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按照年代顺序,综合叙述了新中国城市建设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就,并对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做出科学的总结,以反映中国城市建设历史的全貌。书中展示了按照国家现行体制归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所管辖的城市规划、城市住房、城市道路、城市公共交通、城市供水、城市排水、城市园林绿化、城市燃气、城市环境卫生等行业所取得的成就,详述了各行业技术进步和发展的过程,及其达到的水平。书中还选刊了49个不同类型、各有一定代表性的城市的建设实绩,通过这些典型,更实际更形象地反映当代中国城市建设的全貌。
绪论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当人类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发生了社会分工,从而出现了城乡分离。《礼记·礼运篇》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第1版,第1414页。这是中国城市的起源。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城市的功能越来越复杂,城市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马克思把城市看成是再生产的客观条件。列宁说过:“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精神生活的中心,是前进的主要动力。”《列宁全集》,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1版,第19卷第264页。中国城市“是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中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版,第5页。城市的发展,有力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城市有4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不同历史阶段的城市发展,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规律,对城市建设也有着不同的要求。
一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在历史上曾创造了众多可歌可颂的城市,这些城市以其高超的建筑艺术和杰出的成就而享誉世界。
在原始公社后期(公元前21世纪以前),由于畜牧业与农业逐渐分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开始有了少许的剩余产品,这时在氏族之间有了交换产品的需要。传说中的“日中为市”《周易·系辞下第八》,《十三经注疏》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1月版,第86页。,当是交换产品的原始市场。
到了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财产的公有制便向着私有制转变,进入奴隶社会,产生了国家。“国君”为了保护他的财富和私属,便建造城郭。传说“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世本》说:“鲧作城郭”《世本》,问经堂刊,清嘉庆七年九月刻本第1页。,又说“禹都阳城”同上,第3页。。经考古发掘的河南省登封县王城岗城址遗迹,约建于4000多年前,是中国迄今发现的建立最早的古城堡遗址之一。城的夯土墙每边长约100米,城内有明显的窖穴和灰坑,但无突出的手工业作坊遗址。据有些考古学家推断,它可能就是禹都阳城。当时,城的功能单一,建筑简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的功能和建筑才不断有所发展。如在河南省郑州市发掘的晚于王城岗古城500多年的商城隞都,城周长7000米,比王城岗古城大十几倍,城内有为奴隶主建造的宫室遗址,城外有多处手工业作坊遗址,证明这时手工业已有所发展,城的功能和建筑也发展了。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分封诸侯,建立71国,建造城郭也有了一定的规制。《春秋梁传》范宁《集解》说:“建国立城邑,有定所,高下大小,存乎王制。”《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370页。这时,由于手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商品生产和商人,城内遂有了市场的设置。