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3 
第 一部分 依恋理论是“习得性安全感”理论的基础 19 
第 1章 依恋理论的起源 19 
依恋理论:外部创伤乃重中之重 20 
对约翰 鲍尔比的心理动力学分析 22 
鲍尔比依恋理论的核心概念 27 
异常依恋和正常依恋的区别 31 
安全型依恋 31 
不安全-矛盾型依恋 31 
不安全-回避型依恋 32 
不安全-混乱型依恋 33 
第 2章 后鲍尔比依恋理论 36 
玛丽 安斯沃斯与“陌生情境测试” 36 
不同依恋类型攻击行为的发生率 38 
成人依恋访谈(AAI) 38 
第3章 心智化:鲍尔比之后依恋理论的发展 42 
“心智化”简介 43 
治疗师的“心智化”能力 44 
“心智化”受损 45 
“心智化”的条件 46 
比昂理论与“心智化” 46 
第4章 “获得性安全感”和“习得性安全感” 49 
新兴概念:获得性安全感 49 
如何产生“获得性安全感” 49 
相关概念的新名称:习得性安全感 51 
第二部分 56 
导致不安全型依恋的各种问题 56 
第5章 母爱剥夺 56 
正常发展所需的母爱 57 
母亲剥夺的短期和长期影响 58 
影响分离体验的因素 58 
分离的影响:长期影响 60 
改变长期影响的因素 61 
第6章 冷漠的母亲 64 
母亲冷漠的可能原因 64 
足够好的母亲 65 
好母亲的责任 66 
当母亲失职时 67 
“安全基地”的丧失 67 
“死寂的母亲” 67 
持久的匮乏感 68 
身心症 68 
“我的不同规则” 68 
特殊的母爱剥夺 69 
第7章 有毒的父母 70 
如何面对有毒的父母 71 
不同形式的有毒养育 72 
亲职化 73 
躯体虐待 75 
儿童性虐待 76 
言语虐待 77 
过度控制 77 
第8章 情感对婴儿大脑的影响 80 
苏·格哈特的著作 80 
艾伦·舒尔的发现 81 
言语自我 83 
培养叙事能力 84 
第三部分 习得性安全感的理论基础 85 
第9章 海因茨·科胡特:自体心理学 85 
科胡特的首篇论文:一块指示牌 86 
音乐·断裂·修复 86 
自恋的形式 87 
自体客体 89 
另我移情 89 
理想化移情 89 
镜像移情 90 
科胡特的核心概念:共情 90 
第 10章 主体间理论 92 
精神分析师“无所不知” 92 
主体间理论与自体心理学 96 
自体是什么意思 97 
自体客体移情 97 
主体间理论对移情的定义 99 
精神分析如何实现“治愈” 101 
第 11章 “习得性安全感” 103 
主体间共情 106 
整合理论:关系取向 109 
移情状态 110 
“习得性安全感”理论综述 111 
第 12章 “习得性安全感”的应用 113 
为何需要体验“习得性安全感” 113 
不良依恋模式与寻求治疗 113 
为来访者创建“安全基地” 114 
主体间共情 115 
真诚 118 
无条件积极关注 120 
边界问题的重要性 120 
第四部分 个案分析 125 
第 13章 尼克:找回属于自己的力量 125 
尼克的早期经历 128 
治疗中凸显的关系模式 131 
治疗的最新进展 134 
尼克对治疗过程的叙述 136 
第 14章 艾玛:红尘中摇曳的女人花 140 
治疗前10年出现的问题 142 
治疗进展:重获新生 145 
以多种方法改变世界观 147 
第 15章 简:重塑一个新的世界观 150 
治疗第 一阶段的进展 151 
第二阶段的治疗 153 
第 16章 海伦:终于成为真实的自己 159 
治疗初期 159 
治疗关系的发展 160 
一种模式出现了 162 
治疗前3年 163 
治疗中期 164 
第五部分 尾声 169 
第 17章 结束语 169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