对于鲁迅作品的民俗表现给予观照,借助于一个具体的个案,在个体和群体、精英与民众、本土和外来、文学和社会、传统和现代等多重张力关系的营造之中,探究和思考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生成的努力和艰难。
  《文艺民俗视野下的鲁迅创作研究》由引言和数个章节组成,分别从课题研究的意义、,鲁迅民俗兴趣发生的内外因素、民俗文化在其写作中的具体表现、其写作表现的价值和意义等方面,对鲁迅创作和民俗文化的关系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和分析,对于读者理解鲁迅精神和作品世界的构成以及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建构可以提供有益的帮助。
  《文艺民俗视野下的鲁迅创作研究》视角独特,文本分析细致,理论思考系统而深入,文字表达严谨且富有文学性,是一本适合于广大鲁迅作品爱好者和研究者阅读的好书。
展开
精彩书摘
  《文艺民俗视野下的鲁迅创作研究》:
  (三)作为人物活动的环境或背景
  这类形态措置主要表现在鲁迅的叙事类作品的创作中,如小说,还有一些写人写事的散文甚或杂文中。
  鲁迅小说创作多此类民俗文化形态措置的原因,与鲁迅进行小说写作时所心存的表意意图不无关系。“为人生”或者“揭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诸如此类的启蒙动机从根本上影响了鲁迅对于小说人物活动的环境或者背景的设置。他很少写纯粹的风景,也不愿意在特殊而且单一的政治斗争环境中表现人物,相反,揭示转型时期传统与一般民众精神状态之间关系的表意要求和表现“貌似无事的生活中的悲剧”的审美要求相结合,便使得他所要选择的人物活动的环境和背景,更多意义上成为一种既日常普遍而又富有意味的环境和背景。民俗文化作为民众普遍修习传承的一种生活文化,它既是民众日常的一种生活,同时又凝结了民众诸多的信仰、禁忌等精神内容,构成了人物现实生活的一种基本但却极为重要的生活环境或背景,对人们的现实行为施加着种种真切并且实际的影响。这一特点尤为明显地表现于旧文化衰落而新文化方兴未艾的历史转折时期,在这样的时期,传统主流文化业已失去了它昔日的威慑力,而新文化还难以真正进入人们的心灵,青黄不接之际,以各种习惯和规范组成的民俗文化就成了实际影响人们生活的最主要的文化形式。
  就像《药》和《风波》两篇作品的创作。严格意义上讲,这两篇作品都可以看作是政治题材小说,《药》写了一个叫夏瑜的革命者进行革命宣传并最终英勇就义的故事,而《风波》更是直接以张勋复辟的重大历史事件为因由,写它对于一个乡村的影响。但是在对这样的政治题材进行处理时,我们看到,鲁迅并没有将政治事件的展开当成是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所和背景,从正面刻画民众对于政治的主动性参与,相反,他却将政治事件看作是外来的突发线索,而将由各种习俗、规范、信仰、禁忌构成的民俗文化生活世界,当成是人物活动的主要稳定的环境和场所,展示在环境或背景的超稳定的作用下,革命者行为的无意义和现实政治改革的没有结果。夏瑜想通过自己的宣传而让人们明白“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道理,但是他的努力却没有产生任何的效果,小说中的人物生活的世界是一个与他的信仰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相信人血馒头可以治病,人们相信冤死的灵魂是会显灵的,但是没有人会明白他所说的话的意义,所以,他只能死,甚至他的死也不能让任何人——不管是善良的华老栓一家、他的孤苦的母亲夏四奶奶,还是茶馆里混混沌沌的茶客们——因此而清醒。他的话没有人能听懂,人们因此以为他疯了;他的死也没有真正触动谁的心,所以他只能成为毫无意义的人血馒头的原料。鲁迅于此看出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鲁迅也于此发现了由于民众普遍的不觉悟,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事实上包括许多的改革和革命)在当时中国的缺乏意义。革命者夏瑜的死是这样的,和夏瑜的死相比较,“辫帅”张勋的复辟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应该说是一件很大的事了,其中包含的革命和反革命的意味应该说是极为深远的了,然而就是这样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表现于人们以出生的斤数为名称,九斤老太不满于孙子六斤饭前还吃炒豆子,以为这是“败家相”的一个偏僻乡村的乡场上时,一切却仅仅体现为村人们对于七斤头上一条辫子去留问题的争论。争论过去,生活依旧,“现在的七斤,是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相当的待遇了。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大家见了,都笑嘻嘻的招呼。九斤老太早已做过八十大寿,仍然不平而且健康。六斤的双丫角,已经变成一条大辫子了;伊虽新近裹脚,却还能帮同七斤嫂做事,捧着十八个铜钉的饭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生活的陈旧或者旧例的新补,超稳定的民俗环境营造了老中国儿女们的天荒地老也天长地久的生活,鲁迅的悲哀由此弥漫了小说的字里行间。
  ……
展开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鲁迅创作民俗文化选择的时代因素
一 “五四”新文化运动整体的“向下看”意味
(一)一个个案
(二)两条路径
(三)三种做法
二 新文学的民间化取向
(一)“平民文学”概念的形成
(二)学术和文学的双面实践

第二章 鲁迅的民俗生活经验
一 生命初始时的民俗待遇
(一)取名
(二)其他
二 成长过程中的民俗事项
(一)祭祀
(二)看戏
三 婚俗的顺从和背叛
(一)第一次婚姻
(二)第二次婚姻
四 风俗纠葛中的疾病与中医
(一)鲁迅有关中医的描述
(二)鲁迅对于中医的态度
(三)鲁迅中医审视中的西学因素
(四)鲁迅对于中医的文化思考
五 死亡事件的民俗参与
(一)父亲之死
(二)小弟之死
(三)祖母之死

第三章 鲁迅有关民俗文化和创作关系的理论思考
一 鲁迅关于民俗文化和创作关系的认知层面
(一)民俗文化对于国民精神构成的作用
(二)民俗文化对于新文学乃至整个新文化建设所具有的作用
二 鲁迅有关民俗文化和创作的理论思考
(一)民俗文化和创作发生理论
(二)民俗文化和创作发展变化理论
(三)民俗文化和民间创作理论
(四)民俗文化和简洁风格理论
(五)民俗文化和地方色彩理论
……

第四章 鲁迅创作中的民俗文化表现
第五章 鲁迅民俗文化表现的民俗学价值
第六章 鲁迅创作民俗文化表现的文学价值
第七章 鲁迅创作民俗文化表现的历史影响
第八章 鲁迅民俗文化思考和表现的他者视域及域外反响

鸣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