《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冬官考工记第六》,清嘉庆十一年十二月清芬阁重刊福礼堂本,第46页。以上是指“天子”的都城。“天子”以下,按爵位建设都邑:公国方七里,侯、伯方五里,子、男方三里。其他,如城墙高度,道路宽度以及设几个庙社等,都有定制。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见于记载的大小国家有148个,各自筑城自卫,城市也多起来了。各国都邑都有大小不等的商市,城市的经济功能日益明显,城市的规划建设也有了新的发展。《管子》这本书对城市结构和布局均有论述。其中,《大匡》篇载:“凡仕者近公,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管子·大匡第十八》,清嘉庆十一年影宋刊本,第10页。在确定城址时,还注意了对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选择。《乘马》篇载:“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管子·乘马第五》,清嘉庆十一年影宋刊本,第15页。经考古发掘,齐都临淄有大小二城,大城在淄河以西,南北长约4000米,东西宽约3000米。城内主要是劳动人民居住的地方,有冶铁、冶铜和制骨等手工业作坊遗址,道路通向城门,有排水渠道穿过城墙下面的石筑涵洞,流入护城壕。小城嵌筑在大城的西南隅,南北长约1800米,东西宽约1230米,是王室居住的地方。除宫殿遗址外,也有直接为宫廷服务的冶铜以及铸造钱币的作坊遗址。道路和排水渠道都有合理的分布。临淄城附近土地肥沃,取水便利,自然条件优越。说明这一时期中国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了。
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前221年),手工业和商业日益发展,城市的数量和规模均扩大了。当时,各个大国的都城,如齐国的临淄、燕国的下都(今易县)、赵国的邯郸、魏国的大梁(今开封)、韩国的郑城(今新郑)、楚国的郢都(今江陵)、秦国的咸阳等,都是人口众多和工商业密集的大城市。据《战国策》记载,齐宣王时,“临淄之中七万户”《战国策·齐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版,第337页。。如按每户5口人计,城市人口当在30万以上。齐宣王还扩建了稷下学宫,汇集各流派学者数千人在那里讲学。说明这时的城市不但在经济方面的功能有了发展,而且,在政治、文化方面的作用也很重要了。
秦(公元前221—前206年)灭六国以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初步建立起封建统治的城市体系。秦把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6郡,郡下置县)。在全国修建驰道(国道),使首都咸阳和地方的行政中心相联系,以强化统治。秦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郡、县等地方城市,主要是作为对农民实行封建统治的军事、政治中心。
西汉(公元前206—25年)沿袭秦制,除分封一些亲贵为王侯之“国”西汉时为地方行政区划单位。外,地方行政区划仍设郡县,但疆域扩大了,封建统治也加强了。西汉后期,有郡、国103个,下辖1500多个县、邑、道、侯国,地方上出现的城市就更多了。由于盐铁工业的发达,农业、商业、手工业都有所发展,形成了洛阳、临淄、邯郸、宛(今南阳)、成都五大商业城市。都城长安,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进行国际贸易“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城的建筑,以宫室为主体,城内设有9市,居民区划分为160个闾里,城周长25100米,是商、周以来规模最大的城市。
总序
绪论
第一编
当代中国城市建设的历程
第一章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城市建设
(1949—1952年)
第一节改善市政设施和居住条件
一、整治城市环境
二、改善劳动人民的居住条件
三、整修道路,增设城市公共交通
四、改善城市供水状况
第二节增加建制市,加强城市的统一管理
一、设市的城市不断增加
二、建立城市建设管理机构
三、统一管理城市建设工作
第二章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城市建设
(1953—1957年)
第一节城市建设工作的加强
一、加强和健全城市建设机构
二、城市建设方针的提出
三、市、镇建制的调整
第二节重点城市的建设
一、联合选厂
二、编制城市规划
三、有计划、按比例的配套建设
四、全国支援重点城市建设
第三节原有城市的改造和建设
一、配合工业的建设扩建城市
二、逐步改善居住环境
第四节城市建设工作的成绩和问题
一、城市建设工作取得伟大成绩
二、城市建设工作出现的偏差和问题
第三章“大跃进”和调整时期的城市建设
(1958—1965年)
第一节“大跃进”中的城市建设
一、城市在“大跃进”中发展
