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要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看看怎样借鉴经验、总结教训、全方位长远地规划
本书是在现行国家支持建立国际金融中心政策背景下,主要针对我国建立国际金融中心与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状况进行写作的。目的是,通过对国外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状况进行系统地分析比较,结果我国具体国情与发展进程,提出我国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议。本书的重点在于:通过对现在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历史与现状的认识,深入分析我国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必要性以及其建设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由此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建议。
第一章 金融中心概论
第一节 金融中心基础理论
一、金融中心的界定
从功能的角度,美国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Kinderberg)认为:“金融中 心不仅随时要在个人和企业的储蓄和投资之间发挥平衡作用,将金融资本从 储蓄者转移到投资者,而且还对不同地区间储蓄的支付和转移产生影响。”
我国香港学者饶余庆提出:“金融中心是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高度集中, 各类金融市场能自由生存和发展,金融活动与交易较任何其他地方更有效率 的都市。”
英国金融专家库克利则认为:“金融中心传统上是对主要金融市场的描 绘。在这个市场上,当大量金融交易活动被集中在某一区域尤其是特定城市 时,该城市或区域便被看作是金融中心。”
可以说,金融中心一定是具备经过历史财富积累而奠定的经济基础,而 且能经历改革甚至是残酷的政治斗争而延续下来。同时,通达的区位优势以 及具备现代计算机技术的硬件设施也是其不可或缺的条件,并在此基础上进 一步向各类金融机构以及新型交易的中介商提供更加精细化的分工,再通过 不断地发展扩张,孕育出具备区域性或者全球性的资本交易清算场所。由此, 金融中心是建立在以科学技术为基础而产生的科技、贸易、经济等中心之上 的汇聚机构、交易、清算、先进设施、金融领域人才以及科技创新的中心。
金融中心功能的实质即金融中介功能。传统上,为有资金需求客户与有 闲散资金客户之间提供中介服务作为绝大多数金融机构的中介功能;而金融 中心则为各类金融机构提供集中交易和清算的场所,某种程度上是“中介的 中介”。区域金融中心是那些允许国际投资者们自由积极地从事各种相关金融 交易的特定区域。与之对应的,只允许本国居民进行金融交易的则被称为国
内金融中心。
二、从供求角度分析金融中心形成
基于世界经济格局变迁的视角,可以说,任何强大的经济体都必然会发 展出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区域金融中心,通过历史的发展规律同样也可以看出: 打破宗教束缚以及最早发行公债进行融资的威尼斯;坐拥商业和信息交换中 心,诞生出世界历史上第一家中央银行的阿姆斯特丹;借助英国第一次工业 革命的推动,成为新生经济体的核心区——伦敦;还有纽约、东京等城市都 是世界著名的区域金融中心。
自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时间回溯到 2011 年 2 月 14 日,根据日本内阁公布的数据,日本 2010 年全年名义 GDP 为 54742 亿美元,这与我国同期名义 GDP 相比少了约 4000 亿美元,这是我 国 GDP 首次超过日本。当前我国的 GDP 总量已远超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位, 按这样的经济规模和发展速度,我国理应孕育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金融中心。 实际上,一个国家产生出区域金融中心往往就意味着其具备了区域货币和资 本的控制权以及定价权,由此,当代各国建立区域金融中心的竞争愈加激烈。
