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晋朝/述说历代春秋》:
最初,曹操为司空时,听说司马懿博学多才,欲擢用,便派人去请司马懿。司马懿看不起出身“赘阉遗丑”的曹操,就以风痹之病为借口推脱不仕。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被献帝拜为丞相。曹操再次派人去请司马懿。这一次,来人态度强硬,说:“如果司马懿不能去,就将他抓去。”司马懿无奈,只得到丞相府做了文学掾。
司马懿自知已经得罪了曹操,因此在曹操手下办事,小心谨慎,勤勤恳恳。先后迁为黄门侍郎、转议郎、丞相东曹属及主簿。另外司马懿的三弟司马孚也被曹操征辟,先任陈思王曹植的文学掾,后迁为太子中庶子。司马懿本来一直都被曹操所猜忌。他人生的转折点是在建安二十四年。这一年东吴孙权向曹操上表称臣,并怂恿曹操自立为帝。当时,曹操手下的门阀官僚,如荀或、崔琰等著名人物都持拥汉的态度,对曹氏代汉颇有异议,也因此而不得善终。司马懿看出了曹操的野心,他对曹操说:“汉运垂终,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权之称臣,天人之意也。虞、夏、殷、周不以谦让者,畏天知命也。”这一番话是很合曹操心思的,从此司马懿成为曹操的亲信重臣。在曹操称魏王以后,就用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
司马懿和曹丕的关系非常好,“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为太子所信重,与陈群、吴质、朱铄号为四友”。后来司马懿为曹丕“篡汉”更是出了大力,所以他才一直为曹丕所“信重”。曹丕代汉称帝后,司马懿的地位渐渐重要起来,由尚书、督军、御史中丞起,官至抚军将军,加给事中录尚书事。黄初五年,曹丕以尚书令陈群为镇军大将军,尚书仆射司马懿为抚军大将军。当时,军权主要仍在曹氏手中。论地位,曹真、曹休、陈群也略在司马懿之上。公元228年曹休死。公元231年,曹真死。公元236年,陈群死。这以后,司马懿的地位逐渐突出,对蜀战事,多由他来主持。
在曹丕一生中曾两次伐吴,每次都以司马懿居守许昌,到曹丕临终时,更令司马懿与曹真、陈群、曹休四人为辅政大臣,共同辅佐魏明帝曹睿。在魏明帝时期,司马懿成为魏国政治舞台上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他不只是曹睿的谋臣,同时还掌握着军权,成为了可以独当一面的军事首领。
司马懿是一个极具军事才能的人,他第一次展示这一才能是在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219年。那时蜀将关羽围攻樊城,水淹七军,虏于禁,斩庞德,威镇华夏。而汉献帝都许昌,离樊城很近,曹操为避关羽的兵锋,曾打算迁都河北。时为曹操军司马的司马懿向曹操建议说:“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国家大计未有所损,而便迁都,既示敌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孙权、刘备外亲内疏,羽之得意,权所不愿也。可喻权所,令掎其后,则樊围自解。”曹操听后,采纳了司马懿的建议,暗地与孙权联系,达成了联合攻蜀军的密谋。结果关羽丢失了荆州,自己最后也身首异处。
魏明帝时,司马懿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展现。他长期参与领导对吴作战,有一天,魏明帝向司马懿询问对吴作战的方略,司马懿回答说:“吴以中国不习水战,故敢散居东关。凡攻敌,必扼其喉而播其心。夏口、东关,贼之心喉。若为陆军以向皖城,引权东下,为水战军向夏口,乘其虚而击之,此神兵从天而堕,破之必矣。”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