二、普遍开展城市规划
三、城市住房和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
第二节城市建设在“大跃进”中的失误
一、城市发展失控与“三年不搞城市规划”
二、“骨头”与“肉”的比例关系失调
第三节城市建设的调整
一、压缩城市人口,调整市镇建制
二、确定城市维护资金,加强市政公用设施的养护维修
第四节在“左”的思想指导下,城市建设再次受挫
一、不建集中的城市
二、“设计革命”否定城市规划
三、取消国家计划中的城市建设户头
第四章“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城市建设
(1966—1976年)
第一节城市建设工作受到严重冲击和破坏
一、城市规划被废弃,乱拆乱建成风
二、园林、文物遭破坏,私人住房被挤占
三、工厂进山、入洞,不建城市
第二节城市建设工作出现转机
一、城市建设机构的恢复和城市规划工作的复苏
二、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
第三节城市建设中的问题
一、住宅紧张,成了爆炸性的社会问题
二、市政公用设施不足,严重影响生产和人民生活
三、城市布局混乱,环境污染严重
第五章城市建设的新时期
(1977—1986年)
第一节城市建设的历史转折
一、召开第三次全国城市工作会议
二、城市规划工作全面展开
三、加快城市住宅建设
四、大力发展市政公用事业
五、加强环境卫生管理,绿化美化城市
第二节新时期中国城市的发展
一、建制市的增加
二、小城镇的崛起
三、沿海开放城市的建设
第三节城市建设的改革
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试验
二、城市建设资金体制的改革
三、城市建设实行综合开发
四、城市规划与计划的结合
五、成立行业协会
第四节新时期的城市建设管理
一、健全城市建设管理机构
二、加强城市建设的法制
第二编
当代中国城市建设各行业的发展
第六章城市规划
第一节城市规划发展概况
一、历史悠久的城市规划
二、新中国的城市规划工作
第二节城市规划的编制
一、总体规划的编制
二、详细规划的编制
第三节城市规划的审批
一、“一五”时期城市规划的审批
二、“大跃进”时期城市规划的审批
三、新时期城市规划的审批
第四节城市规划管理
一、城市规划的法制建设
二、城市规划实施管理
第七章城市房地产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城市公有房产管理
一、城市公房管理政策
二、主要工作与成绩
第三节城市私房管理
一、城市私房政策的演变
二、落实城市私房政策
第四节城市地产管理
一、城市的地产所有权
二、开展地籍管理
三、城市地产管理法规的制定
四、开展城市地产的经营管理
第五节房地产开发与经营
一、房地产综合开发
二、拓展房地产经营业务
第八章城市住房
第一节城市住房发展概况
第二节多渠道投资,建设城市住房
一、企业自筹资金建造住房
二、个人建造住房
三、侨汇购建住房和引进外资建住房
第三节改进住宅设计,提高建造质量
一、住宅设计的改进
二、住房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第四节改造旧住房和旧住宅区
一、充分利用,逐步改造
二、加快速度,成片改造
第五节改革住房制度
一、住房制度改革的研究和准备
二、改革住房制度的试点
第九章城市道路
第一节城市道路建设概述
第二节城市桥梁建设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城市桥梁建设
二、新中国的城市桥梁建设
三、城市隧道的建设
第三节道路设计及施工技术
一、设计水平的提高
二、施工技术的发展
三、新材料的应用
第四节城市道路的管理与效益
一、城市道路的管理
二、城市道路的效益
第十章城市公共交通
第一节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概况
一、中国城市公共交通的兴起
二、新中国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
第二节城市公共交通工具
一、公共汽车
二、有轨电车
三、无轨电车
四、出租汽车
五、地下铁道
六、轮渡、索道和缆车
第三节车辆制造与装配
一、电车制造
二、公共汽车的装配与制造
第四节企业的经营管理
一、业务管理体制
二、运营管理
三、技术与安全管理
四、优质服务活动
五、经济承包责任制
第十一章城市供水
第一节城市供水发展概况
第二节城市供水技术的进步
一、地表水水质净化技术
二、地下水源的特殊水质净化技术
第三节合理利用水资源,节约用水
一、合理利用水资源
二、城市节约用水
第四节城市供水经营管理
第十二章城市排水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城市污水的处理
第三节城市排水技术
第四节城市排水管理
第十三章城市燃气与集中供热
第一节城市燃气
一、城市燃气的发展概况
二、城市燃气的气源
三、城市燃气的输配
四、城市燃气的效益和管理
第二节城市集中供热
一、城市集中供热的发展概况
二、热源的发展
三、热网的发展
四、城市集中供热的效益
第十四章城市园林绿化
第一节城市园林绿化发展概况
第二节城市园林
一、古典园林
