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宇
1986年生,沈阳人,小说作者。有小说集《冬泳》《逍遥游》出版。
本期带来的小说是《液体》。
张怡微
上海青年作家,出版有《樱桃青衣》《情关西游》《新腔》等,现任教于复旦大学中文系。
本期带来的小说是《字字双》。
韩松落
作家。著有《我口袋里的星辰如砂砾》《窃美记》《为了报仇看电影》《我们的她们》《怒河春醒》《老灵魂》,出版有个人专辑《靠记忆过冬的鸟》。华语电影传媒大奖、迷影精神赏评委。
本期带来的小说是《妈妈的语文史》》。
张天翼
生于天津,现居北京,自由职业者,以写小说为生,出版小说集《扑火》《性盲症患者的爱情》等,有作品改编成电影已上映。
本期带来的小说是《泳客》。
晓宇1991年生,牛津大学政治学博士,曾任职联合国,研究国际冲突,同时写作。本期带来的小说是《莽林日内瓦》。贺伊曼1990年出生于河南新乡,现居上海。当过几年编辑,如今莫名其妙成了一个坚持开餐厅的人。懒惰的摄影爱好者。偶尔写小说。本期带来的小说是《绿洲》
陈楸帆毕业于北大中文系及艺术系,科幻作家、编剧、翻译。曾多次获得华语科幻星云奖、银河奖、世界奇幻科幻翻译奖等国内外奖项,作品被广泛翻译为多国语言,在许多欧美科幻杂志均为首位发表作品的中国作家,代表作包括《荒潮》《未来病史》《人生算法》等。
本期带来的小说《爱的小屋》。
展开
米亚·科托:来自疫情期间的采访
本期《小说界》专访了《梦游之地》《母狮的忏悔》《耶稣撒冷》的作者米亚·科托,他生活在非洲莫桑比克的白人作家。出于作家和科学家的双重身份,他在当地知名度很高。在上海时,曾有莫桑比克人在街上拦住他,要求合影。因为在创作的多部虚构作品中展现了“风格的创新与深厚的人文精神”,完成了“从地域性到全球性的过渡”,米亚·科托于2013年获得了葡语文学界的最重要奖项——卡蒙斯文学奖,也成为近些年诺贝尔奖的有力候选人。
因为新冠疫情的影响,本次专访通过邮件完成。在采访中,米亚·科托表示:“这场危机重大且会绵延持久,必将意味着此后我们将有所不同。不能天真地认为全世界都会天翻地覆。但我们也许会开始质疑世界上政治和社会组织方式的某些长久预设。这是好事,因为我相信,会产生更广泛的共识,人们将意识到新自由资本主义对我们的失效。”
王占黑看《正常人》
继剧集《正常人》风靡全球之后,它的同名原著小说也于今年7月推出中文简体版,本期《小说界》特别邀请了青年作家王占黑撰写评论,她不仅看了剧集、读了英文版,而且也在第一时间看了中文版。
她在文中写道:“去年夏天,我在北方的山里读完了《聊天记录》,很巧的是,今年夏天,我又在南方的山里读完了《正常人》。读到的是城市、派对、复杂人心,看到的是山泉、大雨、动物植物,难免引起一些感官上的反差,会觉得人物的挣扎在地球面前实在过于渺小。但我看到晴天和雨天,上山和下山,仍会想到人和人的关系,也尝试去找书中所写的‘彼此环绕生长,为了腾出空间而长得歪歪扭扭’的植物。当我们说起亲密关系的时候,很容易就想到攻和守,爱和恨,想到付出和占有,伤害与被伤害,而《正常人》所提醒的,是更大更久远的东西——亲密关系中充满了共同成长的可能,在引领对方的过程中,也完成自我教育。
陈思江与“自己的苹果”
本期《小说界》的“爱读”栏目,专访了海朋森乐队的主唱、画家陈思江。
疫情发生时,陈思江刚作为绘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毕业。从伦敦飞成都时,虽然行李额度有限,但她还是带上了好几本书:“我带了这两年读的英文书,其中有关于培根的、海德格尔论技术的、马克·费舍尔的Flatline Constructs、朋友送的许煜的《论中国的技术问题》,和一本也是朋友送的很重磅的讲航空史的图书。”
隔离的14天是在成都郊外的一所农家乐度过的,其他被隔离的人嫌这里条件差,都转去了酒店。于是,整个农家乐只剩陈思江和乐队的吉他手小刀。每天早晨起床,小刀豆会听到陈思江在院子里,一边踱步一边大声用英文读着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像是学生在念诵书本一样,一字一句,非常认真。”
想起陈思江在歌里写:“各自怀着各自的心事,各自握着各自的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