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科技与生态互动思想研究》:
资本一方面创造大量的物质财富,推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但另一方面,资本在自身扩张和积累的过程中不断吸收不费分文的自然力从而导致环境危机。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这种资本自我扩张悖论,鲁品越教授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资本积累的过程,就是资本不断吸收自然力而使自然力不断贫困化的‘贫困积累’的过程:资本不断吸收‘人的自然力’以创造和占有剩余价值,而使劳动者不断陷入经济上的‘贫困积累’;资本不断吸收‘自然界的自然力’创造剩余价值的载体,而使自然界不断陷入生态环境的‘贫困积累’(也同时使人沦为‘生态难民’的‘生态贫困’之中);资本吸收‘社会劳动的自然力’以提高剩余价值率,而使劳动者不断陷入人的发展空间上的‘贫困积累’。”①而科技则是资本榨取自然力的工具和手段,因此,“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成为致富的手段。”②这样一来,资本化的科技也就成为宰制自然的力量。对于资本,我们要运用一切力量在保持其活力的前提下予以节制,以使其破坏性最小化。
(一)运用社会主义优势力量导控资本
资本逻辑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全面展开已是不争的事实,并且它的内在本性驱使它有向各个领域蔓延的趋势,如果蔓延到环境领域,就会导致生态退化、环境污染。南京大学教授张一兵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定层面上的似自然性和物役性现象,但这些现象不再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那种特有的对抗性表现出来。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经济与生俱来的消极因素可以被减少到最低程度,这也是我们在落后的物质生产水平上推动历史进步所必须付出的代价。”③进行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必然起作用,价值规律起作用,追求价值增值即追求资本的规律也会起作用。虽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这种价值和资本运行的规律的消极因素会被减少到最低程度,但并不会消失,如果放任不管,甚至还会肆虐起来。
资本力量在我国的发展必须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力量、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政治力量的驾驭下来进行,否则必然导致前述的资本扩张悖论,使中国陷入资本主义的危机之中。因此,既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的市场决定资源配置,避免资本扩张悖论。”①故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正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地位的两个全新论断。中国共产党能够最大限度地协调好利用资本和限制资本的矛盾,一方面利用资本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创造大量的物质财富,充分发挥资本的使命,“发展社会劳动生产力,是资本的历史任务和存在理由”②;另一方面又运用政治力量、经济力量、法治力量、思想文化力量限制资本,最大限度地弱化资本对科技的影响,使得科技发展朝着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的绿色方向发展,这是科技未来发展的方向。对此,习近平指出:“现代世界科技发展有这样几个趋势:……三是绿色经济、低碳技术等新兴产业蓬勃兴起。”③
这种限制资本、利用资本是同一个历史过程,不是先利用了再限制,并且这个历史过程同时还是扬弃资本的历史过程,但是是以中国的方式去扬弃资本。刘志洪在《驾驭与超越:当代中国应对资本权力的核心理念——基于马克思的资本权力思想》中认为:“近年来,资本特别是其当代主导形态——金融资本对中国人精神结构的‘捶打’与‘锻造’十分显著,导致投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炫耀攀比心理等相当盛行。……有理由说,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已经一定程度地资本化乃至金融化了。至于资本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涸泽而渔、杀鸡取卵式的掠夺与毁坏,更是有目共睹,根本无须多言。”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