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横跨多学科领域,将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与艺术设计、计算机科学、通信工程、自动化等多学科协同的科学研究平台;向读者呈现了多伦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香港大学等研究者的大量实践成果。作者通过感应式建筑的工作原型,从人工自然、沉浸式空间、能动构件、可变覆盖面、表面作为接口与个体感应等六个部分,从城市整体到建筑构造细部的不同层级,以一种全景的视角展现感应式建筑的实践研究,突破了对建筑空间的传统思维与认知,使人与建筑之间的交互过程呈现一种新的激活状态:建筑成为一个可感知、可呼吸、会思考、可行动,并满足居者个性需求的生命体。本书为国内建筑学专业开启了前瞻性的研究视角,提供了未来建筑与城市发展的新思维与新方向。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感应式建筑 物联网时代的建筑》,给我们描绘了信息化时代的建筑是怎么样的,以及实现这类建筑的技术路径的多种可能;让我们看到了从信息科学的视角重新认识物理结构再设计的可能,书中呈现的跨界研究机制也非常值得学习借鉴。该书的引进翻译,出版传播和美院跨专业探索性工作坊的举办都预示着我国建筑设计教育开启了探索信息化时代专业教育的大门。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汪大伟