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与研究系列丛书
0.00     定价 ¥ 88.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305231766
  • 作      者:
    王锁明,等
  • 出 版 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9-01
收藏
荐购
内容介绍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与研究系列丛书》包括四个单元。从意识、存在、生产、实践等基本概念入手,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范式转换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与研究系列丛书》的开篇内容。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理论体系,介绍德国“新马克思阅读”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热点问题是第二单元探讨的内容。纷繁复杂的生活世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需要研究的主题,也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回答的问题,由此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与研究系列丛书》的第三单元。以学术彰显思政课的魅力,《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与研究系列丛书》最后一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课程建设的研究。
展开
精彩书摘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与研究系列丛书》:
  在这里,不是理论不愿意走出课堂的问题,而是大街已经拒斥了理论的问题。法国思想家们的理论行动,在某种意义上,再度回应了其法兰克福学派同仁这一代人的行动,这种行动的总结已经在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中得到总结:除了面对自身,理论在现代性的同一性暴力(无论是奥斯维辛这一象征,还是文化工业这一日常)面前已经无能为力。一种关于知识的否定主义姿态一直纠缠着战后的欧洲,在这些氛围中,旨在打开僵局的马克思主义或其他激进知识立场,所能够做的便是在每一种确定的知识(或真理)路径上树起“此路不通”的标牌,在总体上,这些道路便简约为欧洲近代理性(或古典知识型)。我们看到,至少在形式上,福柯的《知识考古学》(1966)、巴尔特的  从西方的路径来看,马克思主义至20世纪60年代已经走到了这样的境地:马克思仍然走在时代的前面,但马克思直接定义的马克思主义却落在时代的后面。正是这种境地才产生了政治意义上的“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论题,或更准确地讲,产生了后马克思时代的马克思主义需求。70年代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流便是由此需求推动的,其结果便是“边走边唱”式的街头艺术。甚至90年代共产主义的挫败并不对其产生实质性影响,而只是给其扩散增加了一些重要的机会。多样性、多变性、生动性、娱乐性、自由性、散漫性等是其典型的外在特征,并且正是这些特征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学院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也就是说,其脱离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的语境而表现为当代学院派理论。
  同时,值得进一步强调的是,后马克思语境的形成,尽管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历史条件作用的结果,但是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整体发展路径来说,仍然需要我们关注两类事实:作为一种马克思主义式的对时代条件的反应,西方马克思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受到以苏联为代表的主流马克思主义的外部强化,另一方面亦受理论发展路径依赖作用不断把外在条件内化,后马克思意识便是如此一步步强烈地表达出来的。例如,在前一个方面,从卢卡奇这个起点开始,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确定的理论路线的形成与共产国际对其采取的打压策略直接相关;在后一个方面,从20世纪3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把工人阶级主体的衰落作为自己“革命”理论的前提,到后来高兹直接提出的“告别无产阶级”的问题,再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寻求从少数、差异进行突破,一种不同于马克思时代的反资本主义斗争与多元化理论动向之间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简单地说,西方马克思主义之后马克思的底蕴,其本身表现为社会历史物质条件与思想动向的复杂互动。从这一点出发,究竟什么时候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的《资本论》或者历史唯物主义提出公开而直接的批评,这个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卢卡奇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判断,并且于此对历史唯物主义纲领的批评和替代,是否识别了那一纲领的漏洞(如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的“生产逻辑”的批判是否成立),新的“升级”或替代方案是否有助于实现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内在目标(例如哈维的“历史地理唯物主义”是否能够为其实现当代多元斗争提供团结的纽带这个目标,又如拉克劳和墨菲的“彻底民主”是否为一种可行的社会主义方案,等等)。
  就这类问题而言,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的逻辑发展,多少具有悲壮的特点:在发达资本主义条件下,通过对资本主义的理论批判,拓宽了人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视野和挖掘了深度,但这只是通过压抑马克思主义基本历史使命——即改造世界——来进行的。
  ……
展开
目录
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解读
市民社会批判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
实践与生产:分立还是统一
舒尔茨的《生产的运动》:青年马克思生产范畴形成的重要坐标
阶级范畴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物”概念
马克思的存在概念与存在论的革命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范畴
法的本源、发展逻辑及其意识形态性
恩格斯“合力论”再探讨
资本逻辑的三重向度与人类解放的现实依据
全球化视野中的东方社会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热点述评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维度
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历史逻辑
价值形式批判、否定性革命主体与后共产主义研究
国外生态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基本路径
资本主义的空间性批判与日常生活的总体性革命
德国“新马克思阅读”的兴起、基本理论及理论成就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问题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特色探析
论国有企业改制中劳动关系的调适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
对群体性事件的群众观点分析
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新构成
市民社会:社会主义法治的元素与取向
就业保障的难点与政府作为
论我国现阶段再生资源法规政策的缺位与对策
反腐进程中民众参与的制度建构
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需具备九种意识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课程建设研究
国外马克思主义学科化研究的三大路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之比较
对“原理”课教学中若干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高校“思政课”大学生主体陛“伪在场”及唤醒
基于通识理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愿景及其实现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