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蔡东藩中华史:清史(现代白话版)
0.00     定价 ¥ 69.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50233607
  • 作      者:
    蔡东藩
  • 出 版 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2019-03-01
收藏
作者简介

 蔡东藩

名郕,字椿寿,号东藩,清山阴县临浦(今属浙江萧山)人。民国时期著名作家、历史学家。光绪十七年(1891年)中秀才。辛亥革命后,应邀到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任编辑,修撰《高等小学论说文范》《中等新论说文范》《清史概论》等书。1916年至1926年,蔡东藩写成《中国历朝通俗演义》,时间跨度自秦始皇到民国九年。其跨越时间之长、人物之众、篇制之巨,堪称历史演义之zui。被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中国历朝通俗演义》原为旧白话,为便于今人阅读和品鉴,由众多专家学者编译为当代白话,是为《蔡东藩中华史》。历史演义之外,蔡东藩还著有《留青别集》《留青新集》《客中消遣录》《楹联大全》及诗集《风月吟稿》《写忧草》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一批年轻的文化人,为了让更多读者体会蔡东藩《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的魅力,经过艰苦努力,以专业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将蔡著的“旧白话”——这种“白话”今天已经不大读得懂了——重新译为今人能够轻松理解的当代白话。毫无疑问,这是让蔡著得到传承的好方式。他们的工作“活化”了蔡著,既是对于原著的一次致敬,也是一种新的可能性的展开。翻译整理后的作品,为普通读者提供了方便,无论任何人,都可以轻松地进入中国历史的深处。
  蔡东藩的《中国历朝通俗演义》是一部让我印象深刻的书,少年时代曾经激起过我的强烈兴趣。那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可以读的书少得可怜,但一个少年求知的兴致是极高的,阅读的兴趣极强,加上当时的课业没有什么压力,因此可以读现在的青少年未必有时间去读的“杂书”。当时中华书局出版的蔡东藩的《民国通俗演义》就是让我爱不释手的“杂书”,它把民国时期纷乱的历史讲得有条有理,还饶有兴味。虽然一些大段引用当时文件的部分比较枯燥,看的时候跳过了,但这部书还是深深吸引了我。后来就要求母亲将《中国历朝通俗演义》都借来看。通过这部书,我对历史产生了兴趣。历史的复杂、深刻,实在超出一个少年人的想象,看到那些征战杀伐、宫闱纷争之中人性的难测,确实感到真正的历史与那种黑白分明的历史观大不相同。当时,我们的历史知识都是从“儒法斗争”的框架里来的,历史在那个框架里是那么单纯、苍白:而蔡东藩所给予我的,却是一个丰富和芜杂得多的历史。在这部书里,王朝的治乱兴衰,人生的枯荣沉浮,都让人感慨万千,不得不去思考在渺远的时间深处的人的命运。可以说,我对于中国历史的真正了解,就是从这部历史演义开始的。
  三十多年前的印象一直延续到今天。不得不承认,这部从秦朝一直叙述到民国的煌煌巨著,确实是了解中国历史的好读本。这是一部难得的线索清楚、故事完整、细节生动的作品。它以通俗小说“演义”历史,以历史知识“丰富”通俗小说,既可信又可读。
展开
精彩书评
  ★一部《二十四史》,分量太多。就是历史专家也不容易把它完全熟记,倒不如这部演义。随意翻览一下,说不定会有提纲挈领的功效。
  ——顾颉刚(历史学家)
  
