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春平的人生是与中国航天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本书材料丰富,文笔生动,逻辑性强,所涉事件讲述得清楚、细致,有较强的可读性。书中披露的一些往事,龙其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历程、每次火箭发射所遇到的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较具史料价值,由黄春平本人口述、付道轩著,将知识性、历史性、新闻性、学术性融为一体,给人以多方面的知识和启示。
本书讲述了出生福建贫苦农民家庭的黄春平,经组织培养和自己的不懈努力,成长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等多个型号火箭系统总指挥,记述了他在逆境中奋斗的人生,重温了中华民族近代的社会变迁,回顾了中国航天事业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解密了中国航天千回百折的飞天之路。
4.二次合练
1998年 3月 21日,黄春平带领火箭试验队员奔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 -2F”运载火箭将进行发射前的第一次综合演练(也叫合练),也就是除了火箭不加推进剂、不点火外,其他均按程序全部演练一遍。
此次运载火箭的发射技术与以往不同,将首次采用世界上最先进
的“三垂”模式及远距离测发控技术,使火箭在发射架上的准备时间
由以往的 15天左右缩短为 3天左右。在远距离测发控技术上采用先进的光电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弱信号的远距离传输技术。这些技术在国际上都算是比较先进的。
“长 -2F”火箭虽然继承了“长二捆”火箭的基本构型,但从轨道、气动、载荷、环境、机械电气接口和发射场总装工艺流程等,全部都进行了重新设计。为了保证“长 -2F”火箭发射成功,黄春平决定进行两次靶场合练。第一次合练从 1998年 3月 27日开始,到 6月底结束,黄春平和参试队员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苦战近 100天。
这次合练的任务有五项:
(1)火箭本身
10个系统在发射场环境下的合练与协调;
(2)
箭船对接合练与协调;
(3)
火箭与发射场技术阵地、发射阵地条件的合练与协调;
(4)
电磁兼容试验;
(5)
垂直转运及运输试验。
1999年 6月,为了更有把握地发射,决定对“长 -2F”运载火箭、神舟飞船和新建的发射场系统,进行正式发射前的第二次联合演练。其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检验火箭总体和各系统方案设计的正确性和协调性;检验火箭与飞船总体方案的协调性;进一步检验发射场系统、测控通信系统设计方案的正确性。
从技术区转运到发射区进行合练试验,在发射区进行合练后,再回到技术阵地进行发射前的综合检查,发现逃逸塔 9个连接螺栓中有一个断裂了。如果在实际发射时出现这种情况,又将是一次航天事故,航天人的一切辛苦和劳作将付之东流。
黄春平让工作人员将发生断裂的螺栓拿去检验,检验结果显示,
该螺栓确实存在问题。有问题的地方就像豆腐似的没有强度,怎么办?黄春平马上让北京的生产单位对原材料进行检验,结果也是存在问题。如果原材料检验结果是正确的,那么就要换材料,就不可能按时发射,问题十分严重。黄春平敏锐地判断其检验结果不可信,他勇于承担责任,吩咐螺栓生产单位领导说:“你这数据不能发传真,只能我知道,你赶快再生产一批,不要表面处理,不要镀锌,可以用油封。”
这样不做表面处理,这个问题也就不存在了。因为在处理过程中会溅酸、溅水。原理就这么简单。
在专家归零评审会上,黄春平说:“这个问题是世界性难题,现在不做表面处理,重新生产一批调节螺栓,经过表面油封擦拭,可以直接在火箭上使用。”
螺栓断裂问题就这么解决了。用黄春平的话说:“还好没跟领导反馈这螺栓的原材料有问题,如果当时说了,就肯定没法通过审批。所以,我有的时候也觉得自己胆子挺大的,敢冒风险,自作主张。航天事业有时候在紧急的情况下,还真需要胆大心细。 ”当然,这必须建立在科学判断的基础上。
5.专家洒泪
为了顺利、成功地发射这颗优秀的“长 -2F”神箭,为了安全稳妥地把不载人的神舟一号飞船送入预定轨道,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了一个“三垂直”和远距离的发射工位。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四个发射场中资格最老、规模最大的一个。这里,一个新的火箭装配厂和发射架,在神舟一号飞船发射之前及时完工了。一切工作就绪,就等“长-2F”火箭选择吉日把神舟一号飞船送入太空了。
这个重要的日子选定在 1999年 11月 20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 -2F”火箭在发射塔被发射平台轻拥在怀里,它身披金色的阳光,箭体上依稀可见鲜艳的五星红旗,神箭正静静地等待着一飞冲天的那一刻。
这一刻终于来临。
1999年 11月 20日凌晨 6时,当“点火”的口令一下达,“长 -2F”火箭托举着神舟一号飞船,訇然升起,观测大厅里随之响起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接下来是一连串的分离动作,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火箭一、二级分离,抛整流罩……每次分离,都伴随着一阵阵的欢呼声和掌声。
终于在火箭腾飞接近 10分钟(587秒)的时候,屏幕上显示了火箭和神舟一号飞船分离的画面,在飞船准确地进入近地点约 200公里、远地点约 350公里的预定轨道的时候,观众席中再一次响起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在中国航天人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将我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送入了预定轨道,火箭各系统工作正常,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实现了“争八保九”的目标,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踏上新的征程!