Kinderberg(1974)提出,金融服务中心一定是由银行、证券、信托等高 度专业分工的金融中介公司组成的。促使金融中心形成的向心动力往往是以 具备相当规模的经济体作为核心,尤其是在交易和支付结算体系的构建中。 由此,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地理区域以及文化差异等可以说是离心力。 历史表明,通常是在金融中心的开端期,一些“小的历史偶然事件”可能就 会导致某一区域中产生较小的优势,这也意味着一些优势在当时不一定能被 识别出。由此,对于早期的历史研究来说,找出促使一个领先金融中心出现 的因素尤为关键;一般情况下,战乱、贸易发展变化等都可能会影响金融中 心的兴衰起落。譬如,在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后,美国、欧洲各国以 及日本的金融地位的发展变化轨迹很大程度上吻合以上规律。这些新兴的金 融中心无不显示出一个共同之处:以国民经济的增长作为动力;以当代先进 的科技作为基础,以完善的信息披露、会计制度及相关法律作为保证。回到 前文所述有关金融中心形成的向心力与离心力观点。向心力可大致分为三个 部分:(1)市场的流动性(2)信息溢出效应(3)规模经济。离心力同样大致包含三个部分:(1)政策导向(2)进入市场成本(3)法律法规等。在这 一领域的研究中,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结论。比如一些学者会把技术的溢 出、文化因素性、市场的外部等看成影响金融中心形成的首要因素,认为金 融发展的背后动力可以用信息的外生性、不对称信息等来解释。
香港学者饶余庆(1997)曾长期在香港进行一系列的实地研究,获得 不少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的经验和结论。赵晓斌等(2002)在研究未来中国金 融的发展时,创新式地将信息腹地理论引入到地理经济学的领域中来进行研 究。吴景平(2005)采取多维的角度,详细分析了作为近代中国的区域金融 中心的上海在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市场状况。此外,有关区域金融中心的形 成问题,王力和黄育华(2004)、黄解宇和杨再斌(2006)与上财金融中心
(2008)等都对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潘英丽(2003)与张幼文(2003) 则对金融中心建设的某一个方面进行了较为细致地论述。
饶余庆(1997)通过供求的角度分析说明了金融中心所形成的框架结构。 冯德连(2004)通过创建一个轮式模型,分析认为城市因素和供求因素以及 历史因素作为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的推动力,而拉力则由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 组成,并强调了另一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影响因素,即地方政府的公共政策。 薛波(2009)以蝴蝶效应与路径依赖相互作用的分析思路,分为三条分析框 架进行研究。首先从一般的供求关系角度进行分析,即本国居民与外国居民 以及本国与跨国金融机构对生活基础条件、金融服务及其衍生品等方面的供 给需求关系。虽然第一个分析框架适用性较广,但未能深层次分析区域金融 中心形成的原因或动力机制。然后是归类研究这些影响因素,第二个框架分 析存在没有很好地理清逻辑分析层次的问题。最后以英国、美国以及日本的 例子进行说明,引用蝴蝶效应理论,重点介绍了重大政治经济变革在历史进 程中对金融中心造成的影响。但是这三个分析框架均存在一些不足,不符合 当代金融中心诞生的理论体系标准。
三、金融中心发展的深刻背景
有关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问题涵盖政治、经济、历史以及文化等诸多因 素,因此多数学者基于竞争力视角来研究区域金融中心的主要形成要素,关 键方法是设计出能对某金融中心的整体发展状况进行量化的指标体系,这其中,伦敦金融城以及新华 - 道琼斯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
但实质上,上述两个评价指标仅仅是罗列了各个金融中心的详细状况, 或者说只针对金融中心本身这个大的概念,没有考虑其内部指标体系之间的 逻辑关系,所以对于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来说,可借鉴之处有限。正如诺斯曾 在分析经济发展时所提出的,技术创新、人力资本和劳动力等只关注经济增 长本身,并不能解释增长的原因。这就导致关于区域金融中心,不过是通过 一系列的指标来描述其本身,而不能从逻辑层面上将其形成的原因解释清楚, 而这正是我们研究区域金融中心的重点和难点。
对于探究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机制,抽象出重要的变量以进行层次分析 尤为关键。所以,首先考虑金融业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特殊性。作为一种特殊 的服务业,金融业与制造业相比,其中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制造业市场上交 易的是服装、家具等看得见、摸得着的商品。因为其商品自身的特性,相较 于金融业,制造业的生产、销售市场的发展进程对更严格的法律及信息结构 需求不高。服务业某种意义上就是契约型产业,我们认为生产与交易相当于 一个复杂与密集的契约活动。服务业中的金融业,交易双方能掌握的信息较 少,其实质就是金融契约合同的生效(支付条件)。在一个不能保障契约有 效运行的环境里,交易者从事高端服务业交易的风险便会大大提升,交易者 的交易意愿也会降低,因此,能否缓解此类问题就体现出了制度的长远价值。 而法治与政府政策构成金融的制度基础,法治的基础是能对产权与契约执行 进行保护,同时也能对政府行为起到约束作用。