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大量实例和数据对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旅游扶贫的现状、模式、绩效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全面、详细的阐述,帮助读者了解旅游扶贫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了解集中连片特困区旅游产业扶贫的适宜性、主要模式和实现途径。 本书内容丰富、结构严谨、资料翔实,是产业扶贫、旅游扶贫、扶贫研究者与实践者的基础用书,也可以用作高等院校、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经济学等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全书分为 8 章,第 1—2 章为基本理论研究,使读者对贫困与反贫困、旅游扶贫相关理论和实践中的突出问题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第 3—5 章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扶贫攻坚现状,旅游扶贫适宜性、发展现状和绩效研究。第 6 章通过前几章的理论分析与现状调查、案例研究,总结了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旅游扶贫的 5 大模式。第 7—8 章为旅游扶贫模式推广应用的支撑保障体系与实施建议、实现路径等。
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区跨度范围巨大,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这些地区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也是老一辈革命家建立的革命根据地及祖国的边疆地区,更是国家扶贫开发的主要地区。本书以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区为研究对象,区域内少数民族人口众多,有壮、苗、布依、瑶、侗等 14 个世居少数民族,民族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丰富,其人均生产总值、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虽有缓慢增长的趋势,但与国家经济较好的地区相比差距甚远。另外,一、二、三产业结构在过去十多年得到了较大优化,城镇化率大幅度提升,可进入性较好,湘黔、贵昆、南昆、黔桂等铁路,沪昆、广昆等多条高速公路经过该区域,目前已建成百色、河池、文山等多个机场,交通框架已经初步建成。虽然当前区域内经济社会环境条件较为良好,但并未能帮助其突破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的困窘局面,此时正需要通过旅游扶贫的方式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创造新的机遇,较快实现区域内贫困人口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自然环境优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包括民族服饰、民族舞蹈、民族建筑等在内的民族旅游资源具有旅游吸引力,这就构成了旅游扶贫的基础条件;同时,国家旅游、扶贫、民族、金融、教育等各方面的政策均推动了旅游扶贫的发展。尽管滇桂黔石漠化片区自然人文资源丰富,但并非所有地区都适宜发展旅游扶贫,需要结合旅游扶贫条件和旅游扶贫潜力两大因素来考虑。 本章致力于解决旅游扶贫适宜性和旅游扶贫战略选择两大问题,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发展旅游扶贫提供理论借鉴和指导意义。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贫困依然是当今社会面临的最严峻问题之一
1.1.2 国际社会对贫困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入
1.1.3 旅游扶贫备受关注,成为世界性的研究热点
1.1.4 我国现行旅游扶贫问题突出
1.1.5 我国扶贫攻坚势在必行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区域的典型性
1.3.1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生态环境独特而脆弱
1.3.2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旅游资源丰富、独特
1.3.3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是我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扶贫攻坚规划已全面启动
1.4 研究内容和文章结构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本章小结
第 2 章 研究综述
2.1 贫困、反贫困与扶贫
2.1.1 贫困
2.1.2 反贫困与扶贫
2.1.3 产业扶贫
2.2 旅游扶贫
2.2.1 概念
2.2.2 国内外研究内容
2.2.3 研究方法
2.2.4 研究区域
2.3 述评
2.4 相关理论
2.4.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4.3 社区参与理论
2.4.4 旅游乘数理论
