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中国传媒产业概论(第二版)
0.00     定价 ¥ 68.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313225450
  • 作      者:
    谢金文
  • 出 版 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12-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最近10年,传播技术的新发展,传媒移动化、智能化,给传媒业带来了巨大变化。一方面,微博、微信、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客户端、公众号、大数据、云计算、机器生成和推送内容等风起云涌;另一方面,报纸销量锐减,广播电视受众也大量向新媒体转移,一些大牌新闻机构也不得不向商业性机构“借船出海”。传媒业的产品、机构、市场、客户,内部结构、竞争格局、外部关系、发展条件都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需要我们更加牢固地掌握基本原理,更加深入地认识纷乱复杂的现象,做到与时俱进。
  《中国传媒产业概论(第二版)》对传媒产品、市场、产业、集团等问题所做的系统研究,结合笔者主持的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上海交通大学人文社科基金课题的成果,以及在国外对传媒国际竞争的研究而写就的。
展开
作者简介
  谢金文,复旦大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导,教育部特聘新闻与传播学科评估专家,主持国家社科重大课题“媒介体制与社会信任研究”、重点课题“移动传播背景下的新闻理论更新与实践对策研究”。著有《新闻传播新探》《新闻学三维新论》《新闻媒介与社会》《新闻学导论》《中外新闻传播史纲要》《中国传媒产业概论》《新闻与传播通论》《新闻·传媒·传媒素养》《新闻学通论》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传媒产业概论(第二版)》系统地介绍和探讨中国传媒产业的基本理论、运作实践和发展问题,包括传媒产品、机构、集团、市场、消费、效益以及数字化和全球化的影响等。
  《中国传媒产业概论(第二版)》可以给传媒从业者、管理和研究者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也可作为高校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传媒产业概论(第二版)》:
  1.中国古代报刊市场
  中国最早的报刊——唐代的邸报,是地方军政机构派驻朝廷的邸吏向地方传发的手抄报状,传播不公开,只在官僚机构之间传播,读者为地方高级官员。此时不存在传媒的市场交换。
  公元981年,北宋朝廷开始对各州驻京的进奏院实行统一管理,由进奏院负责的邸报开始具有中央政府官报的性质,且定期连续发行,一部分用于印刷,有上级拨给的印刷经费。读者扩展到京兆、地方的各级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
  北宋出现了民间创办、传卖于民间的小报,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南宋时,小报盛行起来。徽宗时期以后,逐渐地专业化,有些人专以制售小报为生。有些小报也用于印刷。中国的传媒市场自小报始有独立的供应主体,但小报从诞生起就被当作非法出版物,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查禁,其市场属于非法市场。
  南宋有了卖邸报的店铺,即有了传媒的市场交换,但市场上还没有独立的供应主体。
  元代中断了两宋时期确立的邸报发布制度,民间有雕印发卖的“小本”,与宋代的小报相近,但受到更严厉的限禁。
  明代官方的“京报”也是中央级的官报。民间的邸报自明代中叶以后日趋活跃,出现了专门的报房和从事抄报工作的行业,以制售邸报博取轻利,还编写发卖不定期的、报道社会新闻的小本“报帖”。中国有独立并合法的市场供应主体、可以公开的报刊市场,最晚也就自此形成。
  清代邸报也称京报,由中央机构发抄,再由各省驻京的提塘官抄录传送到地方,费用各省分担。民间报房所出的京报,内容也都来自内阁和官文书发抄机构,没有自己采写的新闻和言论,除了营利,也无其他办刊宗旨、编辑方针。因此京报仍不是真正的近代报刊。
  2.中国近现代报刊市场
  中文的近代报刊最初大多为西方传教士所办,以宣传西方文化和思想为主,有传教经费支持,基本不进行市场运作。1815年创刊于马六甲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和1833年创刊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都是如此。
  外文报刊中最早的、1822年创刊于澳门的《蜜蜂华报》和1824年续办的《澳门报》,是葡萄牙执政党所办的葡文报,影响不大。此后的英文报刊则主要是商业性的,以市场经营方式运作,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外文报刊。如1927年英国商人所办的《广州纪录报》,1831年美国商人所办的《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1835年英商所办的《广州周报》。
  中文的商业性报纸始于1858年创刊的《香港船头货价纸》。1872年英商在上海创刊、后由中国人参股以至买下所有股权的《申报》,则是中国近、现代报刊中最成功的商业报。1893年创办的《新闻报》直追其后,很快与《申报》双峰并峙,成为中国发行量最大、影响面最广、对报刊业务水平提高贡献最突出的两份报纸。
  面向受众,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是两报成功的关键。以《申报》为例,它当年创办时,市场上已有办了十年多的中文商业性报纸《上海新报》,该报是上海最早的近代报刊北华捷报集团所办,经济实力强,信息来源多,纸张印刷质量高。《申报》紧紧围绕市场需求,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竞争措施:任用中国人主持笔政,以适应中国读者的口味;重视言论和新闻,特别是社会新闻;做出“替中国人说话”、做“华人之耳目”、庇护和推美华人、为华人着想的姿态,博得华人的好感和信任;发表不少中国文人(当时的主要读者群)的作品;扩大刊登中国人感兴趣的广告;用中国土纸、保持较低的价格。而《上海新报》则一直以西人为主笔,与中国读者的口味隔了一层;很少发表中国文人写的东西;不注重言论;广告主要面向洋行;价格由每份30文铜钱降为与《申报》同样的8文后,仍使用较贵的进口白报纸。①然而市场需求主要是对报纸内容的需求,《上海新报》在纸张和印刷上的考究,与《申报》在内容上的优势比较起来,市场影响甚微,而成本却很高。该报终因亏本太多,只得在《申报》问世当年年底停刊。
  ……
展开
目录
导言 科学地把握中国传媒产业
第一章 中国传媒产业的相关概念和发展背景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中国传媒的产业化发展
第三节 媒体融合与传媒产业

第二章 传媒业的产品
第一节 产品的种类和特点
第二节 大众媒介的属性
第三节 大众媒介的提供方式
第四节 传播力和影响力及其提升

第三章 中国的传媒机构
第一节 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
第二节 事业型传媒与经营型传媒
第三节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第四节 提高传媒的竞争力

第四章 中国的传媒集团
第一节 规模化与集团化
第二节 集团的结构
第三节 集团的发展

第五章 中国的传媒市场
第一节 特点、结构和功能
第二节 市场功能和机制
第三节 发展和运作
第四节 市场调控

第六章 中国的传媒消费
第一节 受众的消费
第二节 广告消费

第七章 优化传媒产业环境
第一节 优化政法环境
第二节 优化生产要素和市场环境
第三节 优化受众环境

第八章 优化传媒产业主体——传媒机构
第一节 优化体制
第二节 优化经营行为
第三节 优化管理
第四节 提高传媒公民和媒介人的职业素养

第九章 数字化与中国传媒业
第一节 数字化带来新模式
第二节 网络媒体
第三节 手机媒体
第四节 新媒体素养

第十章 全球化与中国传媒业
第一节 全球化对传媒的影响
第二节 全球化对中国传媒的影响
第三节 积极改进,全面发展
第四节 应对国际竞争,开展国际营销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