政府政策则表现为政府对金 融市场的干预作用,基本表现为税收水平和对金融企业的所有权等方面。由 此,司法体系是否独立以及政府政策是否合意对金融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法律体系主要分为大陆法系与普通法系。施莱弗等(2008)系统性地研 究了 150 个国家的法律起源。结论表明:(1)执行大陆法系的国家对投资者 的保护力度不如执行普通法系的国家,金融发展的状况同样不如后者;(2) 由于最大限度地排除人为因素,执行普通法系的国家中那些因客观条件导致 的商业行贿等事件显著降低;(3)在执行普通法系的国家中,司法体系更独 立,法律程序更简便,所以合同执行的效率更高,产权更安全。施莱弗等的 发现对于有关区域金融中心和证券市场领域的研究具有较高的价值。这同样 表明了制度基础之于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比较当今世界各 区域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属于大陆法系的金融中心相较于属于普通法系的
金融中心,其发展状况要弱一些,且可持续性方面也有不足之处,前者包括 东京、法兰克福和巴黎等城市,后者则是伦敦、纽约、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等 城市。对于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很重要的一点是,如果有好的政策和制度 环境,诸如基础设施与人才等必要条件是可以内生出来的。
除了分析法律制度,政府的金融政策同样值得深究。金融政策属于非长 期政策法规,基本上由相关的个人及公司赋税政策、金融人才配套政策、金 融自由化政策等构成,具有相对灵活变通的特性。历史表明,在法律制度相 对稳定的情况下,大到一个国家的发展,小到一个金融体系的形成,政府的 政策导向是极其关键的。当今世界,金融中心的竞争激烈程度远非 19 世纪前 可比拟,人们纷纷认识到金融中心的重要性,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任何地 区和国家都不会放弃金融中心的发展。基于竞争激烈的金融背景,金融中心 所处地区和国家的金融政策就显得极为关键。一般情况下,金融政策主要围 绕金融业准入门槛、监管程度和税收政策等方面。好的金融政策能起到降低 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和创新成本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吸引金融机构的进驻。 总结以上介绍的区域金融中心的历史经验,无论是金融中心的横向对比与其 自身的纵向对比,可以看出一个适度宽松的金融政策能有效促进金融中心的 发展。实际上,一个有效的金融政策促进金融中心发展,某种程度上还可以 抵消现有制度的不足,同时留存空间和时间从而利于制度的改革。
前文论述了法律制度与金融政策对于金融中心的影响,我们还发现,那 些国际著名的区域金融中心同时也是其本国央行的所在地,例如巴黎、伦敦 和纽约。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作为远东区域金融中心同样如此。不难发 现,央行能够促进区域金融中心提升其国际影响力。区域金融中心可以理解 为金融信息聚集和扩散的中心,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信息地理区位有一定 的弱化,但是由市场本身地理差异和时差所造成的信息时滞仍不能得到有效 解决。所以,倘若金融机构更加接近信息源,那么其他就能更加快速地获取 有效信息,尤其是非标准化信息。基于短期来看,金融市场充满了投机活动, 这就会导致一些距离央行比较近的金融机构,能够其先人一步得到有效信息, 从而取得更高的收益。另一方面,央行所在地通常具备监管信息与先天政策 优势,会吸引大量金融机构进驻,这能够更进一步促进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 和发展。
另外,金融中心的发展还需具备开放的经济和地理区位优势。一方面
,通常是只有一定经济规模和地理纵深的地区才能诞生金融中心,因为金融中 心具有大量的交易主体,而只有这样大的经济腹地才能承载。而且,区域金 融中心内拥有大量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其区域化程度越高,区域金融中心的 影响范围就越大,二者成正相关的关系。比较典型的是新加坡和香港,前者 作为东南亚的金融中心、经济中心,虽然其国土面积不大,但其具有很高的 区域化程度,我国香港不但作为大陆华南地区的经济中心,更是东亚地区的 金融中心;另一方面,金融中心城市通常是由过去的航运与贸易中心城市, 因此具备先天的地理区位优势。历史上,伦敦、纽约、东京、中国香港以及 新加坡等均从旧时的航运贸易中心发展成为当今的区域金融中心;另外,金 融的需求量与交易量在短期内是相对稳定的,倘若金融中心在同一个时区或 者时区相差不大时,便会产生竞争。纽约与伦敦之间相差五个时区,伦敦与 东京之间又相差九个时区,而同处亚洲东半部的东京与中国香港、新加坡和 上海只差一个时区,因此,较近的时区必然会导致以上几个金融中心之间竞 争激烈。