这时,心弦绷得紧紧的黄春平也终于如释重负。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放声大哭起来。在乘车赶赴去见中央领导汇报的途中约6分钟,黄春平还是禁不住内心的激动,泪如泉涌,身旁的刘竹生总设计师受到感染,也哭了起来,他们一边哭一边说:“如果这一次发射不成功的话,就是中华民族的罪人啊!”当他们来到指挥控制中心、见到
吴邦国副总理时,眼泪还在不停地流着,这是获得巨大成功之后,发自内心的难以抑制的喜悦泪水。
黄春平知道,从 1992年 9月 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获得中央批准,到今天才算跨出了成功的、关键的第一步。为了跨出这一步,时间整整过去了 7年。
这不是总指挥黄春平第一次当众洒泪。黄春平当然不会忘记,为了安全可靠地把神舟一号飞船送入太空,他还当众流过两次泪。
第一次,是在 1999年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 -2F”火箭出厂的动员会上。黄春平想到 7年来,自己和参与研制“长 -2F”火箭的同仁们经历了多少艰辛与挫折,尤其是那次整流罩设计出现超重错误,在 3个月的计算修改中艰难攻关;栅格设计向俄罗斯专家讨教、咨询,想不到对方要价 1000万元人民币……最后这些问题还是通过群策群力解决了。艰苦奋斗之后目标即将实现时,他的内心怎么能够平静下来?多少个挑灯夜战的夜晚,多少次群策群力热烈讨论的大小会议,多少辛酸苦辣,现在这些都过去了,他又怎能不流下激动的泪水?!
第二次,是“长 -2F”火箭到达酒泉,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动员会上,黄春平又一次落泪。“发射成功,也许是功臣,打不成就会成为国家、民族的罪人!”这话沉甸甸地压在黄春平和总设计师刘竹生的心上。装满推进剂的“长 -2F”火箭点火升空以及飞上天空之后,能一切顺利、如愿吗?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呀!此时此刻,黄春平流下了紧张不安的泪水……
男儿有泪不轻弹。总指挥黄春平的“两次落泪,一次大哭”,无论
是“紧张的泪水”,还是“成功激动的泪水”,都是这位六旬老人真实
感情的流露,更是他长期压抑心情的释放。长年累月承受高强度的工作,遵循极其严苛的要求,这种巨大的心理压力,不是常人能承受的了的,他心中的酸甜苦辣,有几人能知道?又有几人能体会?