二、新型公园
三、动物园
四、园林植物园
第三节城市绿化
一、全民义务植树
二、街道绿化
三、单位及居住区绿化
四、苗圃
五、盆景艺术
六、古树名木保护
第十五章风景名胜区
第一节风景名胜区的恢复与创建
一、中国的风景名胜资源
二、风景名胜的恢复与建设
三、经济建设促进风景名胜区发展
第二节风景名胜区的大发展
一、采取措施制止对风景名胜区的污染和破坏
二、风景名胜区的管理措施
三、开展资源调查,建立风景名胜区体系
四、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建设
五、风景名胜区的管理
第十六章城市环境
第一节城市环境保护
一、城市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历程
二、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的成绩
三、城市环境保护的规划
第二节城市环境卫生
一、城市环境卫生发展概述
二、城市环境卫生设施体系
三、城市环境卫生队伍
四、城市环境卫生管理
第三节市容管理
一、市容管理工作的发展
二、重点城市市容环境的综合治理
三、广告标志和商业橱窗的管理
第十七章城市防灾
第一节城市防洪
一、中国是个多水患的国家
二、城市防洪
三、几个城市战胜特大洪水的事迹
第二节城市消防
一、城市消防概况
二、城市消防系统
三、城市消防管理
四、火灾扑救
第三节城市抗震
一、概述
二、新中国城市抗震工作的初创
三、城市抗震工作的全面加强
第十八章城市勘察测量与市政工程设计
第一节城市勘察测量
一、城市勘察测量发展概况
二、城市水文地质勘察
三、城市工程地质勘察
四、城市测量
第二节市政工程设计
一、市政工程设计的机构和队伍
二、市政工程设计技术的发展
三、市政工程设计管理
第十九章城市建设科研、教育和学会活动
第一节城市建设科学研究
一、城市建设科学研究的初步发展
二、城市建设科学研究进入新时期
第二节城市建设专业教育
一、高等专业教育
二、中等专业教育
三、成人职业教育
四、国际学术交流
第三节城市建设的学会活动
一、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
二、中国建筑学会园林学会
三、中国建筑学会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
四、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市政工程专业委员会
五、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给水排水专业委员会
六、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公共交通专业委员会
七、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煤气专业委员会
八、中国城市住宅问题研究会
九、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第三编
当代中国各类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第二十章全国性中心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第一节北京市
一、城市经济的发展
二、科研、教育、行政设施的建设
三、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建设
四、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
第二节上海市
一、改组工业,促进城市发展
二、市政公用设施和住宅的建设
第三节天津市
一、城市建设概况
二、水源建设
三、旧城改造
第二十一章大区域中心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第一节沈阳市
第二节武汉市
第三节广州市
第四节哈尔滨市
第五节重庆市
第六节南京市
第七节西安市
第二十二章工商业发达的地方中心城市
第一节太原市
第二节济南市
第三节长沙市
第四节南昌市
第五节成都市
第六节福州市
第七节长春市
第八节兰州市
第九节贵阳市
第二十三章原有工业城市的发展
第一节大连市
第二节鞍山市
第三节抚顺市
第四节唐山市
第二十四章新工业城市的崛起
第一节石家庄市
第二节郑州市
第三节洛阳市
第四节合肥市
第五节西宁市
第六节大庆市
第七节攀枝花市
第八节深圳市
第二十五章风景名胜城市
第一节杭州市
第二节桂林市
第三节昆明市
第四节扬州市
第二十六章少数民族自治地方首府
第一节呼和浩特市
第二节乌鲁木齐市
第三节拉萨市
第四节银川市
第五节延吉市
第二十七章生机盎然的中小城市
第一节烟台市
第二节沙市市
第三节景德镇市
第四节石河子市
第五节辛集市
第六节海宁市
第七节江阴县城澄江镇
第八节开平县城三埠镇
第九节临沂市罗庄镇
结束语
附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建设大事记
后记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