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明代越中心学与文学
0.00     定价 ¥ 89.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20345033
  • 作      者:
    曹诣珍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6-01
收藏
荐购
作者简介
  曹诣珍(1977~),女,浙江慈溪人。200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古典文献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学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已出版《〈红楼梦〉情感讲述语词的叙事功能》《姚勉集》等多部专著,并在《文艺研究》《中南大学学报》《浙江社会科学》《红楼梦研究》等重要刊物上发表《王阳明〈纪梦》诗考论》《清代杭州驻防八旗的文学生态》《〈红楼梦〉情感讲述语词的构成》等十余篇论文,主持“明代越中心学流播与文学发展关系研究”“清代文人游幕与西南边地文学发展关系研究”等四项教育部及浙江省规划课题,参与“浙江古代现存著述总目”“浙江通志·艺文志”等多项国家重点、省重点项目。
展开
内容介绍
  越中素称人文渊薮,明代的越中地区既是阳明心学发端与成熟之地,也是文学发展重镇。王阳明作为越人,其心学思想独步当时,诗文兼有道学与文学之本色,成就蔚然可观。阳明晚年主要在乡邦传播心学,越中文士因地域优势,沾溉甚多,影响至深,由此涌现了以徐渭、张岱、王思任、祁彪佳、孟称舜等为代表的众多具有心学背景的文学活动主体,共同铸就了明代越中文学的繁荣。《明代越中心学与文学》即以此为学术背景,旨在系统探究明代越中地区心学流播与文学发展的内在关联。试图以心学与文学的衔接为切入点,通过哲学史和文学史演变的双重梳理,在“明代越中”这一特定的时空背景下,对心学与文学的互动共进、交相辉映作整体性、全面性的考索,系统观照阳明心学影响下明代越中文学的具体发展情状,全面审视阳明心学在明代越中文学发展过程中所起的历史作用,进而把握越文化的精神特质与风格特征,丰富地域文学、区域文化的研究。
展开
精彩书摘
  《明代越中心学与文学》:
  明世宗嘉靖六年(1527),阳明奉命兼都察院左都御史,总制两广、江西、湖广等军务事宜,往征广西西北边境思、田之乱,之后又平八寨、断藤峡民变;终因奔波劳累、年老衰病而请辞归乡,虽朝廷不允,再于次年十月上疏告归,在归途中逝世,享年五十七岁。临终之时,门人周积泣下,问:“何遗言?”阳明微哂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①一代大儒,就此陨落。阳明的临终遗言,很容易令人联想到他晚年诗歌中的“月”意象。总体而言,阳明晚年的诗歌以有裨世教的哲理诗为主。这类诗又可分为两种:一种并不纯粹写玄理,而是与写景、抒情、状物结合起来写,意境浑融,光明俊伟,气度高华,如前所举《碧霞池夜坐》《月夜二首》等。另一类则直接宣扬他的“良知”“致良知”等哲学思想,如前所举《示诸生三首》《咏良知四首示诸生》等。这后一类诗,因几乎完全追求玄理,缺乏形象性及美感,多为后人所讥。如王世贞《明诗评》云:“新建雄略盖世,隽才逸群。诗初锐意作者,未经体裁,奇语间出,自解为多。虽谢专家之业,亦一羽翼之隽也。四时诗如五花骏马,嘶踏雄丽,颇多蹶步。暮年如武士削发,纵谈玄理,伧语错出,君子讥之。”②即认为阳明晚年时期的诗歌过于纵谈玄理,不如其早年。陈子龙也曾评论说:文成“自讲学后,多作学究语,遂不堪多录”③。对之批评更甚者如王夫之,他说:“王伯安厉声吆喝:‘个个人心有仲尼。’乃游食髡徒夜敲木板叫街语,骄横卤莽,以鸣其‘蠢动含灵皆有佛性’之说。志荒而气因之躁,陋矣哉!”④这类诗确实近似于佛教徒的偈语,缺乏诗味,可以说是形似诗而实非诗的理学讲义语录。但是,对于理解阳明晚年的心学思想,却是不可忽视的。
  朱光潜曾说:“诗虽不是讨论哲学和宣传宗教的工具,但是它的后面如果没有哲学和宗教,就不易达到深广的境界。诗好比一株花,哲学和宗教好比土壤,土壤不肥沃,根就不能深,花就不能茂。”①纵观阳明一生的文学实践,自不难发现:他的诗文深刻反映了他求道、见道的艰苦过程,是他道学情怀的审美外显和艺术表现。只有结合阳明心学思想的变迁过程和人生经历,我们才能捕捉他的诗文中所体现的心路历程和生命个性,也才能对其中所表现的高远超拔的人生境界作出准确的解读。他的诗文蕴含着直面苦难、超越忧患的巨大的道德勇气和人格力量,其中既有深邃的智慧,又有在这智慧观照下体会到的天地之生机、自然万象之美好。他的哲学思辨情怀与诗人性灵特点融为一体,诗文中处处流露出心学的睿智,而这种智慧又集中表现为“理趣”,多维地存在于其诗文中,呈现出不同的审美方式,于是其诗文自然成了生命与哲学思考的象征符号。总体来看,阳明的文学创作属于典型的儒者之诗文,松下忠以为:“儒者论诗与诗家所论,其取舍异趣。诗家所取者,格体句势字法,无不着眼;儒者唯取其志气之豪大。其豪大其大也,皆出于性情之正,所为思无邪也。诗人或费工巧,或劳安排;儒者唯写胸中之蕴,而洒落平淡也。”②或可说明王阳明诗文的独特韵味。也正因阳明“师心自觉”,得悟“良知”,故其诗文创作能摆脱当时的复古之风,既有道学之精深豪大,洒落平淡,同时又兼有文学之本色。
  ……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王阳明的心学历程与文学实践
第一节 王阳明早年的文学活动
第二节 龙场及滁阳、南都时期的文学创作
第三节 宸濠之变与《江西诗》
第四节 王阳明晚年的文学活动

第二章 越中王门弟子的“讲学家之诗文”
第一节 徐爱:雕虫之技
第二节 季本:我则未暇
第三节 王畿:诗之工、诗之衰
第四节 徐珊:优于文而匪独其文

第三章 “越中十子”与阳明心学
第一节 杨珂:自放于山水
第二节 沈炼:托意于儒侠
第三节 陈鹤:寄情于闲居
第四节 徐渭:执着于“真我”

第四章 心学陶冶下的越中小品文
第一节 陶望龄:自胸膈中陶写出
第二节 王思任:诗以言己
第三节 张岱:得其真,得其近

第五章 明代越中曲家与阳明心学
第一节 王阳明的戏曲风化观
第二节 徐渭的戏曲理论与实践
第三节 明末越中曲家的理论与创作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