6.火箭被撞
中国航天人用“长 -2F”火箭把神舟一号飞船准确地送入预定轨
道,并按计划回收返回舱之后,又集中精力准备神舟二号飞船的发射。
神舟二号飞船是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
和推进舱三个舱段组成。与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相比,神舟二号飞船的
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
人飞船基本一致。对于仅仅发射过一次试验无人飞船的中国航天人来
说,“神舟二号”的发射显得尤为重要。
身为运载火箭总指挥的黄春平一直在忙碌地工作着,火箭的大事
小事他都尽心尽力地去关注。在他的领导下,运载火箭发射的各项准
备工作都进行得有条不紊,大家在等待着新年的到来。
神舟二号飞船发射进入最后准备阶段,计划于 2001年 1月 5日实
施发射。
然而,就在火箭准备转往发射区的前一天,一个几乎是灾难性的打击突然降临到“长 -2F”火箭身上。这个意外的事件让所有航天人顿失新年来临的喜悦之情。12月 31日下午 3点刚过,安静的发射队“大本营”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长 -2F”火箭总指挥黄春平房间里的电话骤然响起。黄春平有点奇怪,刚到上班时间,
各方面的人员正在各就各位,这会儿有什么事如此着急呢?
等他带着疑惑拿起电话,听筒里传来女调度员薛京宁慌张急促、
带着哭腔的声音:“黄总啊,不好了,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出事了,咱们的火箭被撞了!”
黄春平心里不禁“哎呦”了一声,在这个准备发射的关键时刻,火箭怎么会给撞了?问题严重到什么程度?他顾不上别的事情,急忙叫上“长 -2F”火箭总设计师刘竹生和年轻的副总指挥刘宇,一起直奔垂直总装测试厂房。
10多分钟后,黄春平一行到达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在门外等候的调度员小薛见到几位老总后,立刻汇报了当时的情况。
原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操作人员正在做活动发射平台向发射塔转移的技术准备。工作人员想给活动发射平台的备份电源通上电,以便在主份电源出故障时快速切换。由于这位工作人员将主份电源当成了备份电源,一通上电,活动发射平台发生了意外行走。在平台工作人员的叫喊下,操作人员快速断电,活动发射平台才停了下来。
但此时,活动发射平台已经移动了 400多毫米,而垂直总装测试厂房的工作平台与火箭之间只有约 200毫米的间隙,造成火箭与工作平台发生了碰撞、挤压。
真是航天无小事。小小的纰漏,就造成了这么严重的后果,现场触目惊心,58米多高的火箭原本直立的箭身,由于受到固定工作平台挤压而靠在固定平台上,火箭尾部有防风拉杆固定螺栓,刚度大,能防止将一层、二层工作平台被火箭撞出轨道。火箭受伤很严重,受伤的火箭头部歪斜着顶在台面边缘,像伤员一样没精打采。火箭的壳体刚度比较小,被撞弯了,防风拉杆也错位了,被挤到一边去了……
黄春平和刘竹生、刘宇三步并作两步,一起攀爬到 90多米高的总
装测试厂房的顶层 —第十一层,自上而下,一层一层地检查火箭具体
的受伤情况。他们时而跪着,时而趴着,像大夫诊治伤员一样,仔细地观察着火箭的每一个部位,认真记录着每一个细节,力图找准火箭损伤的部位和受害的程度。
最后经检查确认,火箭总共有 11处碰伤,其中有好几处伤情比较严重。
事已至此,黄春平没有去过多地责备那位已经万分后悔的操作手,而是一门心思地想着如何补救。
在场的人都盯着黄总指挥,他们的目光仿佛都在问另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受伤”的火箭还能发射吗?还能按计划在 1月 5日实现中国航天新世纪的“第一飞”吗?
黄春平向来以关键时刻敢于拍板表态著称于航天界。此刻,他心里犯起了嘀咕,只看到火箭的“皮外伤”怎么好拍板表态?火箭外壳只有十几毫米的厚度,是皮薄馅厚的大家伙。在非正常受力的情况下,它还能正常地把飞船送入太空吗?还有火箭的其他关键部位,如电气系统、动力系统等,有没有“内伤”呢?