2.4.5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2.4.6 增权/赋权理论及应用
2.4.7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理论
2.4.8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2.4.9 社会排斥理论
本章小结
第 3 章 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区概况
3.1 自然地理
3.1.1 地理位置
3.1.2 气候状况
3.1.3 水文特征
3.1.4 地形地貌
3.1.5 自然资源
3.2 生态环境
3.2.1 土地环境
3.2.2 水环境
3.2.3 植被环境
3.2.4 自然灾害
3.3 区位交通
3.3.1 投资规划
3.3.2 铁路运输
3.3.3 公路运输
3.3.4 航空运输
3.3.5 水路运输
3.4 社会文化
3.4.1 特色文化
3.4.2 人民生活
3.5 经济发展
3.5.1 产业结构
3.5.2 产业状况
3.5.3 扶贫工作状况
3.5.4 居民生活水平
3.5.5 公共服务
3.6 贫困状况
3.6.1 贫困面积
3.6.2 贫困程度
3.6.3 石漠化程度
3.6.4 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3.6.5 饮水安全
3.6.6 公共事业建设
本章小结
第 4 章 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区旅游扶贫现状
4.1 旅游扶贫的适宜性评价
4.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2 评价模型构建
4.1.3 数据来源与整理
4.1.4 贫困县旅游扶贫适宜性评价
4.2 连片特困区旅游扶贫现状分析
4.2.1 总体状况
4.2.2 案例地选取依据
4.2.3 典型案例地调查
4.3 连片特困区旅游扶贫问题分析
4.3.1 中观问题
4.3.2 微观问题
4.3.3 贫困治理问题
4.4 连片特困区旅游扶贫PEST分析
4.4.1 政策环境
4.4.2 经济环境
4.4.3 社会环境
4.4.4 技术环境
4.5 连片特困区旅游扶贫战略选择
4.5.1 连片特困区旅游扶贫SWOT分析
4.5.2 综合结论
4.5.3 战略选择
本章小结
第 5 章 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区旅游扶贫绩效评价
5.1 旅游扶贫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5.1.1 指标选择的基本思路
5.1.2 指标选择的基本原则
5.2 旅游扶贫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
5.2.1 旅游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5.2.2 旅游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2.3 指标因子阐释
5.3 旅游扶贫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确立
5.3.1 权重确立方法—变异系数法
5.3.2 权重确立
5.4 实证分析
5.4.1 数据来源
5.4.2 数据整理
5.4.3 旅游扶贫绩效评价模型
5.5 旅游扶贫绩效聚类分析及结果评价
5.5.1 旅游扶贫绩效聚类分析
5.5.2 旅游扶贫绩效评价结果
5.5.3 结论及建议
本章小结
第 6 章 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区旅游扶贫模式
6.1 旅游扶贫模式总结
6.2 各个模式的内容和运行机制
6.2.1 从旅游发展力量的角度划分
6.2.2 从旅游资源的角度划分
6.2.3 从贫困人口参与的角度划分
6.3 旅游扶贫整合模式与推广应用
6.3.1 I—生态优先型+景区带动型旅游扶贫模式
6.3.2 II—特色文化支撑型+核心企业主导型旅游扶贫模式
6.3.3 III—生态与文化复合型+ 社区参与型
6.3.4 IV—乡村旅游+“农户+”旅游扶贫模式
6.3.5 V—养生旅游+政府主导型
本章小结
第 7 章 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区旅游扶贫支撑
保障体系
7.1 保障体系构建的目标
7.2 保障体系构建的原则
7.2.1 系统性原则
7.2.2 实效性原则
7.2.3 科学性原则
7.2.4 创新性原则
7.2.5 适度性原则
7.3 保障体系构建的内容
7.3.1 制度保障体系
7.3.2 资金保障体系
7.3.3 技术保障体系
7.3.4 环境保障体系
7.3.5 人才保障体系
7.4 保障体系构建内容各要素相互关系分析
本章小结
第 8 章 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区旅游扶贫模式实施建议
8.1 生态优先型+景区带动型旅游扶贫模式
8.1.1 资源条件要求
8.1.2 影响因素
8.1.3 实施建议
8.2 特色文化支撑型+核心企业主导型旅游扶贫模式
8.2.1 资源条件要求
8.2.2 影响因素
8.2.3 实施建议
8.3 生态与文化复合型+社区参与型旅游扶贫模式
8.3.1 资源条件要求
8.3.2 影响因素
8.3.3 实施建议
8.4 乡村旅游+“农户+”型旅游扶贫模式
8.4.1 资源条件要求
8.4.2 影响因素
8.4.3 实施建议
8.5 养生旅游+政府主导型旅游扶贫模式
8.5.1 资源条件要求
8.5.2 影响因素
8.5.3 实施建议
本章小结
第 9 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旅游扶贫居民调查问卷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