另外,世界上几乎所有区域金融中心的工作语言都是英语。例如:伦敦、 纽约、新加坡、中国香港、悉尼等,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是联合国的工 作语言之一,所以那些以英语作为本国官方语言的国家,无形中为区域金融 中心的发展增添一个优势。都位于亚洲东部的东京和我国上海因为官方语言 都不是英语,有可能会导致相应的交易成本升高,所以,我们认为区域金融 中心发展的辅助条件还应该包括语言方面。
基于前文的分析,对于一座城市来说,要想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其自身 的法律制度、相关金融政策、央行所在地、地理区位以及相邻金融中心之间 时区远近等都是关键的影响因素,官方语言则作为一个隐形因素影响着金融 中心的交易成本,要强调的是关于金融中心的制度建设,尤其是其中的法治 建设最为关键。回到前文的论述,每一个城市自身的禀赋特征都不尽相同, 所以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结果一方面可能会成为有利于金融中心发展的向心 力,另一方面,也可能形成一定程度的离心力,从而影响区域金融中心的 发展。
基于历史角度分析,关于区域金融中心形成的一个核心基础条件便是良 好的产权保护和有效维护契约执行的法治体系。目前世界上现有的几大区域 金融中心里,那些执行普通法体系的金融中心发展得更好,可以说,它们的法律体系一定程度上优于大陆法,施莱弗等的研究证明了这个结论。如果说 法治是区域金融中心诞生的基础条件,基于我国的现实情况,可以说,我国 的司法体系历史上就不是独立的司法体系。从公元 618 年的唐朝到 1911 年的 清朝结束,中国过去一直都是一个中央集权式国家(陈志武,2009),这同西 方国家的分权体制完全不同,中国的法律突出行政处罚与刑事制度,关于民 事责任的认定和程序法的规范上有明显不足。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近代中 国的法律体系同以往朝代相比没有较大变化,司法体系被政府控制,没有有 效的独立司法体系。自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律得到了修正和完善,并且在 1991 年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此后还颁布和 实施了其他的一些民事和商业法律,法制建设进一步提升,但司法体系的发 展进程仍然无法契合经济高速发展的步伐。
单豪杰等(2007)从历史、理论和经验研究三个角度对制度与经济发展 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提出有关制度划分与阶段性发展的创新 论述。实际上,制度层面分析方面,划分制度的内涵和分层以及划分制度分 析的阶段性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研究的历史跨度较长的话,可能会陷 入循环论中,因此,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内生性问题的关键是找出一个合理 的时间起点。金融中心和法治的建设同样具有这一逻辑关系。从宏观层面来 看,法治的发展通常是较为缓慢的,尤其是地方政府常常会影响地方法院, 因此这种意义上的法治发展的进程都较为缓慢。但从另一个角度,即法治功 能的内涵来理解,我们的思维就可以扩散。我们把它划分成五类,即政府的 治理效率、政府的廉洁程度、对产权的保护力度、法律制定的质量和执行效 率尤其是维护契约合同的有效执行等。这五个方面的发展需要很长时间才会 改变,但好在不是一成不变的,换一种说法就是,法治因素是处于 0-1 分布 上的一个值,而不是一个 0 或者 1 的界值点。只考虑完全的独立司法,倘若 将其认为是一种“缓慢且严谨的制度”过程就显得不够科学。实际上,这其 中的一部分,即我们的金融政策,例如人才配套政策、税收政策、金融自由 化等方面的政策都是能够迅速发展与变化的。诸如这些政策,我们可将其称 之为“迅速变迁的制度”。
此外,基于区域发展经验来说,我们应该借鉴英美等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 法律经验。因此金融市场高速成长的同时,还需建立和完善一系列与之相配套 的法律,让法律来保障金融市场的发展。回顾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历史,这种作用体现得非常明显。不得不说我们尚未建立起促进金融发展的良好体系,某 种程度上反而不利于金融市场的发展,因此只能在实践中去不断地推动。毋庸 置疑,这种推动势必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正因为如此,部分学者认为,上 海如果不能成功地在司法体系上取得突破,将不可能建成区域金融中心。但 我们对于建设上海区域金融中心仍采取乐观的态度,很关键的一点是,在金 融领域,法治要求范围相对要小许多。因为中国是经济分权式的体制模式, 地方政府通常在政策与制度方面拥有较大的创新空间,所以相当一部分经济 领域的法律法规可以在宪法的框架下进行创新,金融政策则相对更为灵活。 如何解决这些背后的基础问题?在中国,在一个强大政府的支持之下,同样 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一些法律条文和案例进行创新改革。