刘竹生叹了口气,摇摇头对黄春平说:“可能不行了,也许要取消这次发射。”三人交换了意见,一致认为此事件非同小可,必须立即向发射场指挥部报告。
当天,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阵地,由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沈荣骏和航天老前辈任新民以发射阵地指挥部的名义,在垂直总装测试厂房 208室召开紧急会议。在听取了事故发生原因及初步检查结果的汇报后,沈副主任强调要正视问题,不要怕承担责任,一定要彻底查清问题,切实按“五条”归零要求,认真细致地做好工作。会上时而沉闷,时而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无法得出结论,自然也没有做出什么决定。
整个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人心惶惶,一时仿佛都没了主意。如果因为这次意外而影响了神舟二号飞船的发射,先不说对“长 -2F”火箭的研制者是何等巨大的打击,更主要的是如何向党中央和全国人民交代呀!
迎接新世纪的晚宴和所有娱乐活动都取消了。2000年的最后一天,从灿烂明媚的一天,霎时间变成了黑云压城的日子。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中国航天人将如何面对?他们又有什么办法让火箭发射工作走出意外的困境?
此时,黄春平认为光靠试验队的技术力量是不够的,他和刘竹生等人商量后,立即采取了行动,要求北京尽快调十几名技术专家和工人师傅赶到酒泉来。经联系,北京到兰州的飞机要元旦下午 2点多才有,大约下午四五点才能到达兰州。黄春平立刻打听北京经西安到兰州的航班情况,知道元旦早上 8点有北京飞西安的航班,而西安 11点有飞兰州的航班,这样,如果走北京—西安—兰州线,起码可以早三四个小时到达兰州。黄春平当即决定北京的专家组和工人经西安赶到兰州。同时,他通知航天系统在兰州的 510所准备好汽车,只等专家们一到,立即接他们沿古丝绸之路经河西走廊赶到酒泉。
就这样,一院的支援队伍,打破以往的行程方式,汽车、飞机全都动用起来。为了按时完成发射任务,航天人争分夺秒,不辞辛劳!
第二天,元月 2日凌晨 4点多,当一院的技术人员带着工具和设备到达基地时,当地的负责人既兴奋又惊奇:“你们是怎么来的?难道你们是坐火箭来的?”这就是关键时刻肯干苦干、无私奉献的航天人!没有这种顽强坚韧的精神,航天事业的辉煌又怎能如此成功不断、精
彩连连呢?!
处事果断,雷厉风行,这就是黄春平的作风。
元月 1日上午和晚上在基地第一招待所又召开了两次会议。
大家各抒己见,讨论异常激烈,有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一派主张把火箭拉回北京进行全面测试、检查和维修,这样工作最稳妥。另一派则主张尽量在现场维修火箭,重新测试,这样更有利于火箭尽早发射。会场始终是各说各的看法,没有哪个能够站出来拿主意。
也难怪,毕竟事出意外,上级领导不发话,别人也不便提出什么主张。时间快晚上 9点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张庆伟点名要黄春平发言。
黄春平胸有成竹地说:“从大处讲,把神舟二号飞船送入预定轨道,是中央下达的任务,是全国人民的期盼,我们必须慎之又慎,力求做到万无一失。从具体的情况来说,火箭被非正常碰撞,属意外事故,我们没有经验可以遵循。只看火箭的‘皮外伤’是不能做任何保证的,因此,我的想法是:一是按归零的要求,做全面的检查。即定位要准确,机理要清楚,问题要复现,措施要有效,还要举一反三;二是船罩组合体要与火箭分解,拉回船罩组合体总装厂房,各查各的;三是火箭要对外伤进行修补,重新做全面检查和电气性能测试;四是给我 5天时间,写出全面的检查分析报告,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
最后,黄春平强调说,这只是他的个人意见,仅供领导作决策时参考。
主持会议的指挥部指挥长、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刘明山逐个点名问刘竹生、徐克俊等,一个个问下来,大家都表示同意黄春平的
意见。
于是,黄春平提出的检查方案便作为上级认可的会议决议定了下来。事后,“921”办公室主任谢茗苞对黄春平说:“黄总啊,你的发言可真是扭转乾坤哪!”