  ★蔡著的不可替代之处,不仅在于他准确地挑出了历史的大线索,更重要之处在于,他关注了历史深处的人的命运。有些历史叙述者,过于追求所谓“历史理性”,结果常常忘记历史是鲜活生命的延展。在这些人笔下,历史变成了一种刻板和单调的表达。而蔡著不同,他的历史有血液、有温度,是可以触摸的。他的历史是关于人性的故事。
  ——张颐武(学者)
展开
精彩书摘
  清朝开基的地方,在山海关外沈阳东边。起初,只是一个小小村落,村民聚群而居,垒土为城,地名鄂多哩,生活在那里的人种叫做通古斯族。它的远祖,相传很久以前便已居住此地,称为肃慎国。传到后代,人口渐多,各分支派,几乎每个部落都有一个剽悍的首领,他们不仅体格健壮,而且善于骑射,百步穿杨。宋朝时的金太祖阿骨打,是族内第一个出色的人物,他开疆拓土直到黄河两岸,宋朝被他搅扰得寝食难安。后来蒙古兴起,与南宋联合,灭掉了通古斯族,幸存者逃亡东北。又过了二百多年,出现了一个大人物,听说此人是天女所生。
  天女生在东北长白山下,有同胞姐妹三人,大姐叫恩古伦,二姐叫正古伦,三妹叫佛库伦。一个春光灿烂的日子,姊妹三人来到长白山东边的布库里山游玩,那里洞壑清幽,别有一种可人的景致。三人兴致勃勃地爬上山,看见一泓清水,澄碧如镜,两岸芳草成茵。佛库伦天真烂漫,叫上两个姐姐脱衣沐浴。正洗着,忽然传来几声鸟叫,三人抬头一看,见有两三只灵鹊。其中一只灵鹊吐下一个东西,不偏不倚,正好坠在佛库伦的衣服上。佛库伦眼疾手快,捡起一看是可口的食物,也没仔细分辨就塞进嘴里。当两个姐姐询问她时,她已囫囵咽下,含糊地答道:“是一颗红色的果子。”两个姐姐也没细问,就上岸穿好衣服回家去了。谁知佛库伦吃了这颗果子后,肚子竟膨胀起来。她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十个月后,竟生下一个男婴。这男婴一出生就会说话,而且相貌奇特,长得结实。佛库伦不忍心抛弃他,就在家中抚养。
  光阴荏苒,襁褓里的婴儿转眼长大。只是佛库伦无夫而孕,未免惹人议论。幸亏她住的地方人烟稀少,才得以将孩子抚养成人。佛库伦给孩子起名叫布库里雍顺,因为是自己在布库里山下吃了朱果才怀孕的,所以特地将“布库里”三字作为孩子的名字。布库里雍顺非常聪明,长到十几岁时发现自己有母无父,便问母亲自己姓什么,是哪一族的。佛库伦告诉他“爱新觉罗”四个字。爱新觉罗,是长白山下居民的土音,其中“爱新”的发音与汉文中的“金”字一样,“觉罗”则表示姓氏。布库里雍顺终于明白自己到底是哪一族的了。
  布库里雍顺渐渐长大,学会了骑马射箭,闲暇时还会在河边折柳编筏。他想将柳条编成筏,以便有一天可以驾筏出游,做一番事业。竹筏越编越大,居然成了一叶扁舟。布库里雍顺喜不自禁,就轻轻地坐在筏中,顺着河流而去。冥冥之中,风伯河神竟把布库里雍顺送到了一个安乐之地。
  长白山东南有一片大草原,名叫鄂谟辉。草原中有一个村落,居住了大约几百户人家,这几百户人家只分三姓,个性强悍,喜欢械斗,因此经常自相残杀,争斗连年不休。一天,村里一女子在河边打水,见一柳筏漂了过来,筏上端坐着一个青年男子,顿时非常惊骇,急忙回家告诉父兄。父兄跑来一看,果然岸边有一少年,仪表堂堂,不觉失声道:“真是天生神人。”随即问少年从哪里来。布库里雍顺从容地说,自己是天女所生,从长白山而来。霎时轰动乡间,男女老幼都跑来看他,说他是个难得的好儿郎。众乡亲都争着邀请布库里雍顺去自己家做客,互不相让,最后竟大动干戈。还是布库里雍顺从旁劝解说:“我初到此地,承蒙厚爱,自当一一拜访。”又指着打水女子的父兄,对众人说:“我与他们相见最早,理应先拜访他们家。”众人见他举止谦恭,谈吐不俗,便个个叹服,没有异议。布库里雍顺在打水女子家受到盛情款待。吃到中途,座上的老人详细地询问他的氏族,布库里雍顺一一作出回答。老人又问他有没有结婚,布库里雍顺回答说还没有。老人马上起身,走进里屋,过了一会儿带出一位少女。仔细端详,原来就是刚才打水的女子。虽是乡村质朴,倒也体态端正。老人让女子对答行礼,布库里雍顺也离座作答。礼毕,女子转身进屋。老人对布库里雍顺说:“我女儿也该嫁人了,如果你不嫌弃,我为你俩做主。”布库里雍顺谦逊地推辞,但在老人的坚持下还是同意了,并与老人行翁婿礼。老人打算挑个好日子让两个新人完婚,于是布库里雍顺就在他家住了下来。闲暇时布库里雍顺会去拜访村中各家,村人见他彬彬有礼,都非常欢迎。
  到了那一天,一对小夫妻拜堂成亲,大家都到老人家里贺喜。顿时高朋满座,宾客盈门,其中有一个鹤发童颜的老人,对主人说:“好一个小郎君,被你家夺去做女婿。”又对众人说:“他是圣人出世,来到我们村,也算是我们村的福气。我们村连年争斗,弄得家家不安,人心惶惶,现在不如奉这小郎君为主,一切听他指挥,倒可解怨息争,安居乐业。大家觉得怎么样?”众人听这一席话,个个鼓掌赞成,欢声如雷。也不管布库里雍顺愿不愿意,竟一起请他坐上座,叫他做村长,称他为贝勒。布库里雍顺得此机缘,用智谋来团结居民,使大家安居乐业,创建了鄂多哩城,成立了一个爱新觉罗部,成为满洲开基的始祖。
  ……
展开
目录