需要强调的是,金融市场中的证券市场有其独有的运行特征。现实中, 那些证券市场里的投资人们能够形成一个交流有效信息的利益群体,他们对 利益的认同感和认知性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这个市场上,由违规违法等不 当操作而导致的损失都能够得到精准测算。另一方面,由于市场会被来自各 个领域的投资者和社会各界媒体关注,所以监管者的压力也会上升,可以说 间接地督促该市场发展得更加完善。特别是当出现较大波动时,对违规违 法行为的处罚尤其重要。虽然这类作用机制真正奏效是漫长的,但另一方 面,对法治建设来说却可以长期有效。马克思经济学中有同样的观点,Coffee(2001)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即当处于市场和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时,此阶 段应当是制度的建构阶段,应找出问题并变革旧制度,法律的变革总是随着 经济发展之后发生。虽然这类路径的成本较高,但不得不说,其是在现有体 制下进行利益集团博弈的一个次优选择,可以说金融市场的区域化就是具有 推进作用的有效路径,其积极引入外力作用,在加强上海的相关法律制度和 构建上海区域金融中心方面具有强劲的推动力。
由此,金融中心形成的内在决定性因素就是金融制度,在促进其发展中, 金融政策则起到很重要的推动作用。至于金融中心形成的外在支撑条件,则 是前文提到的央行与监管部门所在地、经济区位、时区、英语环境以及蓬勃 发展的经济腹地。按此理论框架,查找并分析近年数据,东京,其法治和金 融政策均不占优势,结果当然就是其作为区域金融中心的地位在近年来显著 下降,不排除其经济状况的原因,但可以肯定地说,导致其区域金融中心地 位不断下降的重要原因便是制度与政策的缺陷。另一方面,中国香港则在金融政策方面富有竞争力,新加坡在法治制度的基础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此 外,同处亚洲的印度与中国在金融政策与法治建设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劣势。 所以基于这一分析框架,我国上海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核心问题就是金融政 策以及法治建设,而体现在经济自由指数中的政府规模、政府廉洁、产权、 投资自由、货币自由以及金融自由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短板。换言之,构建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侧重点就是这些方面。
前言 …………………………………………………………………………… 1
第一章 金融中心概论 ……………………………………………………… 1 第一节
金融中心基础理论 …………………………………………… 2
一、金融中心的界定 ……………………………………………… 2
二、从供求角度分析金融中心形成 ……………………………… 3
三、金融中心发展的深刻背景 …………………………………… 4
四、历史上的区域金融中心发展分析 ………………………… 10
第二节 国际金融中心概论 ………………………………………… 20
一、国际金融中心的界定 ……………………………………… 20
二、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因素分析 ……………………………… 21
三、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评估指标体系 ……………………… 31
四、现有国际金融中心的指标比较与新变化 ………………… 37
五、新兴的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职能 ………………………… 46
六、新兴的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意义 ………………………… 47
七、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影响力(以英、美、日为例)…… 47
第三节 国际金融中心对世界(或国内)经济的影响………… 48
第二章 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及比较分析 ………………………………… 51
第一节 伦敦 ………………………………………………………… 52
一、地理位置 …………………………………………………… 52
二、形成历程 …………………………………………………… 52
三、发展现状 …………………………………………………… 53
四、功能影响 …………………………………………………… 54
五、原因分析 …………………………………………………… 54
六、衰落 ………………………………………………………… 58
第二节 纽约 ………………………………………………………… 58
一、地理位置 …………………………………………………… 58
二、形成历程 …………………………………………………… 58
三、成为金融中心原因分析 …………………………………… 60
四、发展现状 …………………………………………………… 61