快刀斩乱麻,当机应立断。从这一天开始,火箭和地面等各检查组便分头对火箭、飞船、整流罩、逃逸塔、地面设施等进行全面的检查,其中一个最棘手的问题是:尾段的拉杆偏了,如何把它矫正?虽然飞船和整流罩吊走了,但火箭还有几十吨,该怎么顶正呢?各种办法都想尽了,最后还是由基地的工人师傅用卡车的千斤顶,一点一点的将火箭顶正。
黄春平、刘竹生带领研制火箭的科技人员,分别对火箭的关键部位进行了认真检查。电气系统总检查、动力系统气密性检查和逃逸系统的固体发动机检查等都全面展开。
火箭结构极其复杂,其中火箭的第二级内有一根很长的气管,是由外面引进舱内,如果它被撞坏,就算别的部分都是好的,现场也没办法修复。但检查到它时,发现包裹它的长排整流罩被活动平台挤压得变了形,根本看不见里面的状况,只能拆开长排整流罩才能看到。
当长排整流罩拆下后,大家看到平台正好撞在支撑这根管子的刚性卡框上,管子一点也没受损,黄春平不由自主地说道:“真是天助我也。”
为了确定火箭损伤受力的性质、载荷大小、损伤程度,必须要对火箭与平台的间隙反复测量和计算,才能做出精确的分析和判断。有时为了解决一个技术难题,要在各层工作平台之间跑上跑下,反复测量,直到找到满意的解决方案、提出具体的处置措施为止,并对火箭
修复后的发射风险进行全面评估。
黄春平带领航天科技人员仅用了 4天时间,就把一份长达 50余页的《碰撞后火箭受损结果分析及处理措施》的报告,呈现在大家面前。这份报告内容包括严密的论证,对碰撞过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得出了极其慎重的结论。报告写道:箭体首先撞上 9层平台,由于火箭此处刚度较小,火箭顶部开始变形;火箭级间段防热层撞上 5层平台,级间段刚度较大,属于弹性碰撞……每一行、每一页,都凝聚着黄春平缜密严谨的思索,都看得到他心中沉甸甸的责任感。
报告给出的结论如下:
(1)火箭与工作平台的碰撞属于挤压过程,不是冲击过程;
(2)
碰撞过程中产生的载荷小于火箭的使用载荷,因此火箭大部段及其连接结构未受损伤;
(3)
局部受损部位均已得到妥善处理,并经检查验证满足飞行条件;
(4)
为了提高可靠性,对火箭受到碰撞的部分进行了检查和必要的更换;
(5)
火箭电气分系统经测试检查,各项分系统指标正常,满足飞行试验条件。
当再一次开会的时候,上上下下所有人的眼睛都盯着黄春平,看他怎么表态。只见此刻的黄春平长舒了一口气,再次展示了善于拍板决定的风采,明确表态说:“没问题,火箭可以发射。”江绵恒副总指挥见了黄春平就竖起大拇指说:“黄总,你胆子可真大,了不起!”
接着,事故调查委员会也组织召开故障审查专门会议,对《碰撞后火箭受损结果分析及处理措施》报告进行了评审,通过讨论,委员
们一致认为,火箭可以进行发射。
黄春平、刘竹生、刘宇等在指挥控制大厅紧张地工作着(前排右二为刘竹生,右三为黄春平)
人心齐,泰山移。经过众人的努力,奇迹出现了。修复后的火箭重展风采,耸立在发射塔架旁。2001年 1月 10日深夜 22时,威武耸立在发射架旁的“长 -2F”火箭,满载着中国航天人的凌云壮志和中国人民的殷切希望,腾空而起,准确地把神舟二号飞船送入预定轨道,圆满地实现了 2001年的第一飞。
神舟二号飞船发射成功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王礼恒高度赞扬黄春平为首的火箭发射团队:一是思想境界高,虽然这次事故不是试验队的责任,但是试验队能把问题当做自己的事情来办;二是指挥调度有力;三是技术水平过硬。
1l日下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惯例举行庆功大会,中心副主任张建启带着调侃的语气对黄春平说:“黄总啊,这下子我们至少不会去坐牢了,真得谢谢你们!”