001  /天降奇婴

003  /一代雄主努尔哈赤

007  /背着明朝做皇帝

011  /四易蓟辽主帅

015  /袁蛮子气死了清太祖

018  /满洲入攻朝鲜

022  /反间计

027  /国号大清

030  /朝鲜投降

035  /美人计

040  /多尔衮的痴念

044  /冲冠一怒为红颜

049  /入关定鼎

053  /“我就是史督师”

056  /阎应元死守孤城

059  /唐王绝食自尽

063  /为桂王效命

068  /自古英雄多风流

072  /郑成功仗义兴师

076  /顺治帝出家

081  /康熙帝智除鳌拜

084  /吴三桂叛变

088  /警报频传

093  /韩大任进谗

098  /吴三桂称帝

尼布楚条约/  103

亲征噶尔丹/  107

康熙帝的憾事/  111

鸭贩子做皇帝/  115

令人怀疑的遗诏/  121

雍正帝惨诛同胞/  126

年羹尧之死/  128

大小策零作乱/  131

宫闱情事/  136

征战金川/  141

乾隆帝与陈阁老/  145

香妃殉节/  150

重幸江南/  155

征服缅甸/  160

台湾的天地会/  164

纪晓岚与和珅/  170

白莲教之乱/  174

嘉庆帝怒除和珅/  178

《三国演义》作兵书/  182

李长庚剿海盗/  186

八卦教闹皇城/  191

髯将军杨遇春/  196

杨芳的反间计/  201

罗思举平瑶乱/  206

虎门销烟/  211

216  /误国的琦善

221  /鸦片战争

225  /“好葛公”

230  /胆小的牛大帅

233  /南京条约

238  /徐广缙力悍广州城

242  /中国的大劫数

246  /太平天国

252  /钱江的计谋

256  /洪秀全夺占南京

261  /曾国藩扬威

265  /厉害的湘军

270  /色艺无双的兰贵人

274  /士为知己者死

279  /太平天国内讧

284  /广东省的风波

290  /天津和约

296  /江南大营溃败

301  /火烧圆明园

306  /肃顺与西太后的较量

312  /慈禧听政

316  /李鸿章与淮军

322  /天王末路

328  /僧亲王中计

332  /剿灭捻贼任柱

平定捻乱/  337

太监李莲英/  341

慈禧太后归政/  347

同治帝归天/  350

索回伊犁/  355

中法战争/  357

朝鲜内乱/  362

颐和园/  367

中日甲午战争/  371

马关条约/  376

维新变法/  381

戊戌政变/  388

金钟罩与红灯照/  391

八国联军入京/  397

“我饿得很”/  403

悔罪乞和/  407

给老佛爷画像/  411

国父孙中山/  416

秋风秋雨愁煞人/  420

“我不能死在他前面”/  424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  429

武昌起义/  434

革命风潮四起/  439

清廷风雨飘摇/  445

清帝退位/  450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