第三节 法兰克福 …………………………………………………… 61
一、地理位置 …………………………………………………… 61
二、形成历程 …………………………………………………… 61
三、发展现状 …………………………………………………… 63
四、未来发展:政府推动与欧央行的机遇 …………………… 63
第四节 东京 ………………………………………………………… 64
一、地理位置 …………………………………………………… 64
二、形成历程 …………………………………………………… 64
三、发展现状 …………………………………………………… 65
四、东京金融市场运行的缺点 ………………………………… 65
五、日元的国际化之路 ………………………………………… 66
六、金融中心的衰退 …………………………………………… 67
第五节 新加坡 ……………………………………………………… 70
一、地理位置 …………………………………………………… 70
二、形成历程 …………………………………………………… 70
三、原因分析 …………………………………………………… 71
四、发展现状 …………………………………………………… 72
第六节 主要国家金融中心发展比较分析 ………………………… 73
一、主要国家国际金融中心区位条件比较分析 ……………… 73
二、主要国家国际金融中心形成过程比较分析 ……………… 74
三、主要国家国际金融中心业务比较分析 …………………… 76
四、主要国家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趋势比较分析 ……………… 78
五、国际金融中心展望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 80
第七节 离岸金融中心 ……………………………………………… 81
一、国际离岸金融中心简介 …………………………………… 81
二、英属维尔京群岛离岸金融中心简介 ……………………… 82
三、离岸金融中心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 83
第三章 金融国际化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 ……………………………85
第一节 金融国际化及其正负效应分析 …………………………… 86
一、我国金融国际化的现状 …………………………………… 86
二、金融国际化的正负效应 …………………………………… 87 第二节 金融国际化对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影响分析 …………… 90 一、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改革 ………………………………… 90
二、金融国际化促进资本市场开放 …………………………… 94 第三节 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99 一、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 …………………………… 99
二、对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建议 ……………………………… 103 第四章 我国发展人民币离岸业务的构想 ……………………………… 107 第一节 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构建回顾 …………………………… 108
一、离岸金融市场 ……………………………………………… 108
二、我国离岸人民币业务以及市场的发展 …………………… 108
三、离岸金融市场构建中的困难 ……………………………… 109 第二节 我国离岸金融市场建设的构想 …………………………… 111 一、我国建设离岸金融中心的理由 …………………………… 111
二、适合于我国的离岸金融中心的策略选择 ………………… 112 第三节 我国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的现状及对内地金融市场的
影响 ………………………………………………………… 120
一、目前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 ……………… 120
二、比较成熟的离岸金融中心对其国内的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影 响——新加坡 ……………………………………………… 122
三、离岸金融中心对本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影响的思考 ……… 123
第四节 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发展路径辨析 ……………………… 124
一、人民币国际化(离岸金融中心)演进轨迹 ……………… 124
二、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的直接诱因 ………………………… 125
三、人民币离岸中心风险对冲机制呼之欲出 ………………… 126