黄春平报以豪迈的开怀大笑。
今天的传记,就是明天的历史。随着历史的变迁,每位老年人都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在其记忆深处都留有那个时代的深刻印迹和非同寻常的奋斗历程,回忆起来都是那么值得回味。如果能将这些美好的回忆都记录下来,写成一本书,那将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每个人都是一本书,每个人都是一部电影,每个人的精神都是一个无形的宝库。如何深度挖掘这些宝藏,正是笔者奋斗的目标和孜孜不倦的追求。
笔者长期以来致力于史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热衷记录点滴人生,热衷为长者著书立传,重现他们的风云岁月和精彩人生。经好友福建省建材协会会长陈久榕先生介绍,非常荣幸地认识了德高望重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火箭系统总指挥、资深首席火箭专家——黄春平先生。交谈中笔者提出想为黄总指挥写传记的建议,没料到黄总指挥也正有此意,双方一拍即合,笔者便很自然、很愉快的开始为黄总指挥写传记的工作。
“自古寒门出贵子,从来纨绔少伟男”。作为出生在20世纪30年代福建福州农村的一个普通、穷苦农民家庭的孩子,黄春平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成长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火箭系统等多个航天型号的总指挥,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他,亲眼目睹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亲身投入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中,见证了中国航天的发展历程,为中国航天事业奉献了毕生的心血。他的人生和中国航天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有着非同寻常的人生经历,从他的身上可以折射出中国航天“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本书撰写历时一年有余,在与黄总指挥的不断接触中,笔者对他的了解日益清晰,也被他的事迹和人格深深地感动。本书不仅系统全面地展现出黄总指挥非同寻常的传奇人生,还展示了黄总指挥的优秀品质与心路历程,体现出一代航天人的伟大精神。同时展示了从20世纪30年代到现在这80多年来,中国社会乃至全世界所发生的巨大变革,以及在复杂社会环境下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奋斗历程。黄春平总指挥是一个时代的典型代表。
为了使本书能贴合时代背景、紧扣时代脉搏,笔者花费了大量精力,查阅了大量史料。因此,黄总指挥的传记,不仅是一部个人成长史,还是一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更是一部记录中国社会巨大变迁的史志作品。这本传记的出版,可以成为供后人学习、借鉴、研究、考证的历史资料,有利于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激发他们学科学、爱科学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在采访和撰写过程中,得到了黄总指挥和夫人张永桂的大力支持,得到了黄总指挥大妹妹林瑞月的热心帮助,她为本书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相片资料。非常感谢新加坡易缇秀公司总经理杨海东先生,他为本书的撰稿和出版提供了倾情赞助。还要感谢黄总指挥的侄儿黄琛先生,他一直负责迎来送往的接待工作,为黄总指挥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同时,非常感谢为本书撰写和采访给予很大帮助的陈海滨、金卫华、彭娟、林小端、金新颖等几位老师,他们参加了对黄总指挥的采访和材料整理工作。其中,文采飞扬的彭娟老师为本书的第四章、第九章、第十八章提供了优质的底稿,同时为全书进行了润色和初审;金卫华老师为本书第十九章提供了良好的素材。特别感谢尊敬的江善明老师,他对本书进行了深度的润色,并对本书的撰写工作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使本书的质量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黄春平总指挥对编写自己的传记,一直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反复叮嘱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他的评价不要拔高,不能过头;引用的材料和引申的情节一定要准确,符合事实;对他的身世和家庭情况的说明一定要准确到位。黄总指挥的这些中恳要求,一直是我们撰写本书的一个重要的指导原则。80余岁高龄的黄总指挥不辞辛劳,花了大量的精力对本书进行了三次详细的校稿,对大至章节结构、小至标点符号,都进行了字斟句酌的审校。
