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逻辑与文化、逻辑东渐与中国文化、语言与思维、中国语言与中国逻辑、是与“to be”、不的含义、中国语言与非形式逻辑、汉语中反向表达的辩证逻辑阐述、中国逻辑理论与思想、论逻辑的个性、中国语言与中国逻辑等方面,从而提出逻辑的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力求能够对中国古代的逻辑论和思想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和理解。
白马,马也;乘白马,乘马也。
狗,犬也;杀狗,杀犬也。
弟,美人也;爱弟,爱美人也。这种侔式推理与附性法推理不同,附性法推理是在一个性质判断中,对主项和谓项都附加一个属性。由于先秦汉语中系词的缺乏,发展引申的侔式推理就不仅仅局限于附加属性,而可以附加动词等概念。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上古汉语由于系词的缺乏最容易发展出与“侔式推理”相关的其他非形式的推理形式,从而导致墨家辩学在本质上具有非形式逻辑的特征。有还是没有系词,有时候使得一个命题表达的含义是不一样的,例如王路先生对“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进行分析,认为至少包含如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A对任何事物x,x与自身相联系。B至少有一个事物x,x与自身相联系。C对任何事物x,对任何事物y,x与y相联系。D对任何事物x,至少有一个事物y,x与y相联系。E至少有一个事物x,至少有一个事物y,x与y相联系。F至少有一个事物x,对任何事物y,x与y相联系。由系词构成的命题具有如此复杂的含义,上古汉语的“x者,y也”结构很难表达这样丰富的思想。中国古代不存在和西方语言一样的对象语言,也就是说,汉语中根本不存在一个与“to be”相同的系词,因此,也就没有“S是P”这样的语言形式。没有相同的对象进行研究,无论如何也很难得出相同的结论,这就是我们看到在中国哲学的传统里为什么没有对“是”的千淘万漉式的追问,因为“是”在古代汉语里“人微言轻”,无关痛痒。古代汉语里的“是”同西方语言里的“to be”作为语言的基本形式,“to be”与每一个词相关联的情况完全不同。在古代汉语里,“是”不是语言的基本形式,也不是稳定的语言因素,更不用说与每一个词都相关联了。另外,中国古代的哲学传统走的不是语言分析、语法探究的路径。中国的形而上学的形成不是建立在对思维中逻辑命题分析的基础之上,也不是肇始于对语言的分析,而是形成于人的感觉。这是一种非语言的、非逻辑的传统,可以“得鱼忘筌,得意忘言”。这就是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产生亚里士多德式的逻辑学说的原因,也是为什么中国古代训诂学发达而语法学不发达的原因。张东荪先生说得好:“逻辑甲(指传统逻辑)的特性,就我所见,是在于整理言语。于此,逻辑与言语可以说是一而二,是二而一。就其是一而言,逻辑虽是言语中所表现的普遍理法,然而这个理法却必须宿于言语中。不但离了言语,便无处觅此理法,并且此理法在实际上是跟着言语的构造而生。”
第一章 逻辑与文化
第二章 逻辑东渐与中国文化
第三章 语言与思维
第一节 什么是语言
第二节 语言与思维
第三节 语言影响思维
第四章 中国语言与中国逻辑(上)
第一节 中国语言与中国推理类型
第二节 汉语整体特征与中国逻辑理论与思想
第三节 汉语词法特征与中国逻辑理论和思想
第四节 汉语句法特征与中国逻辑理论和思想
第五章 中国语言与中国逻辑(下)
第一节 语素音节文字
第二节 汉字系统
第三节 汉字的类比性
第六章 “是”与“to be”
第一节 “是”与“to be”与中西逻辑理论与思想
第二节 “是”与“to be”与中西哲学
第三节 余 论
第七章 “不”的逻辑意义
第八章 中国语言与非形式逻辑
第九章 汉语中反向表达的辩证逻辑阐释
第十章 中国的逻辑理论与思想
第一节 中国传统逻辑推理
第二节 中国传统的逻辑理论与思想
第十一章 论逻辑的个性
第十二章 关于中国语言与中国逻辑的反思
主要参考文献(著作类)
主要参考文献(论文类)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