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繁有害生物·基础篇》:
2.为害特征
稻苗期至抽穗期各阶段均能发生,其中分蘖期至抽穗期阶段为害较为严重,尤为抽穗前后为害最明显,主要为害稻株的基部叶、叶鞘、茎和穗;发病重时常造成软腐而倒伏或致使秕谷率增加,千粒重降低,甚至整株枯死;通常情况下,发病得越早,为害就越严重;发病部位越往上,蔓延至叶片为害也越严重,常造成惨重的减产,产量损失可达5.93%一28.29%。
(1)叶鞘染病。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
(2)叶片染病。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
(3)茎秆受害。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
(4)穗颈部受害。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网状菌丝,后汇聚成白色菌丝团,形成菌核,菌核深褐色,易脱落。高温条件下病斑上产生一层白色粉霉层即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
3.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核形式在土壤里越冬,也能以菌丝和菌丝体在病残体上或田间杂草等其他寄主上越冬。翌年春灌时,菌核漂浮于水面与其他杂物混在一起,插秧后菌核黏附于稻株近水面的叶鞘上,条件适宜时生出菌丝侵入叶鞘组织,并气生出菌丝侵染临近植株。水稻拔节期病情开始激增,病害向横向、纵向扩展,孕穗期前后是发病高峰。抽穗前以叶鞘为害为主,抽穗后向叶片、穗颈部扩展。发病原因:除品种易感病外,水稻纹枯病适宜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和流行。夏、秋气温偏高,连续阴雨,栽插密度过大,稻田沲用氮肥过多、过晚,长期深灌、连年重茬种植有利病害发生。株型密集、矮秆阔叶、分蘖株多的水稻品种较易感病。粳稻品种一般较感病,籼稻杂交稻比较耐病。
(1)气候。水稻纹枯病是一种在高温、高湿的情况下发生的病害。温湿度综合因素影响纹枯病的发生。稻株间温度在23℃以上,纹枯病的发生程度与湿度高低关系密切,湿度越大,发生越重。多雨寡照的天气对病原菌扩展有利,田间小气候对病情扩展有一定影响,高温高湿有利于病情扩展。
(2)栽培管理。长期灌深水,稻丛间湿度大,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蔓延,特别是孕穗至灌浆期灌深水,则发病重;而浅水勤灌,干湿交替,适时适度烤田,田间保持半干半湿的湿润状态,稻丛间湿度较低,病菌气生菌丝的生长和蔓延受到抑制,发病则轻。
(3)营养。土壤有机质缺乏,偏施氮肥造成营养生长过旺,叶片浓绿披垂,群体密度大,封行早,稻丛间荫蔽光照不足湿度大,空气交换不畅,形成稻体碳、氮比值小,纤维素、木质素减少,茎秆、叶片柔弱,抗病力下降,因而有利于病菌侵入、滋生、蔓延。发生倒伏的稻株病情会更加严重。
(4)温湿度。纹枯病是高温高湿性病害。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是30℃左右,在10℃以下、38℃以上则停止生长。温度在22℃以上,相对湿度达90%以上即可发病,温度在25~31℃,相对湿度达97%以上时发病最重。因此,在适温范围内湿度对病情发展起着主要作用。
(5)栽植密度。密度与纹枯病的发生关系也很密切。单位面积穴数、每穴苗数越多,其穴与穴间、株与株间越荫蔽,湿度也越大,适于病菌气生菌丝生长和蔓延。这是由于光照差,二氧化碳气体交换少,光合效能低,不利于稻株积累碳水化合物,造成抗病力下降利于侵染发病。
(6)品种及生育期。水稻品种间的抗病性有一定差异,但至今还没有发现完全免疫的品种。不同生育时期其抗病性也有差异,一般分蘖盛期开始发病,孕穗至抽穗期蔓延最快,乳熟期后病势下降,黄熟期发病停止。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