四、建设人民币离岸中心的挑战 ……………………………… 128
五、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的代价辨析 ………………………… 128
六、其他货币离岸中心的经验借鉴 …………………………… 131
七、人民币离岸中心的未来发展路径分析 …………………… 133 第五章 中国的金融中心建设 …………………………………………… 135 第一节 中国建设金融中心的战略意义 …………………………… 136
一、确立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战略地位的需要 ……………… 136
二、掌握中国在国际市场主动权的需要 ……………………… 137
三、为了我国维护金融自主权的需要 ………………………… 138
四、让国民分享世界经济增长成果的需要 …………………… 139
五、巩固改革开放成果、维护金融安全的需要 ……………… 140
六、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一步 ………………………… 140 第二节 我国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分析 ……………………… 141
一、宏观经济背景:中国已经具备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础和 实力 ………………………………………………………… 141
二、中国的金融热悄然兴起 …………………………………… 150
第三节 我国金融中心建设的行动战略框架 ……………………… 151
一、坚持以国家战略为统领 …………………………………… 152
二、明确我国金融中心的功能定位 …………………………… 153 第四节 关于中国区域金融中心发展问题的研究 ………………… 156 一、中国发展区域金融中心的必要性 ………………………… 157
二、以大连为例分析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发展 ………………… 160
三、中国区域金融中心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162
四、中国发展区域金融中心的措施和建议 …………………… 164 第五节 我国四大金融中心发展历程 ……………………………… 166
一、香港——亚太地区领先的国际金融发展中心 …………… 166
二、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一项国家战略 ………………… 176
三、中国香港、上海、新加坡的比较分析 …………………… 194
四、深圳 ………………………………………………………… 198
五、北京 ………………………………………………………… 203 第六章 战略视角下中国多层次金融中心发展分析 ………………… 215 第一节 我国金融中心的发展 ……………………………………… 216
一、世界主要金融中心形成特点借鉴 ………………………… 216
二、中国金融中心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 218 第二节 中国发展多层次金融中心的战略规划 …………………… 223 一、加快发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 223
二、根据不同功能发展区域性金融中心 ……………………… 224
第七章 逆周期的宏观金融审慎管理制度构想………………………… 227 第一节 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意义 …………………… 228
第二节 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形成的背景、特点及内在逻辑分析 … 229
一、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形成的背景 ……………………… 229
二、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特点及内在逻辑 ……………… 230 第三节 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内容分析 …………… 231 一、资本充足率在合理范围内根据实际情况变动 …………… 231
二、不良贷款率的合理变动调控经济冷热度 ………………… 232
三、根据经济状况调整动态拨备覆盖率 ……………………… 233
四、对流动性比率的不同监管 ………………………………… 234
五、采取混业经营的方式 ……………………………………… 234 第四节 构建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 ……… 235 一、动态拨备覆盖率缺乏一致标准 …………………………… 235
二、混业经营不利于风险控制 ………………………………… 236 第八章 从汽车金融服务业角度思考金融市场发展 ………………… 239 第一节 汽车金融业概述 …………………………………………… 240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