由于时间仓促、书中部分内容因保密要求以及编撰人员的水平有限,本书也许未能很好地将黄春平总指挥的贡献成就和个人魅力全面充分地展示出来,还望大家谅解。书中的不足之处,还拜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第一章 生逢乱世 艰难困苦度童年
(1938—1950)
1.生不逢时 / 2
2.兄弟姐妹 / 4
3.七龄童工 / 6
4.严母慈父 / 11
5.心系革命 / 13
第二章 磨难成长 勤奋学习入校园
(1951—1953)
1.翻身解放 / 18
2.初识汉字 / 20
3.进入校园 / 22
第三章 贵人相助 家庭重挫学未弃
(1954—1959)
1.家庭重挫 / 26
2.面临辍学 / 28
3.长兄如父 / 34
4.台军轰炸 / 36
5.贵人相助 / 37
6.难忘亲人 / 40
第四章 金榜题名 名校严师育英才
(1959—1964)
1.参加高考 / 44
2.求学路上 / 47
3.学海遨游 / 49
4.大学轶事 / 51
5.共度时艰 / 53
6.家中变故 / 55
7.高分毕业 / 57
8.光荣入党 / 58
第五章 服从分配 意气风发献国防
(1964—1966)
1.服从分配 / 62
2.艰苦军训 / 64
3.初识航天 / 66
第六章 非常时期 研制火箭不放弃
(1966—1976)
1.白手起家 / 70
2.“两弹一星” / 71
3.非常时期 / 74
4.永不言弃 / 75
第七章 风餐露宿 戈壁沙漠寻残骸
(1966—1976)
1.钱老关心 / 78
2.试验落区 / 79
3.进场参试 / 80
4.试验营地 / 82
5.火箭农场 / 83
6.搜寻残骸 / 84
7.遭遇龙卷 / 87
8.引火烧身 / 87
第八章 汇报工作 大会堂中见总理
(1968年)
1.“双想”活动 / 90
2.总理接见 / 91
第九章 一波三折 悲喜交织铸情史
(1966—1968)
1.青梅竹马 / 96
2.穷人无妻 / 98
3.二分为媒 / 101
4.喜结连理 / 102
第十章 拨乱反正 迎来改革新时代
(1978—1984)
1.拨乱反正 / 106
2.“不如卖蛋” / 107
3.走出国门 / 108
4.拒迁新房 / 111
5.留在一院 / 111
6.改革创新 / 112
第十一章 刻苦钻研 工作出色担重任
(1984—1996)
1.崭露头角 / 114
2.勇于创新 / 115
3.首席专家 / 115
4.访问苏联 / 116
第十二章 因小失大 “澳星”发射遭挫折
(1990)
1.“澳星”合同 / 120
2.险象环生 / 125
3.因小失大 / 129
4.一波三折 / 130
5.彻查改进 / 134
第十三章 出师不利 酸甜苦辣那一年
(1996)
1.发射基地 / 140
2.火箭爆炸 / 141
3.三进山城 / 145
4.“中七”失联 / 146
5.归零彻查 / 148
第十四章 出奇制胜 土洋并举解难题
(1997—1999)
1.紧急叫停 / 152
2.土洋并举 / 153
3.现场直播 / 156
4.亲和领队 / 157
第十五章 道路崎岖 千回百折飞天路
(1999—2002)
1.万户飞天 / 162
2.载人航天 / 163
3.神舟一号 / 167
4.二次合练 / 171
5.专家洒泪 / 173
6.火箭被撞 / 176
7.现多余物 / 184
8.赐名“神箭” / 188
9.闪电行动 / 189
10.敢于言不 / 194
11.器件院长 / 198
第十六章 神箭冲天 华夏终圆飞天梦
(2003—2004)
1.“非典”肆虐 / 206
2.精益求精 / 207
3.好事多磨 / 213
4.梦圆苍穹 / 216
5.祖国荣耀 / 227
6.深刻体会 / 230
7.千里答谢 / 233
第十七章 不忘初心 功成身退仍未闲
(2003—2018)
1.参政议政 / 238
2.功成身退 / 242
3.社会活动 / 243
4.心系桑梓 / 244
5.助力企业 / 248
6.回乡创业 / 251
第十八章 传承精神 著书立说育后人
1.著书立说 / 254
2.院士遴选 / 263
3.反哺母校 / 267
4.育人不倦 / 272
5.心愿期许 / 275
第十九章 温馨人生 挚爱亲情享天伦
1.妻贤子孝 / 280
2.手足情深 / 286
3.多彩生活 / 291
黄春平大事年表 / 293
赞誉黄春平的诗句和书法 / 299
报刊有关报道 / 304
参考文献 / 309
后记 / 310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